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黎城市规划分析

巴黎城市规划分析

巴黎是法国的首都,也是法国最大的城市,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与纽约伦敦东京并称为国际四大都市。

同时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艺术之都。

巴黎地处法国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横跨塞纳河两岸。

广义的巴黎有小巴黎和大巴黎之分。

小巴黎指大环城公路以内的巴黎城市内,面积105.4平方公里,人口200多万;大巴黎包括城区周围的上塞纳省等七个省,共同组成巴黎大区,面积达12000平方公里,人口约1100万,几乎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

接下来从巴黎的历史规划讲起。

巴黎在历史时期主要有三次重要的历史阶段,对其城市规划起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要介绍一下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巴黎,整个欧洲都如出一辙的肮脏,而巴黎甚至可以被称作是最脏的城市。

在中世纪,街道没有铺路石,满地都是垃圾粪便堆积成的泥浆,下雨天更是肮脏不堪。

巴黎的所有下水道都直接通向塞纳河,而市民又直接从塞纳河取水饮用。

当时居住在凡尔赛宫中的贵族都直接在房间内排泄,因此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换一个房间居住,弄脏的房间就有人来清洁。

这样一个肮脏的时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基督教对人们精神的黑暗统治,城市规划的杂乱无章,疾病常发的社会现象促使城市改革发生。

15世纪前后,文艺复兴,资产阶级萌芽,基督教的统治地位被强烈动摇。

16世纪的法国统治者致力于国家统一,到17世纪中叶成为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王国。

这一时期,城市建筑风格主要是为君主服务的“古典主义”。

在建筑外形上显得端庄雄伟,但内部则极尽奢华,空间效果和装饰上带有强烈的巴洛克特征,到18世纪则演化成洛可可风格。

在城市规划思想领域,”古典主义+巴洛克“的设计思想对后来的豪斯曼改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前文提到的绝对君权时期,道路桥梁供水等城市建设工程开始有了些发展,巴黎昔日破破烂烂的房屋被整改成了整齐一色的砖石联排建筑。

这些改建工作多在广场或大街旁,形成完整的广场和街道景观。

绝对君权时期最伟大的产物是对着卢浮宫建立的一个大而深远的视线中轴。

轴线一路向西延伸,于1724年其轴线到达星形广场,也称作戴高乐光场,矗立着闻名于世的凯旋门。

巴黎于18世纪中叶至下叶完成了巴黎最壮观的林荫道—香榭丽舍大道。

这条轴线成为了巴黎的中枢主轴,其上分别有卢浮宫,杜乐丽花园,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道和凯旋门。

与此同时,巴黎出现了分布在一条轴线上的广场系列的规划。

纪念性的公共广场得到了很大发展,并且开始把绿化布置喷泉雕塑、建筑小品和周围建筑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注重处理好广场大小和周围建筑高度的比例。

广场周围的环境以及广场与广场之间的关系。

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广场是左边的旺道姆广场和右边的协和广场。

总的来讲,在绝对君权时期,巴黎完成了如下几条规划:1、基本完成了对市政、道路建设和建筑群、街道的改建,初步形成城市必需的基础设施和城市景观,基本奠定了大都市的雏形;2、确立了城市中枢轴线,为城市的面貌和发展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3、广场建设的轴线变换、相互关系、尺度等系列处理手法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城市设计的发展。

比如说左边这张图的星形广场,以其为中心辐射出去了十二条对称的道路。

接下来讲到著名的奥斯曼改造。

1789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城市的迅速发展与城市分布的不平衡导致了城市建设的种种矛盾。

拿破仑三世执政时期,由塞纳区行政长官奥斯曼主持,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工作。

其改建的主要内容为以下六点:1、改建道路结构网,形成新的城市结构;2、城市中心区的建设;3、新建主要的基础设施;4、新建社会类城市服务设施;5、采用新的城市行政结构,从管理层次上变革;6、美化巴黎城市面貌。

