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种犯罪构成理论的比较

两种犯罪构成理论的比较

两种犯罪构成理论的比较
一、理论发展概况
犯罪构成这一概念,是由德语的tatbestand一词翻译而来,而德语中的这一概念是由诉讼法上的概念演变为实体法的概念。

据考证德语这个词又最早译自拉丁文的corpus delicti(罪体)这一概念。

在此之前最早使用的是犯罪的确证这一概念。

近代社会初期,意大利刑法学者法利那丘斯于1581年采用罪体这一概念,用来表示按照刑事诉讼程序本证明的犯罪事实。

后来这一概念传至德国在普通法时代被广泛采用。

1796年德国学者克莱因把这一概念翻译为Tatbestand一词,不过这时它还具有诉讼法上的意义。

直到后来费尔巴哈、施就贝尔等人采用后才被赋予实体法的意义。

在当时,争论的中心是关于如何确定犯罪构成的范围,特别是犯罪的结果是否属于犯罪构成的问题。

施就贝尔是19世纪初的主观主义、特别预防主义者,他认为犯罪是主观的犯罪意思的表现,因此,犯罪的结果不属于犯罪构成。

而费尔巴哈却从一般预防主义、客观主义的立场出发,主张犯罪的结果也属于犯罪构成。

在十九世纪的刑法学中,Tatbestand所表示的是犯罪事实或者是在法律上制约犯罪成立的诸条件或者要素。

它被从诉讼法上移到实体法上,就从表示事实本身的概念而变成抽象的法律上的概念。

因此当时的刑法学中,把犯罪构成分为一般的犯罪构成和特殊的犯罪构成,主观的犯罪构成和客观的犯罪构成。

但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的犯罪构成理论。

犯罪构成理论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才建立起来的。

这一理论的研究是由德国学者贝林格所开创。

贝林格建立犯罪构成理论的思想基础是想通过犯罪构成来排除审判过程中的法官的恣意裁断,以从实质上实现罪刑法定主义。

对于贝林格来说在罪刑法定原则的基础上,有关犯罪的特别规定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他着眼于研究这种特殊化了的犯罪构成,即所谓特别犯罪构成的重要性。

他不仅仅把这种特殊化了的犯罪构成作为刑法各论的内容加以理解,还努力以此为基础来建立刑法总论的一般的理论体系。

这种理论研究由贝林格所开创,然后由麦耶基本完成。

这就是所谓的犯罪构成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点在于,把握刑法分则中特殊化了的犯罪构成。

犯罪首先是符合这种意义上的犯罪构成的行为。

不仅如此,刑法总论的诸问题,特别是违法性、责任、未遂犯、共犯、一罪与数罪等理论问题,都要通过与犯罪构成这一概念的关系来解决。

这样,就建立起了以犯罪构成理论为中心的犯罪的一般理论体系。

贝林格认为,只有与刑法分则所记载的犯罪构成相一致的行为,即只有符合类型化的犯罪构成的行为,才能被称之为犯罪。

这样在他看来,犯罪是客观的、记述的犯罪类型的轮廓,不包括故意、过失这种主观的要素和属于价值判断的规范要素,它是独立于违法性和责任之外的犯罪成立要件,因此,犯罪构成应该是客观的、记述的、无价值的。

因此,他提出了犯罪构成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这一犯罪论体系。

贝林格理论的矛盾。

犯罪构成是否是客观的,记述的和无价值的?是否存在于违法性、责任完全分离的犯罪构成?
麦耶的“认识根据说”。

麦耶注意到了犯罪构成于违法性之间的联系,认为两者之间如同烟与火的关系,某一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违法性存在的征表,因此,犯罪构成是违法性的认识根据。

麦兹格在麦耶的违法性认识说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

认为犯罪构成是违法行为的类型,犯罪构成与违法性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人是根据,还是存在根据。

即行为符合犯罪构成,原则上就成为违法性的根据---违法类型说。

这样,关于犯罪的成立要件,他提出了行为、违法性、责任,从而形成了与贝林格不同的犯罪论体系。

到了晚年,贝林格又在《犯罪构成的理论》的论文中,提出了犯罪构成是犯罪类型的指导形象。

在这里,他把犯罪类型与犯罪构成区分开来,认为在各种行为中,只有经过犯罪构
成作为指导,才能认为是犯罪。

即首先要有一般的指导行为,然后才将犯罪构成与违法类型统一为犯罪类型,仅仅有违法类型和责任类型都不是犯罪。

因此,犯罪构成在理论上是先于犯罪类型的指导形象。

以后,犯罪构成理论又传到日本,并得到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由日本刑法学者小野清一郎提出的独自的违法责任类型说,即犯罪构成作为犯罪类型,不仅是违法类型,同时也是责任类型。

