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各类填空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各类填空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起源()()()()。

2、我国教育家()教授提出教育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们的交往。

3、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

自此以后,教育有了两种形态:(),()。

4、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到()再到()的过程。

5、(),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成。

《孟子》:“设痒、序、学、校以教之”。

中国最早的学校称为()之学,其宗旨在于()。

6、()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体系。

7、春秋战国时期的()的发展是我国的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私学的代表则是()。

8、汉武帝以后,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

宋代以后,()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10、()以后,()被规定为考科举考试的依据。

()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11.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和(),注重()。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

12.教育学是一门以()、()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3.()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中。

他主张“性相近,习相远”和“有教无类”,重视启发教学和()。

14.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词。

”()一词由此而来。

15.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论述教育教学的专著是(),它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提出“化民成俗,()”、“建国君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抑,()”等观点。

16.苏格拉底主张()。

柏拉图认为人类要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非常重要的是通过(),其代表作是()。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他最早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其代表作是()。

17.()强调教育的自然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每一个人”。

18.卢梭宣扬自然主义教育的作品是()。

19.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的法则全面地、()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20.洛克提出()。

他主张()教育。

21.赫尔巴特的()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的基础上,把教育价值的理论建立在()基础上。

他提出教育的四个形式阶段:明了、联想、()、方法,强调()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22.《》是()的作品,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等观点,主张“做中学”。

23.凯洛夫教育学分为总论、()、德育论和()论四个部分。

24.《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颁布于(),《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于()。

25、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有();幼儿教育研究的代表有()。

26、从教育学中第一个分化出来的是(),包括课程理论、学科教学论及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第二个领域是(),第三个领域是()。

第一章1、生物起源说;模仿起源说;劳动起源说;交往起源说2、叶澜交往起源说3、专门化的学校教育依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的非学校教育。

4、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5、夏代庠序明人伦6、西周官学7、私学孔子8、文化教育政策9、隋唐程朱理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10、明代八股文 190511、政治家商人身心的和谐发展军人12、教育现象教育问题13、孔子《论语》因材施教14、启发15、《学记》其必由学教学为先开而弗达16、产婆术教育《理想国》最高目的《政治学》17、夸美纽斯18、《爱弥儿》19、自然和谐20、白板说绅士21、《普通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系统道德教育22、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23、教学论学校管理24、1985 1993年 1998年25、黄炎培陈鹤琴26、教学领域教育管理教育研究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发挥水平和文化背景、文化传统具有反作用,这就是教育的()。

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义务教育法》颁布。

4.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教育的要求,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教育的要求,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教育的要求,而目前的信息革命则提出了()的要求。

5.明确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经济学家是(),他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的分析方法,推算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是()。

6.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

7.从形态上看,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文化。

在文化的诸因素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8.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对()的选择、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来实现的。

9.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的特点是:在认知上具有()的取向,在人事上具有()的取向,在道德上具有()的取向。

10.校园文化可以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

其中,()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在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问题上,主要有()、()和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内发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美国的(格塞尔)。

外铄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英国的(洛克)和美国的(华生)。

3.“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这是()的观点。

4.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

5.皮亚杰有关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6.个体身心发展水平主要受到遗传、成熟、环境和()的影响。

7.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

8.()提出了个体身心发展的成熟决定论。

9.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规范,它具有()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0.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11.()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第四章教育目的一、知识细点1.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

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的支配,也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需要相关。

2.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般分为四个层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的关系,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的关系。

4.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

5.夸美纽斯主张造就()的人。

6.蔡元培提出“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盖()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教育为根本”的教育目的。

7.1924年,孙中山规定了“全力发展儿童本位之教育”的方针,按照这一方针,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的发展。

8.日本把()、()列入21世纪的教育目的。

9.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和接班人。

”第5章教师与学生1.教育系统是以()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

在诸种要素中,()和()是最基本的要素。

2.教师职业是一种()职业,教师是()人员。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6年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把教师工作视为()。

4.教师专业是促进个体()的职业。

5.教育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的发展。

6.能不能为()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是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

7.教师的语言首先是要求准确、明了、有(),其次是要求富有()、有感染力,再高一步的要求是()。

8.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是具有能动性和()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

9.学生的社会地位属于学生()问题。

10.()联合国通过了《》,其核心精神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地位,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原则。

11.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包括:生存的权利、()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和()的权利。

12.()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13.()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隐私。

”14.()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人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

”15.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关系,在人格上是()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的关系。

第六章课程1.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的总和及其(),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即课程计划、()和教科书。

3.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发展水平、科学文化发展水平、()。

4.()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

5.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等,可以看作是最早的()。

6.夸美纽斯最早提出要设置()的课程。

7.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8.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9.课程计划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课程的()或总体规划。

10.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是教材标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第七章教学理论1.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的统一活动。

2.教学任务是受人们追求的()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目标要求。

3.教学规律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

4.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

5.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基本阶段包括,()、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6.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

7.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8.教学策略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包括()各种教学内容、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