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诈骗罪的特征及认定来源 :未知作者:佚名 q 日期:10-07-06一、保险诈骗罪的概念保险诈骗罪是指保险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违反保险法律法规, 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保险金的行为。
二、保险诈骗罪的特征(一客体特征本罪的客体为复杂客体, 即国家的保险制度和保险公司的财产所有权。
保险制度由一系列调整保险行为的规范组成。
这些规范包括《保险法》、《保险管理暂行规定》、《家庭财产保险条款》、《船舶保险条款》、《简易人身保险条款》、《机动车辆保险条款》等。
保险诈骗罪通过违反这些规范, 构成对保险管理制度的侵犯。
同时, 保险诈骗罪还侵犯了保险公司的财产所有权。
保险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其犯罪对象是保险公司的保险金, 保险金虽然来源于保险人交纳的保险费, 但是投保人一旦将保险费交给保险人, 这笔保险费就属于保险公司的财产, 只有出现合同所约定的事件或保险事故时, 才有权获得保险金, 行为人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 骗取数额较大的保险金, 显然侵犯了保险公司的财产所有权。
(二客观特征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保险法律法规, 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 骗取数额较大的保险金的行为。
首先,保险诈骗犯罪以违反保险法律、法规为前提。
违反保险法律、法规,最重要的是违反了《保险法》, 《保险法》明文规定了对各种保险诈骗活动,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其次,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保险诈骗罪在客观方面还表现为五种情形:1. 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 骗取保险金。
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 是指投保人违反了法律的诚实信用的原则, 在签订保险合同时, 故意虚构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保险对象, 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
其目的是有意骗取保险金。
2. 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的程度, 骗取保险金。
保险公司对保险赔偿责任的承担是有条件的, 并非对任何原因引起的一切保险事故承担赔偿。
保险合同中的责任条款, 具体规定了保险公司承担责任的保险事故范围, 同时在保险单上还具体规定了免责条款。
而“ 编造虚假的原因” 是指行为人编造使保险人承担保险赔偿责任的虚假原因, 从而骗取保险赔偿。
“ 夸大损失程度” 是指行为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 故意夸大保险标的的损失, 从而获得更多的保险金的行为。
行为人具有上述两种行为之一即可成立。
3. 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
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在未发生保险事故的情况下, 虚构事实, 谎称发生保险事故, 骗取保险金的行为。
这里的保险事故是指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
4. 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
“ 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 ,是指财产保险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的有效期内,故意人为地制造保险标的出险的保险事故,造成财产损失,骗取保险金的行为。
5. 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
这种诈骗犯罪主要体现在人身保险中,人身保险除个别具有储蓄性质的险种外,一般都以被害人的死亡、伤害或发生疾病为赔偿条件。
因此, 行为人就采取杀害、伤害等方法故意造成人身事故,致使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生病, 以取得保险金。
除上述规定的五种情形外, 《刑法》规定, 保险诈骗罪的成立,还必须骗取财物数额较大。
(三主体特征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包括订立保险合同的当事人或关系人,即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 因为保险诈骗犯罪的发生有其特殊性, 非保险合同的当事人或关系人无法实施或得逞。
其次,保险诈骗罪的五种表现形式中,不同的犯罪行为主体并不相同。
另外,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也可构成保险诈骗罪的主体。
保险公司内部人员与诈骗犯罪人员相互勾结, 共同诈骗的, 也可成为保险诈骗的共犯。
本罪自然人和单位都可作为主体。
(四主观特征本罪主观方面为故意,且为直接故意并以骗取保险人的保险金为目的。
三、保险诈骗罪的认定(一保险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1. 主观上是否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行为人主观上一定是以骗取保险金和占有保险金为目的。
因为保险诈骗犯罪不仅侵犯保险管理制度, 还侵犯了保险公司的财产所有权, 而以侵犯财产所有权的犯罪都以非法占有为主观特征, 所以,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保险诈骗犯罪的要件。
认定保险诈骗犯罪与非罪, 认定保险诈骗罪与一般保险合同纠纷, 要看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保险金的目的。
2. 骗取的数额是否较大。
骗取的数额大小是认定罪与非罪的一个重要标准, 《刑法》上虽没有明确规定具体数额, 但可根据《追诉标准》的规定来认定数额是否较大, 《追诉标准》第四十八条规定:个人进行保险诈骗,数额在 1万元以上的,单位进行保险诈骗在 5万元以上的,即属数额较大。
(二保险诈骗罪与他罪的界限1. 保险诈骗罪与一般诈骗罪的区别。
保险诈骗和一般诈骗犯罪, 在客观方面都表现为实施了诈骗行为, 主观方面都是故意, 都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目的。
但是两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1客观方面的具体表现方式不同。
保险诈骗犯罪是利用保险合同,围绕保险合同的内容, 进行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以骗取保险金,《刑法》规定了五种行为方式 ; 而一般诈骗犯罪的行为方式更为多样化。
(2犯罪主体不同。
一般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单位不能构成诈骗罪,而保险诈骗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 仅限于与保险合同有关的当事人或关系人, 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
