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盐城师范学院 东方文学 俄国革命的镜子

盐城师范学院 东方文学 俄国革命的镜子

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夫·托尔斯泰文学院【摘要】作为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作品,大多反映当时俄国真实的社会景况。

无论是贫农,还是贵族,托尔斯泰都能够惟妙惟肖的刻画,让人产生共鸣。

对于托尔斯泰,列宁等人都从很客观的角度,应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其做出了评价,认为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那么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本文将作进一步论述。

【关键词】托尔斯泰镜子原因广度深度谈起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夫托尔斯泰,“镜子”这一特殊的称呼并不是无中生有,这个称呼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中对托尔斯泰的中肯评价。

这本书写于托尔斯泰80周年寿辰,当时俄国正处于斯托雷平反动统治时期,一切俄国的反对革命的势力都在评价托尔斯泰的热潮中集结并联合起来,利用托尔斯泰主义的反动观点,化作他们手中的精神武器,与沙皇官方政府的血腥镇压相配合,扼杀人民群众的革命意识,扑灭无产阶级革命的烈火。

列宁于1908—1911年间写的一系列光辉论文,给一切反动势力利用评价托尔斯泰向马克思主义发起的联合进攻以迎头痛击。

首先,列宁指出一切反动势力“纪念”托尔斯泰完全是伪善和欺骗。

其次,列宁揭露了一切反动势力评价托尔斯泰的险恶阴谋,是为了对抗无产阶级革命,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

列宁指出:“俄国工人阶级研究托尔斯泰的艺术作品,会更清楚的认识自己的敌人;而全体俄国人民分析托尔斯泰的学说,一定会明白他们本身的弱点在什么地方,正是这些弱点使他们不能把自己的解放事业进行到底。

”“俄国无产阶级要向群众阐明托尔斯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这样做不是为了让群众局限于诅咒资本和金钱势力,而是让他们学会在自己的生活和斗争中处处依靠资本主义的技术成就和社会成就,把自己团结成一支社会主义战士的百万大军,去推翻资本主义,去创造一个人民不再贫困、人不再剥削人的新社会。

”[1]那么为什么列宁会说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呢?这是因为托尔斯泰作品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广度和深度:第一,从现实主义创作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来看。

托尔斯泰作为“俄国革命的镜子”,首先应当理解为是一面照现托尔斯泰所处俄国那个时代的镜子。

托尔斯泰的创作勾勒了一幅“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极其广阔的反映了俄国的社会生活。

这幅“中心图画”所展现出来的历史内容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是:俄国农奴制崩溃、资本主义崛起。

具体表现在: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动,社会经济结构的改组。

一定的思想是从历史潮流中吸取来的,较大的思想深度是从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而历史潮流和历史内容都是由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所制约和决定的。

不反映社会基本矛盾,便无法表现托尔斯泰所处那个时代的历史潮流和历史内容。

他的作品作为一面反映俄国社会生活的镜子,首先应理解为主要是一面反映俄国社会基本矛盾的镜子。

托尔斯泰的作品反映俄国社会基本矛盾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实现的,正是社会基本矛盾构成托尔斯泰笔下的那些典型人物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典型环境,反转来又通过典型人物来揭示当时社会的典型环境,达到反映社会基本矛盾的目的。

社会基本矛盾:一是农民和贵族地主的矛盾;二是农民和资产者的矛盾;三是贵族地主和资产者的矛盾。

与三种矛盾相适应,托尔斯泰塑造了三种人物形象:其一,《安娜.卡列尼娜》令人瞩目地塑造了廖宾宁这样一个原始积累时期的典型的资产者这个“猎取暴利的骑士”的形象。

其二,托尔斯泰塑造了各式各样的贵族形象,摄魂勾魄地表现出这些贵族的历史命运,刻画了他们在“一切都翻了个身”的社会变革中,在资本主义势力日甚一日的冲击下,在农奴制末日临头的历史关口,或恐惧、或颓唐、或沉沦、或依附于资本主义势力、或进行紧张的探索寻求摆脱资本主义势力侵袭的出路、或背离自己的阶级,走向“新生”。

一种是垂死没落型的贵族形象;另一种是屈膝依附型的贵族形象;再一种是追求和探索型的贵族形象。

康·列文是一个托尔斯泰式的英雄人物,托尔斯泰通过描写列文的农业改革和思想探索,一定程度的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点。

但是,这只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

还有一种是反叛和转化型的贵族形象,如聂赫留朵夫在他赎罪的过程中,通过目睹贵族官场的腐败,接触农民和革命者,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自己阶级的可悲的历史命运,开始脱离旧的营垒,走向“复活”和“新生”。

其三,托尔斯泰塑造了许多农民形象。

借农民形象表现他们在农奴制改革后由于深受地主贵族和资本主义势力的双重剥削和压迫所遭受的苦难。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农奴制崩溃与资本主义生长时期俄国社会的广阔画面,真诚的表达了农民群众对农奴制的诅咒和仇恨,对资本主义势力的震惊和恐怖。

托尔斯泰通过塑造三种人物形象,揭示出三种社会矛盾,表现出当时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阶级关系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更替这些时代的根本特点,从而广阔的勾勒出一幅无与伦比的俄国社会生活的“中心图画”,有力的展示了1861—1905年这一历史时期内,俄国农奴制崩溃、资本主义崛起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第二,从现实主义创作揭示社会生活的深度来看。

作为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会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

其一、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包含着文艺与革命的关系,所以“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首先应阐释为至少反映出生活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其二、列宁认为,生活或革命的本质是有“某些方面”的。