行为符合犯罪构成,原则上就可以推定为违法、有责的行为,但是在特殊情况之下,即在存在违法阻却事由或责任阻却事由的时候,才能排除这种推定。

违法责任类型说成为后来日本刑法学界的通说,它又反过来对德国的刑法学产生了影响。

社会主义刑法学中的犯罪构成。

最值得一提的是苏联学者特拉伊宁。

他是苏联刑法学中最先努力以犯罪构成理论为核心来建立犯罪论体系乃至整个刑法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人物。

苏联刑法学的犯罪构成理论要点是:(1)刑事责任的唯一基础是犯罪构成;(2)犯罪构成是事实要件的总和;(3)任何犯罪都是一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统一;(4)在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场合不存在犯罪。

二、两大不同类型的犯罪构成理论的比较
(一)关于犯罪构成的基本性质
社会主义刑法学坚持具有实质特征的犯罪构成,大陆法系主张形式特征的犯罪构成。

这是这两种犯罪构成理论最为显著的区别。

这与他们各自的犯罪概念的性质不无关系。

在德日刑法学中,尽管也有实质的犯罪概念和形式的犯罪概念之分,但他们一般都着眼于形式的犯罪概念,并以此为基点来展开刑法学中的各种理论。

而在社会主义的刑法学中,坚持犯罪概念的实质特征与形式特征的统一,即首先揭示犯罪的社会政治特征——社会危害性,在此基础上阐明犯罪的法律特征——刑事违法性。

在这种实质的犯罪概念的指导下,当然强调具有实质特征的犯罪构成,认为社会危害性既是犯罪概念的本质属性也是犯罪构成的本质属性。

(二)关于犯罪构成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
大陆法系刑法学中的犯罪构成符合性不能最终决定某一行为是否成立犯罪,从而也就不能最终解决是否应负刑事责任的问题;但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刑法学中,犯罪构成是犯罪成立要件的全体这一意义上的犯罪构成,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最终决定行为是否成立犯罪,从而最终解决是否应负刑事责任的问题,因此它认为,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

(三)关于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
在大陆法系,犯罪构成作为犯罪成立的一个要件被包涵在犯罪概念中,这种关系是一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国家,犯罪构成是独立于犯罪概念之外的,但是以犯罪概念为基础,这种关系是是一种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四)关于犯罪构成的要件
大陆法系刑法学中,犯罪构成的要件分为主观的要件与客观的要件,客观的要件包括行为以及行为以外的客观方面,即行为的主体、对象、状态、结果等等;主观的要件包括故意、过失等一般的要件,以及目的、内心倾向、内心状态等特殊的主观要件。

这些要件被认为与行为本身有关,而其他与行为本身的特征无关的要件,则分属于违法性与责任之中。

这样犯罪构成要件的全体并不等于犯罪成立要件的全体,因此,这种犯罪构成只是犯罪成立的要件的一部分。

我国的犯罪构成意味着犯罪成立要件的全体,犯罪构成包含了犯罪成立所必须的全部内容。

(五)关于排除犯罪性行为的法律性质
大陆法系刑法学由于主张形式的犯罪构成,把它与作为实质要件的违法性相分离,而且
是先于违法性的独立判断过程。

因此,对于正当防卫等排除犯罪性行为的法律性质的评价上,就认为,在违法性阻却事由存在的场合,可以排除违法,而并不排除构成要件符合性。

我国刑法学中,强调实质的犯罪构成,认为犯罪构成是实质要件与形式要件的统一,形式要件以实质要件为基础,实质要件的排除同时也意味着形式要件的否定。

非犯罪行为之所以不构成犯罪,是因为它首先缺少实质要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在此基础上也就缺少形式要件——刑事违法性。

也就是说,正当防卫等排除犯罪性行为,没有犯罪构成形式的存在。

因为,随着社会危害性被排除,刑事违法性也被排除,犯罪构成也就当然不存在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