2. 保险诈骗罪与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骗取保险金行为的区别。
保险诈骗罪与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 骗取保险金的职务侵占或贪污行为, 在客观方面和主体上是有区别的。
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职务侵占或贪污罪, 客观方面表现为:一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枣假理赔, 骗取保险金归自己所有。
二是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与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内外勾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骗取保险金。
认定时一般认定为职务侵占罪。
如果行为人是国有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或国有保险公司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 认定为贪污罪。
保险诈骗罪与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职务侵占或贪污罪, 主体上也不相同, 职务侵占或贪污罪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 而保险诈骗罪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保险诈骗罪认定中的几个问题来源 :未知作者:佚名 q 日期:10-07-06我国保险事业起步较晚, 有关规章和制度尚待进一步完善, 不法分子利用保险行业管理上的漏洞, 实施各种形式的保险诈骗活动, 成为当前保险业发展的最大威胁之一。
本文拟对司法认定中的几个问题作一分析,以期对司法实践中此类问题的解决能有所裨益。
一、保险诈骗罪是行为犯还是结果犯问题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保险诈骗罪属于行为犯还是结果犯一直存在争议, 看法各不相同, 这些争议并未因为刑法的修改而停止,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有的认为,我国刑法上的保险诈骗罪是行为犯, 金融诈骗罪各条所说的“ 数额较大” , 并不是指行为人已骗取的财物数额,而是指行为人已实施金融诈骗活动, 意图骗取的财物数额。
有的认为, 国外刑法关于保险诈骗罪的规定, 一般都将该罪规定为举动犯, 但我国刑法上的保险诈骗罪则规定为结果犯,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行为人实施了保险诈骗行为而没有骗取保险金的,就应当以未遂论处。
有的认为, 区别保险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之一就是看行为人的行为是否达到既遂状态, 即是否实际骗取了保险金,未骗得保险金的,行为属于违反保险法的违法行为 ? 犎绻 ? 骗取了保险金, 即构成本罪。
我们认为, 上述三种观点关于保险诈骗罪是行为犯还是结果犯的阐述都有合理之处, 但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其中第一种意见与第二种意见认为保险诈骗违反我国的保险法律、法规。
所谓违反保险法律、法规,最重要的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该法明文规定了各种保险诈骗活动, 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如果行为人不违反保险法律、法规, 仅违反保险行政法规,也就不可能构成保险诈骗罪。
比较而言, 第三种意见有可取之处,但没有指明法律所要求的“ 数额较大” 之规定。
因此,我们认为,根据刑法对保险诈骗罪的规定, 保险诈骗罪属于结果犯而非行为犯, 如果所骗取的保险金没有达到“ 数额较大” , 就不能以保险诈骗罪论处,更不能以犯罪未遂论处。
二、保险诈骗罪的共犯问题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第四款规定:“ 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以保险诈骗的共犯论处。
” 这三类人提供虚假证明文件, 都牵涉伪造或变造保险事故证明材料。
根据共同犯罪的理论, 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明知自己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的行为会给实施保险诈骗的犯罪分子提供帮助, 但由于接受贿赂或碍于同学、亲友、朋友情面等关系, 还是为犯罪分子提供证明文件。
从客观上看,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 在犯罪分子实行犯罪之前或实行犯罪过程中给予帮助, 便于其实行犯罪或易于完成犯罪行为。
从主观上看, 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具有帮助他人实行犯罪的故意, 帮助行为与实行行为结合起来, 才能决定帮助犯的定罪问题,如果实行犯没有实施他所帮助的犯罪,帮助犯就失去了处罚的根据。
因此,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的行为为保险诈骗罪的实行犯创造了条件, 起到了帮助作用,属于复杂共同犯罪中的帮助犯。
如果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是出于过失而非故意提供了虚假证明文件, 就不能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共犯, 应以其行为所触犯的罪名定罪量刑。
除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共犯外,其他如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和不具备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身份的人相互勾结,以实施保险诈骗为目的,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相互勾结,实施保险诈骗的,应以保险诈骗的共犯论处。
实践中, 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内外勾结共同骗取保险金的行为如何定性 ? 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构成贪污罪,有的认为构成职务侵占罪,有的认为应以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数罪并罚。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根据共同犯罪理论, 共同犯罪人在实施共同犯罪时, 尽管其分工不同, 但其行为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有身份的人与无身份的人相互勾结, 应以共同犯罪整体行为表现的性质为依据, 而不能只局限于犯罪特征的某一个方面。
因此, 我们认为正确认定“ 内外勾结” 共同实施保险诈骗犯罪, 依据以下原则, 应以主犯的基本特征来决定, 主犯的性质决定从犯的性质。
犯罪中, 如果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起主要作用, 就以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的身份来确定犯罪的性质, 如是国家工作人员就定贪污罪, 如是非国家工作人员就定职务侵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