自制冰糖葫芦
蘸糖:将锅子倾斜,可以让山楂全部都蘸到糖。将串好的山楂贴着熬 好的热糖泛起的泡沫上轻轻转动,裹上薄薄一层即可。蘸糖环节看似 简单,但很需要技巧。如果糖裹得太厚,吃下去一口咬不着果,是比 较失败的。糖要蘸上薄薄而均匀的一层,即算成功。
冷却:将蘸好糖的山楂串放到水板上冷却二三分钟即可。所谓水板, 是指光滑的木板,在清水里浸泡过较长时间,温度较低,同时木头具 有吸水性,可以帮助糖葫芦冷却定型。在家里制作的时候,就可以用 砧板代替,只要使用前将砧板放在清水里多浸泡即可,大理石板也是 不错的选择。
起源
南宋光宗皇帝名赵惇,年号为“绍熙”。绍熙年间,宋光 宗最宠爱的黄贵妃生病了。她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 用了许多贵重药品,皆不见什么效果。皇帝见爱妃日见憔 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后无奈只好张榜求医。一位江湖 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 (即山楂)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 好。”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好在这种吃法还合贵妃口味, 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皇帝自然大喜,展 开了愁眉。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 卖,就成了冰糖葫芦被叫作糖 梨膏,在天津被叫作糖墩儿,在安徽凤阳被 叫作糖球。冰糖葫芦是中国汉族传统小吃, 它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 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 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被冻硬,吃起来又酸 又甜,还很冰。
在宋朝年间便开始了古式的做法,《燕京岁 时记》记载:冰糖葫芦,乃用竹签,贯以山 里红、海棠果、葡萄、麻山药、核桃仁、豆 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凉。[1] 茶楼、戏 院、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现已成为中国传统 小吃。冰糖葫芦具有开胃、养颜、增智、消 除疲劳、清热等作用。
兴盛
北京的冰糖葫芦最盛行于民国时期。旧京时 不同地区糖葫芦粗细档次和销售方式各不相 同,有好几种类型,在食品店、公园的茶点 部或影剧戏院里的,那糖葫芦常摆在玻璃罩 的白瓷盘里销售,其制作精致,品种众多, 有山里红、白海棠、荸荠、山药、橘子以及 加入豆沙、瓜子仁、芝麻馅的各种糖葫芦
做法
主料 山楂、草莓、苹果、葡萄等新鲜水果。 辅料 白砂糖、冰糖、蜂蜜、水、竹签。
制作步骤
串果:挑选新鲜饱满、大小均匀的山楂,洗净 冰糖葫芦 ,去根去蒂,将山楂拦腰切开,用小刀挖去果核,加入豆沙、绿豆沙
之类你喜欢的馅料。然后将两瓣合上,用竹签串起来。
熬糖
糖与水按照2:1的量倒入锅中,用猛火熬20分钟左右, 期间可以搅拌,注意20分钟之后水已经很少了,沸腾的非常厉 害,并且,糖已经冒出了细小密集的泡沫,就像浅金黄色啤酒 。可用筷子蘸一下糖浆,如果能微微拉出丝来,那就表示已经 好了。若时间过长,颜色就会变成棕色,能明显地拉出丝就表 示糖已经焦了,便失去了原本的甜味。切记,在熬汤的时候尽 量不要吹风,才能使糖色透亮。
提示:
成功的冰糖葫芦,出锅后外面的裹糖会迅速冷却,咬起 来是咯嘣脆,完全不粘牙的。要达到这种效果,熬糖是最关 键的,熬的时候一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容易发粘,吃时会 沾牙;而火候太大,不仅颜色重且吃起来发苦。熬好的糖稀, 肉眼可见糖浆浓稠,稠了蘸不起来,稀了挂不住,泛淡黄色, 用筷子挑起可见拉丝,将筷子放入冷水中,糖稀可迅速凝固, 咬一下是硬的。糖稀有轻微拉丝时,就立刻关上火,将其浇 在糖葫芦上即可。否则,糖稀就会变得又干又硬,无法继续 制作。不能贪图方便把糖葫芦扔锅里,不然果子就酥了
糖人
据说,吹糖人儿的祖师爷是刘伯温。传说朱元璋为了自己 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 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 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在卖 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 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 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 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传到现在 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