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知识点整理一、第一章直线运动1、质点模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
用来代替物 体的有质量的点叫质点。
物理学研究问题时有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就是考虑主要因素、 忽略次要因素的科学方法,即建立理想模型。
质点模型就是一种 理想模型 。
2、 a) 位移:初始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矢量)b) 路程:物体运动的轨迹长度。
路程是一个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 标量)c) 在一般的运动中,路程往往大于位移的大小,只有做直线运动的质点始终向着同一方向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d)位移、距离和运动的路程无关。
路程和运动的路径有关。
3、匀速直线运动A .位移公式:s vt ,位移公式表明,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跟所用的时间成正比。
B . s-t 图线是 过原点 、倾斜 的一条 直线 ,直线的斜率表示速度,从 s-t 图上能得到质点在 任一时刻的位移 。
SVt位移 St图 1-B-1图 1-B-2C .v-t 图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t 轴)的直线,直线的斜率为零,直线和 t 轴围成的面积表示对应时间内的位移,从v-t 图上能得到质点在 任一时刻的速度 。
4、变速直线运动:*A .平均速度: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 平均速度等于运动物体的位移 s 跟发生 这段位移所用时间 t 的比值,用公式来表示 v =s,平均速度可以粗略地描述物体在某段时间 (或某一过程)t内的运动的快慢程度。
平均速度是一个矢量, 某段时间内平均速度的方向跟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相同。
( 物理方法 : 比值定义 , 等效替代 )B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 的速度叫瞬时速度。
C. 加速度: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即:av。
av v t v o。
(比值定tt t义)(1)加速度是一个矢量,它的方向就是速度变化 v 的方向。
(2)加速度大小与速度大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物体的加速度大,说明它的速度变化快,而它的速度不一定大。
同样,物体速度大,它的加速度不一定大。
可能很小,甚至等于零(匀速飞行时)。
速度为零时,加速度可能不为零, (如竖直上抛到最高点时) 。
5、匀 速直 运 :在相等的 内,速度 化量都相等的直 运 ,叫做匀 速直 运 。
vv-t 是一条直 ,从 v-t 上能得到 点在任一刻的速度。
直 在 ( v )上截距表示 点的初速度,直 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直 和t成初速度 v 0α的面 (如 1-F-1 阴影部分)表示 内的位移 s位移, t 上方的面 表示 点向正方向位移,tt图 1-F-1下方的面 表示 点向 方向位移。
初速度 零的匀加速直 运的 律:( 1)速度公式: v t at⋯⋯⋯⋯⋯⋯⋯⋯⋯⋯⋯⋯⋯⋯⋯⋯⋯⋯ [1] (2)位移公式: s1 at2 ⋯⋯⋯⋯⋯⋯⋯⋯⋯⋯⋯⋯⋯⋯⋯⋯⋯[2]2( 3)推 公式: v t 22as⋯⋯⋯⋯⋯⋯⋯⋯ [3]( 4)平均速度公式: vs v t / 2v 0vt⋯ [4]t2匀 速直 运 的平均速度等于中 刻的瞬 速度。
( 5 ) * 在 任 意 两 个的 相 等 的T 内 , 生 的 位 移 是s n 、 s n + 1 ,:asn 1s n⋯⋯⋯⋯⋯⋯⋯⋯⋯⋯⋯⋯⋯⋯⋯⋯[5]T 2( 6) * 几个重要的比例关系:①初速度 零的匀加速直 运 在 1s 、2s 、3s ⋯末速度之比 v 1:v 2:v 3⋯ =1:2:3: ⋯ [6] ②初速度 零的匀加速直 运 在1s 、 2s 、3s ⋯内位移之比s 1: s 2: s 3: ⋯ =1:4:9: ⋯[7]③初速度 零的匀加速直 运 在第1s 、第 2s 、第 3s ⋯内位移之比 s Ⅰ :s Ⅱ :s Ⅲ:⋯=1:3:5: ⋯⋯ [8]④初速度 零的匀加速直 运 在第一个1m 、第二个 1m 、第三个 1m ⋯内所需之比 t Ⅰ :t Ⅱ :t Ⅲ⋯ =1 : (2 1 ) : ( 32 ):⋯ [9]6、自由落体运 :物体在只受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的下落运 ,叫做自由落体运 。
重力加速度:物体在重力作用下 得的加速度叫重力加速度,其数 g =9.8m/s 2, 方向 直向下。
不同物体自由下落 ,其重力加速度都是相同的。
自由落体运 的 律:自由落体运 是初速度v 0 =0, 加速度 重力加速度 g 的匀加速直运。
速度公式:v t=gt⋯⋯[1]1 gt 2⋯⋯[2]位移公式: h2推公式:v t22gh⋯⋯[3]伽利略的点:重物与物下落得一快。
伽利略的斜面,了自由落体运是匀加速直运。
(与推理合)第二章力和力的平衡1、力是物体物体的作用。
力是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的。
力是矢量。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物体的作用效果是:(1)使物体的形状生改;(2)使物体的运状生改。
在力学中,按力的性来分,有三种不同性的力:重力、力、摩擦力。
2、由于地球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直向下。
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量分布有关,量均匀分布、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不物体用挂法决定重心。
重力的大小G=mg。
量重力最的方法可根据力的平衡原理,用簧秤或力可以直接量重力的大小。
3、力生性形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使它生形的物体施加的力称力。
( 受力物体受到力 , 施力物体形 )生力的条件是 : ( 1)物体要直接接触,( 2)物体接触面生性形。
接触而不生性形的物体不存在力。
力的方向是跟物体形的方向相反,跟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且与接触面垂直。
拉力,推力,力,支持力和的力,本上都是力。
N 支持力4、力的示:用有方向的段来表示力。
段的短表示力的大小、O箭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通常用箭尾表示作用点。
5、力的合成A 物体同受几个力作用,若几个力作用于物体上的同一点上,或者O几个力然不作用在物体同一点上,但是它的作用相交于一点,几个力就叫做共点力。
