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演变

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演变

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演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余海丰冯忠铨提要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国际直接投资发展方兴未艾。

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各种新现象、新特点不断出现。

为了阐释和引导国际直接投资发展,二战后的国际投资理论也几经演变,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本文就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演变问题作一个较为扼要、系统的论述。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发展演变二战结束后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伴随着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蓬勃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一浪比一浪高。

在这种背景之下,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

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变化,要求有相应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其进行诠释、引导,因此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也几经变化,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一、早期的三大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世纪$#年代以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尚未从国际贸易理论和资本流动理论中独立出来。

当时的许多学者在解释国际直接投资时,往往采用以要素禀赋论为基础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率先提出以垄断优势来解释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

后经其导师金德尔伯格&/(0(12342,5,-6,-.的发展,创立了垄断优势理论,又称“海默—金德尔伯格”理论。

海默对美国跨国公司进行了大量实证分析后发现,美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一般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

这些行业对利率的差异不敏感,在美国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构成中,相当一部分资产是通过举债方式在当地筹集的。

这些情况证明了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不能科学地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动。

故不能正确地解释国际直接投资。

接着,针对市场非完全竞争性的实现,海默指出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完全性,导致跨国企业在国内获得垄断优势,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利用自身的垄断优势。

海默认为至少存在7种类型的市场不完全性:&!.由产品的物异性、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原因造成的产品市场不完全;&".由专利、技术决窍、获得资本难易等造成的要素市场不完全;&8.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市场不完全;&7.由政府的干预程度、有关税收、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管理能力的不完全。

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这些不完全性,造成了跨国企业具有相应的垄断优势,大致有:技术优势,包括生产秘密、知识、信息、决窍、无形资产、市场技能等,这是垄断优势的核心内容;规模经济低成本优势,如集中化的研究与开发、建立大型销售网络等造成的规模经济;资本和货币优势;组织管理优势,如优越的组织和管理技能、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及高效运行机构等;易于得到廉价的劳动力、特殊原材料等造成的优势。

正因为存在这些垄断优势,跨国公司才能克服海外投资的重重障碍,确保海外投资有利可图。

该理论被认为是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开山之作。

后来有不少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和进一步发展,如凯夫斯&9(:(/;<,=>!%?!.的产品特异论和尼克博克9:5;5<$)-=&’>*-=&!?@"A的寡占反应论。

但该理论只是一个方面说明国际直接投资行为,还存在重大缺陷,如该理论认为没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无法从事对外投资,显然不能解释自68世纪以来发达国家许多无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的事实。

早期的另一个重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弗农925B&’$*$A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CC年D月弗农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重要论文《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提出了该理论。

他认为,垄断优势论不足说明企业在出口、许可证和跨国界生产间的选择,其理论只停留在静态阶段,应该将企业的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以及区位因素结合起来分析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

弗农认为产品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的变化是驱使美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决定因素。

他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成连续的"个阶段: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

在产品的新阶段,由于产品的特异性或垄断优势价格的需要弹性低,而收入弹性大,企业有选择在国内生产的倾向;在产品成熟阶段,由于需求量变大,技术扩散和竞争者加入,成本因素呈现出的重要性,对外投资比产品出口更有利,因而企业倾向于到海外需求类型相同的地区投资设厂,开展对外投资;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技术因素退居次要地位,竞争变成了以价格为主,故企业倾向于把生产转移到劳动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而原来的发明国逐渐变成了产品进口国。

由此可见,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与产品的生命周期和区位存在密切关系。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的垄断优势与区位优势相结合,动态描述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即解释了为什么要对外投资,也解释了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时机选择,这一思路对后来的折衷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早期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第"大理论英国学者巴克利9E5F5GH-=+&I A和卡森9J5-(//*$A创立的内部化理论。

这一理论是两人在!?@C年出版的专著《跨国公司的未来》中系统提出的。

他们根据美国学者罗纳德・科斯925K5L*(/&A的交易机制与企业内部交易机制的关系来阐述战后对外直接投资及跨国公司发展动因,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交易成本的存在如何使企业将垄断优势保留在企业内部,促使企业进行内部化,并通过建立内部市场来内部使用资源而取得优势。

