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聚集天安门广场的三十万军民进行了盛大的阅兵和庆祝游行。
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每年的10月1日为中国的国庆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的主力已基本被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到长江北岸。
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已陷入四分五裂、土崩瓦解的绝境。
新中国诞生的条件已经成熟。
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1949年9月21日,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的,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侨胞和其他爱国分子的代表参加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
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并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中共中央成立了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朱德任阅兵司令员,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武任阅兵指挥所主任。
1949年10月1日,这是一个永远为中国人民所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北京30万军民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开国大典。
人群和旗帜、彩绸、鲜花、灯饰,汇成了喜庆的锦秀海洋。
10月1日下午3时,大地欢声雷动。
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和朱德两位伟人一前一后,沿着城楼西侧的古砖梯道,最先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当林伯渠宣布开会后,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位。
人民领袖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个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国,震撼了全世界,开创了中国各民族人民的新世纪。
毛泽东亲手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上冉冉升起。
与此同时,代表着54个民族的54门礼炮齐鸣28响,如报春惊雷回荡在天地间,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28年,终于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
升旗之后,毛泽东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紧接着举行了规模浩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庆祝活动到晚上9点多钟结束,但欢乐的人群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
开国大典的阅兵按阅兵式、分列式的组织程序进行。
阅兵式在静止状态下进行,全体受阅部队以天安门主席台为中心,按序列在东、西长安街列队,接受阅兵司令员的检阅;分列式在行进状态下实施,各受阅部队依次由东向西通过天安门城楼前接受检阅。
受阅部队按海、陆、空三军的序列编组。
海军的一个方队由东北海军学校和华东海军舰队选调人员编成;陆军各方队由步兵199师、独立207师619团和临时编组的炮兵第4师、战车第3师、骑兵第3师编成;空军的一个混合飞行梯队由华北军区航空处所辖的p-51型歼击机中队、蚊式轰炸机小队和pt-19型、l-5型教练机小队编成。
受阅部队共1.64万余人。
武器装备以军兵种为单位,按种类集中,统一编组,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地面、海上到空中,使陆、海、空三军浑然一体,形成强大阵容新中国成立之日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典礼,典礼上要举行阅兵式,这个设想早在,1949年7月底就确定下来了。
可是,开国大典的地点选在哪里好呢?这个问题却让开国领袖们颇费脑筋,很长时间都没能决定下来。
举行开国大典,面对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这事一定要圆满。
而选定一个合适场地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现出来。
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人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
开国大典的方案,很快由筹委会拿了出来。
方案主要内容有三项:一是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二是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三是举行人民群众游行活动。
筹委会认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这三项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三者之中,阅兵式怎样举行,尤其是阅兵式在什么地方举行,决定着整个开国大典怎样进行的问题。
阅兵式怎么搞和在哪里搞的问题,成为筹备开国大典的中心问题。
开国大典筹委会成立不久,就设立了阅兵指挥机构。
这个指挥机构的领导力量很强。
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亲自挂帅,担任阅兵总司令。
阅兵总指挥由聂荣臻担任;副总指挥由杨成武、唐延杰(华北军区参谋长)、唐永健(华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刘仁(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肖明(北京市总工会主席)、肖松(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等人担任。
杨成武与唐延杰走上特殊领导岗位后,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首先主持起草“阅兵典礼方案”。
这个方案拟制出来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筹划阅兵仪式的负责人,专门听取了有关汇报。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汇报了阅兵的基本设想。
阅兵副总指挥汇报了阅兵方案的主要内容:受阅部队的选调、编组、阅兵程序、阅兵礼乐及受阅前的训练等事宜;方案设想,阅兵式分为检阅式和分列式。
听完汇报后,各位领导先后进行发言,作了一些指示。
阅兵方案顺利通过,但开国阅兵地点放在哪里,却没有当即定下来。
毛泽东对搞好阅兵很重视。
他说:“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
一定要搞好!”重点围绕确定阅兵地点问题,阅兵指挥所的成员们进行了反复研究。