N 压力B 合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于图 2-A-1物体上生的效果相同,就可以用个力等效替代那几个力,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C分力:如果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生的效果跟一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生的效果相同,就可以用几个力等效替那个力,几个力就叫做那个力的分力。
D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运算叫做力的合成。
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形法。
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可以用表示两个力的段作平行四形,用两个力的作用的交点的角来表示合力。
就是力的平行四形定。
两个互成角度的力F1 F 2,其合力的大小随着两力角的增大而减小,可合力的大小在两分力的和与差的范内化| F-F|≤F≤|F+F|,同方向合力最大;反向,合力最小。
合力的大小大于、等于和小于分力的情况都是有可能,7力的分解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对角线一定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有无限多个,即一个力的分力可以有无数组。
因此力的分解只有在知道了附加条件,才能获得确定的解。
能得到唯一确定的解的附加条件有以下两种情况:(1)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2)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进行力的分解时,一般须按力的作用效果去分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等效替代)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1、伽利略的斜面理想实验:说明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纠正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
( 1)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图 3-A-1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①牛顿第一定律表明:A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②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事实上,自然界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现实中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所受得合力为零。
因此,一切物体保持其不变的运动状态是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的状态。
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 。
2、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所受作用力大小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一致。
牛顿第二定律可用数学表达式 F=kma表示。
k 为比例系数, k 值决定于国际单位制中,取 m、 kg、 s 为基本单位。
即 1N=1kg· m/s 2。
这样比例系数 k=1,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就可写成 F=ma。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应注意以下几点:⑴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⑵公式 F=ma,物体加速度 a 的方向跟物体所受合外力 F 的方向始终相同。
但是速度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无关。
⑶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有瞬时对应关系。
对某一物体物体来说,所受合外力的大小、方向发生变化时,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发生变化。
合外力为零时,物体的加速度为零,物体就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合外力恒定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也恒定不变,物体就作匀变速运动;合外力随时间改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也会随时间改变,但每一时刻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总是跟该时刻的合外力成正比。
⑷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低速物体。
由牛顿第二定律a F F 一定,m越大的物体,得,作用在不同质量的物体上的力ma 越小,或说运动状态越难改变,即惯性越大;m 越小的物体, a 越大,或说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即惯性越小;所以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静止的物体也具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跟速度无关,与受力情况无关。
3、牛顿第三定律内容: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作用力必然存在与其对应的反作用力。
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具有如下特点:⑴ 总是同时出现,同时消失;⑵ 性质相同;⑶ 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1.分别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1.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其作用效果可以抵消2.一定是同时存在、同时变化或消失2.一个力的变化不一定影响另一个力的变化3.必定是同种性质的力3.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4. 效果不能抵消 4. 效果可以抵消力学中基本物理量有 3 个,即:长度、质量、时间。
基本单位 3 个:米(长度单位)、千克(质量单位)、秒(时间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