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微型课题研究篇一: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中学理科组人员:熊贵洪宋海山李先明贾宝强牛强严勇虎张倩王月月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按照“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从教师教育教学一线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要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引导教师发现和解决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掌握基本的教育研究方法,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从而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课题名称培养学生数学推理、合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数学学习素养二、课题的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想到问题的结论,但是不能说清思考的过程,不能讲清解决问1题的思路方法。
尤其是很多学生只重视问题的结果,却忽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
还有的学生会说不会写或会写不会说,渐渐地就走入了不敢说、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的误区。
针对以上问题,我确定了“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这一课题。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数学教学方面,学生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
如:说定义、定理、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式义等,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理能力,使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规范答题的习惯。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用类比、归纳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建立空间与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形成严密抽象的推理形式。
五、课题研究过程(一)研究步骤21、准备阶段:(1)制定计划要求。
(2)制定研究方案2、试验阶段:(1)实施具体方案。
(2)反思经验与不足。
3、总结阶段:(1)根据课题研究,观察学生在合作交流和,口语表达方面的变化。
(2)对课题进行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二)实施过程首先,我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采取谈话法和问卷法进行调查。
通过调查主要总结出四大成因:一是心理素质差,虚荣心强,怕答错或答不好而被同学或老师笑话。
二是性格内向,不想或不敢表现自我,或没有机会发言渐渐封闭自我。
三是对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解,不能有条理的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四是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不会走就想跳??不会用数学语言规范答题。
可见,语言表达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交往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发展。
新课程加大了实验几何的内容。
因为它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同时降低了几何学逻辑严谨性的要求,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从数学活动中获益;而且通过活动掌握空间性质,更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类比,以及创造力等,这些明显的长处日益受到重视。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1、课题研究的方案及报告。
32、案例分析及论文。
1(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计算器的实践与研究2(练习、作业分层设计的实施3(易错点的提前干预的研究4(“问题串”式教案的设计5(概念引入方法的探索6(对教材“课题学习”教学策略的分析7(初中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开发和利用实践研究8(课堂引入中情景创设的研究9(教学设计中优化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10(初中数学学困生的个案分析11(培养学有余力学生的个案分析12(对教材例题处理策略的研究13(课堂教学中即时反馈策略的研究14(课堂教学中知识探究的运用研究15(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低效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16(课堂中教师“追问”的策略研究17(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18(概率教学方法的研究19(统计教学方法的研究20(作业批改实效性的策略研究21(中小学衔接教学方法的研究422(课堂教学中教师“小结”的策略研究23(数学史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24(数学预习的策略研究25(学生数学小论文撰写的策略研究26(教学设计关注教学目标的策略研究27(课堂观察实施策略的研究28(数学教学中使用“学案”的研究29(复习课教学课例分析的研究30(初中学业考试题的特色与发展趋势的分析31(“变题”的方法与技术32(学生试卷自主分析及其实效性研究33(以教学诊断为目的的试卷分析研究34(数学单元测试命题其诊断功能的实践研究35(初中数学优化学生思维的实验研究36(初中数学教学中知识目标与方法目标的整合研究37(初中数学教学三维目标达成的微格监控与应对的研究38(初高中数学知识脱节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分析39(课程理念下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40(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与习惯养成调查与实践研究41(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媒体技术的优化策略研究42(本地学生与外来务工者子弟的学习习惯对比分析43(课标要求与教学内容细化的对比研究544(数学课标理念行为化的实践研究45(基于减负增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46(基于教材理解的范例设计研究47(基于教材理解的概念课教学的设计48(基于教材理解的复习课教学的设计49(青年教师成长个案研究50(数学教研活动创新的实践篇二: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50题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50题——初中数学学科教研课题(小课题)研究指南1(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