即是说,不是单一的,而是可以分析的;其三,列宁对作家和作品反映生活和革命的本质,没有提出苛刻的要求。

但是托尔斯泰的揭示是广阔的多方面的,带有比较完整的特点。

他十分鲜明的揭露了现代社会所借以维持的一切制度、教会、法庭、军国主义、“合法”婚姻、资产阶级科学的内在虚伪,使我们看到了俄国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

[2]托尔斯泰极其深刻的揭示了革命前社会基本矛盾在经济、政治、法律、宗教、道德、教育、妇女等诸多领域中的表现,展现了旧俄国各种社会制度的阶级本质。

经济上,对农奴制进行了无情的揭发和愤怒的抗议,表现了农奴制重扼下贫困农民的悲惨的生活,尖锐的指出贵族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是贫苦农民的痛苦和不幸的根源。

政治上,深刻揭露了沙皇俄国的国家机器和官僚机构的腐败和罪恶。

法律制度上,通过玛丝洛娃的悲惨遭遇,尖锐的谴责了沙皇专制的暴力机关。

在官方教会的阶级本质上,辛辣的讽刺了官方教会的伪善和欺骗,官方教会为罪恶的政治压迫披上神圣的外衣,充当维护沙皇统治的工具,实际上是沙皇政府用来与暴力镇压相结合,从思想上麻醉和欺骗人民任其蹂躏和宰割的精神毒药。

第三,艺术表现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艺术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艺术认识是艺术表现的前提,艺术表现是艺术认识的展示和呈现。

托尔斯泰之所以能够成为“天才的艺术家”,首先因为他极其熟悉俄国的社会生活,而且充满着最深沉的感情和最强烈的愤怒。

[3]托尔斯泰创作的最大的特点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那就是真实和朴素,大胆的撕去一切假面具,拨正了统治阶级千百年来借以愚弄人民的邪说和谬论为了撕去一切假面具,达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托尔斯泰让他笔下的主人公或以探索、追求的精神去寻根问底;或着力表现被损害的人物的命运揭示造成不幸和痛苦的根源;或以鲜明的对比手法,画出世上两个彼此悬殊互相尖锐对立的营垒,使真善美和假恶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究其根本原因:第一、托尔斯泰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

“俄国革命按社会经济内容来说是资产阶级革命,按其社会内容来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俄国革命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非常高度发展并在俄国比较高度发展的时期的农民资产阶级革命。

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核心和基本内容是土地问题。

列宁认为,清除俄国农奴制的残余以及在各方面的表现是俄国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关键。

托尔斯泰虽然不完全理解俄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虽然不主张用暴力,但他的创作却极其真实的表现了俄国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对地主贵族土地占有制的不满和诅咒,对消除农奴制残余的热切的愿望。

具有批判的民主主义的思想成分。

托尔斯泰对土地问题的探索和表现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贵族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在保全俄国宗法制农业制度和经营方式的前提下,寻求改良出路;一是站在宗法式农民的立场上,用宗法式农民的眼光看待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得出了否定贵族地主的土地所有制的结论。

作家以清醒的现实主义,追根究底,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揭示了私有财产及统治阶级靠剥削劳动人民而获得财富的不断累计是人民不幸和痛苦的根源,从而真实的反映了消除农奴制、废弃土地私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历史趋势,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俄国革命的性质和历史特点。

第二、托尔斯泰的作品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俄国革命的力量和弱点,也表现了它的威力和局限性。

一是托尔斯泰的作品表现了对沙皇统治的自发的反抗和愤怒的情感,表达了农民民主的情绪、心理和要求。

如《复活》;二是反映了消除农奴制残余的历史趋势,明确的提出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三是表达了俄国农民妄图建立一种自由平等的小农的社会生活来代替警察式的阶级国家的政治理想。

这种以“不摧毁整个大厦”只改变“建筑物的内部装置”而建立起来的“自由平等的小农的社会生活”的政治理想,既表现了俄国农民革命的力量,也反映了它的弱点。

这里说的弱点主要体现在:一、革命农民所追求的新的社会生活应当是什么样子,并不明了,并不理解;二、为了谋求这个自己还不太清楚的新的社会生活,究竟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斗争手段?托尔斯泰笔下的革命家的思想和行为里,看不到革命的战斗锋芒。

所以列宁指出,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我国农民起义的弱点和缺陷一面镜子,是宗法式农村的软弱善于经营的农夫迟钝胆小的放映。

同时说明农民的耽于幻想、缺乏政治素养、革命意志不坚定。

但这些不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一方面托尔斯泰深刻揭示了俄国革命的根源、性质和特点,真诚表达了俄国农民的革命要求;另一方面又在狂热鼓吹“勿以暴力抗恶”的反动说教,抵制和取消革命。

这样托尔斯泰便成为“革命”的“不革命”家或“”不革命“的”革命“家。

[5]我们从这些角度进而来对托尔斯泰世界观和创作进行分析:(一)世界观的转变:(1)外部条件——资本主义的崛起,宗法制俄国旧根基的崩溃;(2)内因方面——从出身和教育来说是属于俄国上层贵族地主,但他接近农民,还有生活地位的改变。

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是他的世界观中的两种思想因素相互斗争的过程和积极成果。

他的世界观中的贵族的思想因素和农民的思想因素的内在矛盾是俄国社会中的基本矛盾——农民与地主间的矛盾在这位作家意识中的反映。

(二)托尔斯泰世界观和创作中的矛盾:一方面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又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他对社会上的撒谎和虚伪提出了非常有力的、直率的、真诚的抗议;无情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揭露了政府的暴虐以及法庭和国家管理机关的滑稽剧,暴露了财富的增加和文明的成就同工人群众的穷困、野蛮和痛苦的加剧之间极其深刻的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