1949年8月的一天。
华北军区的几位将领来到周恩来办公室,将他们经过反复论证的两套阅兵方案,交给周恩来。
第一套方案:地点选在市中心天安门广场;第二套方案:阅兵地点在市郊西苑机场这两套方案分别标画了一张部队位置及行进路线图。
对于看惯了作战地图的周恩来来说,这图显得既简单又复杂。
周恩来仔细看过地图后,紧锁着眉头,习惯性地将一个胳膊时抱在胸前,在办公室里踱起步来。
他没有马上拍板。
这两套方案都有优点,但也都有缺点。
阅兵地点放在天安门广场,有利条件是显而易见的:地处北平市中心,届时领袖、军队和群众水乳交融,开国大典可以搞得轰轰烈烈,特别是天安门城楼就是现成的阅兵台,不必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让全体政协代表到天安门城楼进行检阅。
并且,天安门周围街道四通八达,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参加开国大典人员众多,当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断四小时;当时长安街不够宽阔,没有经过拓宽,远不像后来那样阔气,只能横排通过步兵十二路纵队。
骑兵三路纵队和装甲车二路纵队。
与天安门相比较,西苑机场的优势在于,它有宽阔的机场跑道,没有阻碍交通的后顾之忧。
而且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1949年3月25日,华北军区为了欢迎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已经举行过由一万余人观看的阅兵式。
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式的缺陷,首先是那里没有检阅台,临时搭建应付一些小的场面还可以,举行将有数十万人参加的开国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门城楼那样气势雄壮的检阅台,所费工程之大、投资钱财之多,在当时都是很难办到的。
其次,西苑机场距市区有很长一段距离,数十万群众要参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没有相当规模的群众参加,开国大典应有的气氛就出不来,阅兵式也就达不到扬我军威的目的,会影响开国大典在国际国内的影响。
再次,机场跑道虽大,但只有一条道可以进退,对参加阅兵的部队来说,行动起来很不方便。
两套方案,论证者明显倾向于第一方案,但没有拿出结论性意见。
举行开国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
准备参加阅兵的部队已经开始进行分列式训练。
距离开国大典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了!周恩来的思维重心落在天安门上。
这座矗立于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壮丽的古代阙楼,原名承天门,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它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
毁于兵火后,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称天安门。
它是旧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
天安门城楼,从广场整体布局上看,大有“横空出世”之象。
从天安门广场上放眼眺望,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熠熠生辉,显得无与伦比的庄严、雄伟。
实际上,明清两朝,广场上所有的建筑,都是作为这一主体建筑的陪衬物而建筑的,这就是为什么看上去天安门城楼气势非凡的奥秘所在。
天安门还是明清两代帝王从事重要活动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金凤颁诏”,每逢冬至到天坛祭天,夏至到地坛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亲征等隆重典礼,都要从天安门出入。
天安门,这座封建时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筑,即将消失它作为封建皇权的所有痕迹,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举行将赋予它全新的意义,使它从此拥有崭新的时空。
决心下定于凌晨。
经过反复权衡,周恩来终于挥毫醮墨,写下了意见: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闭幕后。
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
时间到时再定。
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
周九·二这个意见传到刘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了一个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泽东和朱德没有在这份意见上画圈,他们听取了周恩来的口头介绍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门前举行开国大典。
自l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门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天安门城楼与紫禁城端门之间有一块空地,上面站立着数棵历经沧桑的古柏。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55分,一支车队从中南海东门开出,来到这块空地上。
他们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各位副主席和各位委员们。
他们是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后,在中南海勤政殿门口上车出发的。
从勤政殿到这块空地只花了5分钟时间。
这时,已经探雷完毕,一项重要的安全保卫任务刚好结束。
喜悦写在脸上。
下车后,即将诞生的新中国领导人一个个又说又笑,互相招呼着集合起来。
之后,他们沿着城楼西头的古砖道楼梯,豪迈地向天安门城楼走去。
在此之前,天安门西侧已经安装了一架摇摇晃晃的土电梯。
但新中国的领导人没有乘电梯。
他们要用自己的脚板登上天安门城楼。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56岁的毛泽东自然走在这支队伍的最前面。
此刻,这位叱咤风云的伟人在想些什么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也许,伟人想起了赶考不当李自成的诺言,也许想到了逝去的峥嵘岁月,也许脑际翻腾着更为汹涌博大的风云……比毛泽东大7岁的红司令朱德随后走向天安门城楼,之后是比朱德小12岁的刘少奇,与毛泽东同岁的宋庆龄以及其他领导人按顺序一一跟上。
通往天安门城楼的古砖道有整整一百级。
毛泽东由卫士搀扶着从容地走向城楼。
他不时停下来,等候身后那些比他年迈、行动远不如他灵便的领导人。
今天,毛泽东与18年前在中央苏区的“开国大典”上一样穿着中山装,只不过那时是布衣,今天是黄呢子。
人逢喜事精神爽,他显得神采奕奕。
跟随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细心地打量着身边努力登攀着的伟人。
他突然吃了一惊:别在毛主席胸前的烫金红绸条不见了!这还得了!这红绸条可是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代表证,其重要性相当于“特别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