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生态学》(精)

《环境生态学》(精)

《环境生态学》课程自评报告新余高专数理系《环境生态学》课程组2006年6月目录一、概述二、自评进程、自评结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一)自评进程与自评结果(二)《环境生态学》课程评估简表及自评等级(三)项目指标自评说明1.教学建设2.师资队伍建设3.教学设施与教学效果4.教学管理三、《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经验及特色四、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环境生态学》课程自评报告环境生态学课程组一、概述《环境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渗透性很强的边缘学科,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产生的,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及环境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为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环境生态保护意识,人文素质发挥重要作用,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宽阔的环境生态基础知识平台和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奠定了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生态学原理来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

鉴于该课程的重要性,课程组成员为了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教学设施与教学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课程组教师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几年来,课程组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9篇。

课程组教师具有优良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结构合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学工作规范。

课程组成员先后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江西省高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新余市先进工作者、新余市十佳人民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环境生态学》课程一直是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等专业重点课程。

多年来,课程组教师在教学大纲的制定、师资培养、教材及辅助教材建设、教学资料的收集与积累、教学环节的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使得该课程教学效果保持优秀;在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中大胆尝试、开拓进取,紧跟当前学科发展,及时充实新理论、淘汰过时的内容,创造条件建立了化学、生物实验室,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利用各种途径,广泛收集资料,建立了试题库和试卷库,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使《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程组教师深知教学研究活动是课程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进行《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工作。

课程组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在教学工作中勇挑重担、鼓励发表论文或进行其他科研、鼓励参加教学和科研活动、大力支持在职攻读硕士。

近几年课程组完成了教师的合理配置,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助教2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2人。

这一层次结构,已完全满足了课程教学与科研工作需要,保证了《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课程组非常重视教学档案的收集与整理,档案保存完整、齐全,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自评进程、自评结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一)自评进程与自评结果自文件下发之日起,课程组对《环境生态学》课程进行了严肃、认真、细致的自评工作,自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认真学习评估文件,领会精神,对照规定,编制指标体系,理解评估办法、步骤和评估标准,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组织分工;第二阶段:收集整理自评资料和证实材料;第三阶段:组织同学和同行评教;第四阶段:按细目要求逐条分析总结,填写自评表格,写出项目指标自评说明,撰写自评报告。

自评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肃认真,总结了课程建设取得的经验与教训,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相应的19项评估细目中,自评A级18项,B级1项,C级0项,达到了省级优质课程建设规定标准。

(二)《环境生态学》课程评估简表及自评等级(三)项目指标自评说明1、教学建设1-1 教学大纲《环境生态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及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环境生态保护意识,人文素质发挥重要作用,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宽阔的环境生态基础知识平台和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奠定了基础。

教学大纲是根据国家教委对该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总结多年来我系及其他院校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广大专业教师讨论,结合学科发展特点,于2006年6月在以前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教学大纲内容充实、深度适中、结构合理,反映了本课程的未来发展方向,可为本专业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附材料1:经修改的《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1-2 教材及教学资料1)规章制度课程组在教材的选用上,严格按照学校有关规定,选用教育部重点推荐教科书或选用获奖的国家统编教材。

2)基本教材选用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选用规定,本课程选用卢升高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环境生态学》,该教材在国内同类教材中独具特色,体现了当今环境生态学课程的特点,反映了当代环境生态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教育理念。

该教材文字简洁、结构严谨、叙述科学、通俗易懂,便于自学。

根据专科学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对该教材某些章节进行了删减。

附材料2:教材及参考书书目《环境生态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课程组从现有的一些环境生态学实验课教材中选了一些比较好的素材,利用计算机、野外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抽象概念的直观感受。

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1-3 实践性教学环节1)基本要求《环境生态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及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理论与实践并举,要求学生既要在课堂上认真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能够正确应用生态学的原理来分析和解决一些环境问题,熟练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研究与观察方法,生态恢复技术技能。

为此,本课程在认真组织课程的基础上,并要求学生通过野外观察和实验自己发现一些现象,通过自己的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解释之,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并切身体会到环境生态学思维和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促进其学习环境生态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2)教学设备、实验场所学校经多年来的建设,投资50余万元,兴建了化学实验室和生物实验室,并计划兴建基础生物实验中心,可以满足该课程的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4 教学手段及辅助设施为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组教师十分重视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开发与利用。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充分利用CAI教学手段,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一些抽象的概念表述得更加直观,使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过程变得简单易懂,提高了教学效果。

1-5 教学资料与课程改革为更好地提高《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把握其发展趋势,顺利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使教学内容紧跟当今学科的发展,课题组教师利用一切机会,不失时机地广泛收集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学术论文、考试试卷等教学资料,丰富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使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附材料3:《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及教学方法论文1-6 试题库、试卷库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课程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正在完成试卷库和试题库的开发,题型包括选择、填空、判断、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题等,难度适中,适合专科学生使用。

多年来,每次命题,课程组共同命题A、B两套试卷,由教务处随机抽取,任课教师也不清楚试卷内容,杜绝了泄题现象,在教学中使用效果好,阅卷严格按照流水作业程序进行,结果表明:学生能全面复习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附材料4:《环境生态学》试题库(部分)附材料5:《环境生态学》考试试卷2、师资队伍建设2-1 教师结构在过去的几年间,完成了《环境生态学》课程组教师的合理配置,确定由7人组成,其结构情况如下:附材料6:课程组教师学历证书、技术职称证书2-2 教学研究水平课程组全体教师是数理系的骨干教师,其成员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江西省高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新余市先进工作者、新余市十佳人民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附材料7:教学方面的荣誉证书2-3 业务水平及科学研究课程组教师具有较强的开课能力和较高的业务水平,叶安珊教授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王师略教授主编《食品与营养化学》、叶安珊教授主编《化妆品科学》;廖卫兵副教授主持的《关于地方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模型的探索》、叶安珊教授主持的《化妆品科学课程教学研究》获省级立项;全体成员能独立承担3门及以上课程的教学主讲任务,多人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为优秀;今三年来课程组教师共发表专业论文21篇。

附材料7:省级骨干教师荣誉证书附材料8:新余市十佳教师荣誉证书附材料9:课程组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附材料10:省级科研课题立项批文附材料11:课程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证明材料(部分)附材料12:课程组教师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目录及部分论文3、教学设施及教学效果3-1 治学态度《环境生态学》课程组全体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因此整个教学工作能认真对待各项教学规章制度,积极接收教学任务,认真备课,及时批改作业,并定期进行辅导答疑,从未出现过任何教学差错和教学事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从认真备课着手,积极收集和组织教学素材,认真编写教案,做到每次讲课都能根据理论发展增添新的教序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不照本宣科,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2 教学科研立项《环境生态学》课程组全体教师在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中大胆尝试、开拓进取,紧跟当前学科发展,教学科研立项项目有:廖卫兵副教授主持的《关于地方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模型的探索》、叶安珊教授主持的《化妆品科学课程教学研究》。

附材料13:课程组教师教学科研立项批文3-3 教书育人《环境生态学》课程组全体教师长期以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教学改革,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能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做到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无私奉献。

多人多次获得省教育厅、市、校级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附材料14:课程组教师获得国家、省、市、校级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等称号荣誉证书3-4 教学效果通过中期教学质量检查和对学生的调查分析,大多数学生肯定了课程组教师的教学质量,对《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满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