该理论认为,中间产品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是导致企业内部化的根本原因。

这里的中间产品,不只是半成品、原材料,更为重要的是专利技术、商标、商誉、管理技能和市场信息等知识产品。

由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企业在进行知识产品外部交易时,存在泄密的危险和定价的困难,企业为克服这些障碍需要付出高昂的交易费用。

因此,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不得不以内部交易机制来取代外部市场,实行内部化。

企业的内部化交易大概具有M方面的优势:第一,当买卖双方因交易对象的特殊性而发生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过高交易难成交时,双方中的一方可通过兼并另一方或新建子公司使交易内部化,以避免交易成本;第二,当市场出现双边垄断僵局,导致公司经营不确定性增加,企业可通过相互参股或兼并,从而建立较稳定的长期供需关系;第三,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内部化来避免政府在关税、税收、利润汇回、汇率政策方面的人为干预;第四,通过内部化各个相互依赖的经营活动置于统一的控制之下,充分施展差别定价、转移定价等手段来提高公司的资本运营效率。

内部化理论与其它国际投资理论相比具有较大的适用性,既可以解释发达国家的国际投资行为,也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投资行为,故有人称之为“一般理论”,即“通论”。

但该理论对西方大型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的某些特征来做具体分析,也不能科学解释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区域分布。

二、综合性折衷理论范式的形成进入@8年代后,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跨国公司及其对外投资活动的蓬勃发展,客观上需要一种能解释各种类型对外投资的折衷理论的出现,以日益发展的国际直接投资现象提供较为规范的解释和理论指导。

!?@@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邓宁9F5K5NH$$)$I A教授发表了其著名论文《贸易、经济活动的区域和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后来9!?O!年A他又对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发展。

邓宁教授认为,早期的对外投资理论是建立在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基础上的,它们都对各自国家特定时期跨国公司行为具有较有力的解释,但都不具有普遍意义,不能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

他认为一个企业要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有%个优势:所有权势,主要是指一国企业拥有的或能够得到的而别国企业没有或难以得到的生产要素禀赋&自然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产品的生产工艺、专利、商标、管理技能等方面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指企业在通过对外投资将其资产或所有权内部化过程中所拥有的特定优势;区位优势,指企业在对外投资区位选择上拥有的特定优势,包括直接区位优势和间接区位优势。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国际投资理论进入一个相对成熟和稳定的阶段,至今尚无一种理论可以取代它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

但该理论亦存在重大缺陷,如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缺乏动态的分析;它的分析对象仅是发达国家的跨国投资,难以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投资提供科学的解释。

针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上述缺陷,($年代初邓宁教授进一步发展了上述理论,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又称投资发展水平理论。

其中心命题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倾向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邓宁区分了"个经济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人均)*+"$$美元以下。

处于该阶段的国家最贫穷,几乎不拥有什么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故也很难利用国外的区位优势开展对外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处于空白状态,国外直接投资流入也因为投资环境差而处于极低水平,所以这些国家的净国际直接投资&*,-’呈负值。

第二阶段,人均)*+在"$$.#/$$美元之间。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市场在扩大,投资环境有较大改善,故区位优势强,外国直接流入迅速增加;但由于这些国家的%种优势&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仍十分有限,对外直接投资虽有所发展,但仍处于低水平,故其*,-为负值。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一阶段。

第三阶段,人均)*+在#/$$."0/$美元之间。

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种优势都有所增强,对外投资迅速增长。

这一阶段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和流出量都达到较大规模,但*,-仍为负值。

大多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处于这一阶段。

第四阶段,人均)*+超过/$$$美元阶段。

进入该阶段的国家为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达到相当大规模,*,-为正值。

该理论采用动态分析法,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其人均)*+成正比关系,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地位的变化大体上符合这一发展趋势。

三、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兴起进入($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异军突起,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传统的各种理论显然不能充分科学地解释这一现象,于是许多学者就另辟蹊径,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和特点纷纷提出自己的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理论。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经济落后国家的企业如何拥有竞争优势1在这一领域作出重要研究理论要首推美国经济学家威尔士&23456789:;;6’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和英国经济学家拉奥&<=>?=@=2=;;’提出的技术地方化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