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解读房颤治疗指南PPT课件
最新解读房颤治疗指南PPT课件
AFFIRM试验
4060例房颤患者(至少合并一 项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
维持窦律组 平均随访 3.5年 窦律维持率 60% 23.8%
控制心室率组 心室率成功控制率 80% 全因死亡率(P=NS) 21.3%
7.1%
缺血性脑卒中率(P=NS)
5.5%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心功能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
三、房颤时的室率控制
3 阵发性及持续性房颤均可复发
房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后
房颤的患病率和发生率: – 普通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约为0.4-1%,但随年龄的增加而 升高,在年龄大于80岁的老年人中可增至8% – 在年龄<40岁的人群中,房颤的发生率为每年0.1% ,>80岁的 女性中为1.5%,男性则为2%。 房颤的预后:房颤与全因死亡、心力衰竭(HF)及中风的危险性 增加有关。 – 在大型HF研究中(COMET,Val-HeFT),房颤是心衰患者 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 –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缺血性中风的发生率平均每年为5%,是没 有房颤人群的2-7倍;而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较非瓣膜病 房颤中风的风险还要高5倍。
四、治疗建议(2)
IIa类:
1、地高辛与一种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 控制房颤患者静息或活动时的心室率的做法是合理的,药物 选择应个体化,使用剂量应避免心动过缓( B ) 2、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存在副作用应考虑射频消融房室结 或旁路以控制心室率 (B) 3、静脉应用胺碘酮可以用来控制那些其他措施无效或存在 禁忌的患者的心室率 (C) 4、对于有旁路的房颤患者如无需电转复时可选择静脉普鲁 卡因胺或依布利特 (C)
药物控制心室率——口服用药
药物 倍他 乐克 心得安 硫氮 作酮 推荐 强度 I类 I类 I类 证据 级别 C C B 主要副作用 ↓BP, 传导阻滞↓HR, HF, 哮喘 ↓BP, 传导阻滞↓HR, HF, 哮喘 ↓BP, 传导阻滞, HF
室 率 控 制
维拉 帕米
洋地 合并心衰, 黄类 无旁道 胺碘酮
证据级别
主要副作用
I类 I类
C B
↓BP, 传导阻滞↓HR, HF, 哮喘 ↓BP,传导阻滞↓HR, HF,
无旁道时的心率控制
胺碘酮
IIa类
C
↓BP,肺毒性,甲低,甲亢,视神 经炎,角膜色素沉着,窦缓, 华法林相互作用 地高辛中毒,传导阻滞,↓HR 同上
合并心力衰竭 地黄类 胺碘酮
I类 IIa类
B C
标准: 休息时在60~80次/分 中度活动后90~115次/分 途径: 药物:抑制房室结内传导和延长其不应期以减 慢心室率、缓解症状和改善血流动力学 非药物:调节房室结传导的起搏治疗 房室结消融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
药物控制心室率——急性静脉用 药
药物
无旁道时的心率控制 β 阻滞剂 钙拮抗剂
推荐强度
四、治疗建议(4)
III类:
1、在阵发房颤的病人中单独使用洋地黄控制室率(B) 2、未用药物治疗的房颤进行导管消融 (C) 3、房颤合并失代偿心衰的情况下静脉应用非 二氢吡啶类钙 拮抗剂会加重血流动力学的恶化 (C)
4、房颤合并WPW时静脉应用洋地黄类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 剂不推荐 (C )
I类
I类 IIb类
B
C C
↓BP, 传导阻滞, HF,地高辛相互作用
地高辛中毒,传导阻滞,↓HR
↓BP,肺毒性,甲低,甲亢,视神经炎,角膜 色素沉着,窦缓,华法林相互作用
药物控制心室率
合并WPW时的室率控制 禁用静脉洋地黄、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因房颤时心 房激动经房室结前传受到抑制后可使其经房室旁路前传加 快,致心室率明显加快,产生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甚或 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 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应立即进行直流电复律 血流动力学尚稳定者,可采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胺碘酮 静脉注射 维持治疗可考虑应用口服的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
房颤的治疗原则
AF治疗的目的 – 控制心率 – 预防血栓栓塞 – 纠正心律紊乱 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选择 – 在控制心率方面,药物是第一选择,LA消融则是二 线治疗,多用于孤立性AF。手术治疗AF仅用于个 别病人,多与其他心脏手术同时进行 – 不管使用什么方法,抗凝的选择应针对中风的风险 评估
四、治疗建议(1)
Ⅰ类:
1、持续和永久性房颤在休息状态下应用药物控制室率:受 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B) 2、对于不伴有 WPW的快室率患者,推荐静脉应用 受体阻 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但对于低血压或者存在心衰 的病人应慎用(B) 3、无经旁路前传的房颤者合并心衰时需要控制室率推荐静 脉应用洋地黄和胺碘酮(B) 4、对于活动时因房颤产生症状的患者,应调整药物使其活动 时的室率在生理范围(B) 5、口服地高辛对于控制心衰及左心功能不全的房颤患者静 息状态下的心室率是有效的(C )
最新解读房颤治疗指南
房 颤 概 述
房颤的分类
新发现的房颤
阵发性房颤1,3
(能自行终止)
持续性房颤3
(不能自行终止,≥ 7天)
房颤的“3P”分 类 Paroxysmal AF Persistent AF Permanent AF
永久性房颤2
1 持续时间<7天,绝大多数<24小时 2 复律无效或无指征
四、治疗建议(3)
IIb类:
1、在单独使用或合用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或地高辛时无法控制静息或活动时心室率时加用胺碘酮 ( C) 2、房颤合并旁路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静脉应用普鲁卡因胺、 依布利特、丙吡胺 (C) 3、对于药物无法控制室率或者可能引起心肌病的患者给予消 融房室结 (C)
心率控制与节律控制
一、确定长期/短期治疗目标
对于已持续几星期的有症状的房颤患者,起始的治疗 是抗凝加上控制心率,长期的目标是恢复窦性心律。 当打算转复时,如果房颤已经超过48小时或是未知, 短期抗凝会使病人受益。 如果心率控制不能完全缓解症状,恢复窦律则成为明 确的长期目标。 房颤导致的低血压或心力衰竭加重,需要早期复律治 疗。 对老年患者通过心率控制使症状明显改善,提示不需 要恢复窦性心律。 房颤病因已经去除者,不需要长期维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