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
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功的原理
教学设计
一、预学(教师指导预习)
知新
1.阅读教材“力学中的功”,完成下列问题
功反映力的,一个力是否做了功,必须包括两个必要因素:①②。
2.阅读教材“功的计算”,完成下列问题:
在物理学中,把的乘积叫做功。
计算公式是,其中W表示,单位为;F表示,单位为;S表示,单位为。
3.阅读教材“功的原理”,完成下列问题
探究使用机械能能否省功时,需要比较和。
功的原理是。
质疑
写出你预习后的疑惑:
二、探究(组织学生交流,学习答问讨论)、精导(教师讲授新知、学生互动参与)
教学点1 力学中的功
1.(1)观察体验力的成效:在水平桌面上用大小不同的力分别拉同一辆小车。
观察小车速度的变化,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是否相同?
(2)用力推讲桌,没推动,推理是否有成效?
(3)踢出去的足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球的重力是否使球运动的原因,重力是否有成效?
2.功的定义:
由演示实验总计力学关于“功”的含义:如果一个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3.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观察教材力做功和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二是物体在移动的距离。
(2)试说明在你的周围有哪些力做功和不做功的例子?。
学点训练
1.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
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2.起重机臂将混凝土板从地面的A点吊起,上升观察家B点,又平移到C点。
在这个过程中,起重臂的拉力一起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教学点2 功的计算
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题。
功的计算公式是:,其中W表示,单位为;F表示,单位为;S 表示,单位为。
2.阅读教材中例题,并思考:当雪橇在水平地面上行驶时,重力是一溜烟做了功?为什么?
学点训练
3.一木块重16N,在大小为1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匀速前进2m,拉力做功为J,木块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为 N;重力做功为 J。
如果再将木块匀速提高1m,重力做功为 J
4.马拉着质量是2000kg的小车在水平路上前进了400m,做了3×105J的功,马的水平拉力是多大?
教学点3 功的原理
实验方案:将重为G的钩码竖直提升h的距离,使用杠杆或动滑轮时所用的力为F,移动的距离为s,写出直接用手做的功W1,使用机械所做功W2。
观看老师演示:使用杠杆和动滑轮能否省功,并将数据填入书中的表格。
分析谁,得到的结论是使用任何机械都功。
这个结论原理。
学点训练
5.既然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我们为什么不要使用机械?
6.使用可以忽略自重的动滑轮提起50N的重物,人对绳做的功是100J,求动滑轮把物体提起的高度。
三、提升(教师指导联系,学生独立联系与操作,全面理解与运用)
1.下列实例中,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是()
A.起重机吊起重物
B.马拉车,车未动
C.跳水运动员从跳台跳下
D.举重运动员,将杠铃举起
2.如图所示,已知物体A和B质量相等,A在粗糙的水平地面,B在光滑的斜面。
现它们分别在同样大小的力F作用下分别移动了距离s,则F对物体做的功()
A.对A做的功多
B.对A和B做功一样多
C.对B做的功多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3.某同学将质量为2kg的实心球从地上拿起,用双手举高2m后用力抛出,球恰好落在9分线上。
在举高过程中该同学克服实心球的重力做功 J。
4.将高为20m,体积10的水箱抽满水,抽水机至少要做多少功?通过改进机械结构,减小摩擦,做的功能否比这个功更少?为什么?(p水=1.0×103kg/m3,g取10N/kg)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