奥斯曼改造的重要内容是完成了巴黎的“大十字”干道,就是如图的红十字。

奥斯曼将
里沃利大街向东延长,其西端与香榭丽舍大道联成巴黎东西主轴,并且以协和广场为中心点,垂直里沃利大街做了一条南北干道,丰富了巴黎的城市轴线。

在改造后,巴黎城区基本形成如下特点:
数个在高度或在体量上具有一定特点的建筑物作为整个建筑群的主体性建筑统领全区,使该区内其他的建筑物围绕着这些主体标志规则布局。

这就使得上述建筑群的布局大多呈现出"三段式"的典型形式。

并且在建筑群的中心轴线地带内,均为绿化园林区(带),各建筑群的布局均主题突出、清晰明确。

例如左图巴黎圣母院建筑区,位于塞纳河中间的一个岛上,在临河处从西向东,分别布设了哥特式风格的圣·夏佩勒教堂、巴黎警察总部和巴黎圣母院三座标志性建筑物以统领整个建筑群的布局。

这三幢建筑既是布局的制高点,也是景观变化的焦点。

右图的凯旋门建筑群以凯旋门作为整体布局的中心和整个轴线的起点,从西北向东南延伸,在轴线的南部,相对排列的大宫和小宫与轴线北部的爱丽舍宫共同构成了轴线中段的对景。

该轴线中部两侧绿化带还有包括大小宫和爱丽舍宫在内的宫殿园林区与协和广场以及杜乐丽花园共同构成了该建筑群主要的绿化景观。

改造后各区内的建筑物多依其地形、道路的走向规则布局。

各建筑物间的组合形式既有方形、长方形,也有梯形、三角形以及不规则的四边形等形状,并且各组间多呈闭合状态。

所以道路交点的建筑群多会呈三角形或梯形。

城市的各交通枢纽(交叉路口)均以城市广场作为其基本的布局形式。

各交通枢纽间均以宽阔、笔直的林荫大道相连,且每条大街都通向一处纪念性的建筑物。

例如说这个民族广场,共和国广场。

奥斯曼改造的积极创新价值在于以下几点:1、打破了中世纪以来的城市结构,建立新的城市结构和道路交通体系,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2、加深了对城市基础的全面理解。

不仅注重对城市技术类基础设施改造,而且加强对社会服务类非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3、城市道路结构模式的大胆改革对世界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和样板;4、多级中心城市结构和管理体系的创立为世界大都市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5、城市美化运动为城市的发展与环境、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到了巴黎的现代规划时期,二战后的巴黎同各个城市一样重点在于战后重建。

这一时期整个法国经济呈快速稳定增长趋势,与此同时人口亦大幅度提高,于是人口增长造成的住房、交通、公共设施问题被凸显了出来。

戴高乐将军委派保罗德鲁瓦负责巴黎地区的发展问题,形成了一个总的发展规划,这一城乡规划过程对巴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20世纪前半叶的巴黎密集地区过渡到了大巴黎城市区域。

规划的主要内容为一下五点。

总的来讲就是扩大城市范围,将城市向近郊发展,并且沿城市发展交通轴建设卫星城,以此来疏解城市中心区过高的人口密度;为了达到区域城市发展一体化则需要建立起随意随处可达的区域性交通运输体系;与此同时继续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巴黎地区城市规划实现了从"以限制为主"到"以发展为主的发展战略的转变。

最终,1976年,大巴黎地区的成立代替了原来的巴黎地区行政区。

之后又经过几次大的规划调整,最终发展成为现在由8个省组成,拥有2%国土面积和20%的人口的大巴黎地区。

概括一下巴黎的城市规划特点:1、巴黎历史上都是自中心向外扩展。

2、城市交通枢纽多以城市广场作为其基本布局。

也因此巴黎有着大片规划整齐的公共绿地3、注重城市空间城市建筑特色的营造。

4、注重城市的整体性,城市特色得以保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