计算器的实践与研究2(练习、作业分层设计的实施3(易错点的提前干预的研究4(“问题串”式教案的设计5(概念引入方法的探索6(对教材“课题学习”教学策略的分析7(初中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开发和利用实践研究8(课堂引入中情景创设的研究9(教学设计中优化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10(初中数学学困生的个案分析11(培养学有余力学生的个案分析12(对教材例题处理策略的研究613(课堂教学中即时反馈策略的研究14(课堂教学中知识探究的运用研究15(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低效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16(课堂中教师“追问”的策略研究17(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18(概率教学方法的研究19(统计教学方法的研究20(作业批改实效性的策略研究21(中小学衔接教学方法的研究22(课堂教学中教师“小结”的策略研究23(数学史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24(数学预习的策略研究25(学生数学小论文撰写的策略研究26(教学设计关注教学目标的策略研究27(课堂观察实施策略的研究28(数学教学中使用“学案”的研究29(复习课教学课例分析的研究30(初中学业考试题的特色与发展趋势的分析31(“变题”的方法与技术32(学生试卷自主分析及其实效性研究33(以教学诊断为目的的试卷分析研究34(数学单元测试命题其诊断功能的实践研究735(初中数学优化学生思维的实验研究36(初中数学教学中知识目标与方法目标的整合研究37(初中数学教学三维目标达成的微格监控与应对的研究38(初高中数学知识脱节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分析39(课程理念下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40(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与习惯养成调查与实践研究41(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媒体技术的优化策略研究42(本地学生与外来务工者子弟的学习习惯对比分析43(课标要求与教学内容细化的对比研究44(数学课标理念行为化的实践研究45(基于减负增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46(基于教材理解的范例设计研究47(基于教材理解的概念课教学的设计48(基于教材理解的复习课教学的设计49(青年教师成长个案研究50(数学教研活动创新的实践课题1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课题2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课题3 如何组织学生开展课题学习课题4 如何有效避免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课题5 如何组织统计与概率的教学8课题6 如何解决教科书提供的情境与本地实际不吻合的矛盾课题7 如何进行初中阶段图形变换的教学课题8 如何组织勾股定理的探究性学习课题9 如何进行整式的运算的教学课题10 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11如何开展中学数学学业评价篇三: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计划初中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设计”小课题研究计划孟庆众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主要途径。
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的必要手段。
为此我们对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设计进行了专题研究,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突出通过有效练习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机结合,通过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来保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要体现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就要彻底改变数学课堂练习的单一性和简单化形式。
首先分析了自己在备课中对练习的形式、练习内容、练习难度、练习数量、练习反馈形式如何设计和操作的,接着了解学生对课堂练习有哪些要求和建议。
通过分析调查发现对课堂练习采取的主要形成是只是运用教材后面的练习题,很少根据自己具体教学情况来设计或9是上网搜集其他学校老师的作业设计。
认为多做多练,熟能生巧。
学生认为课堂练习对你巩固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很有帮助。
因此,提高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确定了小专题研究内容“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设计研究”。
研究的目标:一是通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设计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二是提升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和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
三是拓展教研活动的新途径,提供有效的教研平台。
四是运用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法,创新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研究的任务:为了将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根据课堂教学结构主要研究解决三种类型练习的有效设计。
即:课前的引新练习有效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尝试练习有效设计、课后的巩固练习有效设计。
研究的方法: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研究过程:第一步研究解决课前引新练习的有效性设计。
第二步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尝试练习的有效设计。
第三步研究解决巩固练习题的有效设计。
10对于课前引新练习必须是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以及根据学生实际认知水平而精心设计的练习题。
这类练习所起作用主要是在新旧知识间架桥铺路的过程,起承上启下作用。
这类练习量要求少而精,内容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设计的依据要紧扣教学内容,围绕重点设计,目的是将所学知识的难点进行有效分散,为实现已学知识到新学知识的转化创造条件。
这类练习题的设计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
完成这类练习的形式主要是在学生独立完成基础上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集中讲解。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尝试练习是在学生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随机练习,这类练习一定要体现出它的灵活性、随机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