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建筑的意义

古建筑的意义

古建筑的意义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终身正教授
上世纪中叶,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和他的妻子林徽因,以唐吉柯德的勇气,单枪匹马,怒战群雄,试图保护北京的古迹。

但是,当时极少有人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们曾经希望保留的京都城郭早已沧海桑田,面目全非了。

但是,为什么梁教授会如此煞费苦心地说服政府官员采纳他的城市规划蓝图呢保护北
京古迹到底有何意义呢在讨论对于古城的保护问题上,大多评论文章都未涉及问题的实质。

保护文物和古迹似乎一直是一种口号和宣言,没有人从理论上揭示保护文物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古老的建筑呢这些上了年代的老宅子对于今天有什么价值呢查阅文章,仅仅看到这样的评论:“这些古迹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

”那么,对于这种所谓的价值,它到底是什么呢历史价值的定义又是什么呢从理论出发,我们很难从字面上认识保护古迹和文物的真正目的。

从实际出发,似乎这些文物的真正价值仅仅在于它们的市场价格和历史研究上的资料价值。

我们先来观察西方文化对古代建筑的态度。

欧洲所有城市最大的特点和价值就在于它们的古老和现代。

那里有中世纪时期保留至今的城堡和最为前卫的当代建筑群。

这样,记载历史和文化就存在两条并行的主线:一条是文字历史,一条是从古代到今天的建筑。

它们相辅相成,时空对仗,雄辩清晰,浑然一体。

于是,抽象的文字和直观的建筑就构成即可以思维想象也可以直接触摸的“文明史。

”在欧洲,人们最强烈感觉到的是由那些
古代和现代建筑群而折射出来的文化与历史。

通过这些直接的感官刺激,我们可以清楚的体会到西方文化的内涵与核心。

但是,为什么欧洲人如此注重自己的文化遗产和都市古迹呢它有何理论的依
据吗我们知道,人类是文化的产物。

没有文化也就没有人类和文明。

既然,文化对于人类如此重要,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关键性的内在联系吗从科学的分析方法出发,我们首先假设:人类依托文化而生存。

我们然后来证明这个假设。

在讨论这个假设的同时,我们必须定义“文化。

”英国着名人类学家Edward Tylor(1832-1917)在他1871年出版的经典着作《原始文化》中这样定义“文化”:“文化是一系列可学(可模仿)的人类行为模式。

”他认为文化是一种包括知识、信仰、法律、道德,传统等一切人类赖以生存的“工具。

”文化是一种十分“脆弱”的现象,因为文化时刻在变化,而且很容易消失。

比如,一种语言,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很容易在历史的进程中消亡。

事实上,文化即人类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总合,它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技术。

”人类的产生,发展,生存完全依赖于各自的文化。

因而,文化作为一种技术是可以学习和传播的。

文化最为醒目的标志是语言,比如意大利语,华语,阿拉伯语。

这些文化的明显标志可以用来清楚的区分文化之间的不同。

除此之外,还有传统、习俗、宗教和服饰。

其中习俗是行为,宗教属于思维,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

既然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依赖文化而生存,那么文化对于人类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文化对于人来说直接关系到精神的支柱和内在的自尊。

文化不仅是一种
生存需要的工具和技术,它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提供一种民族自我认同和社会归属感。

每一个人都必须强烈地认同于自己的文化,从而获得足够的心理强度和安全感。

所以,人的心理坚韧程度正比于他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认同,就会精神失落,缺乏安全感,没有自信和自尊。

从而也会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

也正式因为此,文化对于人类至关重要。

前面已经指出,文化甚为脆弱,尤其在飞速发展的当代。

许多文化很容易在强势文化的压抑和排斥下失去自己的传统和信仰。

比如北美的印第安人在欧洲文化的入侵下全方位的失去了自己的语言、传统和信仰。

而失去母文化的结果导致精神与自信的失落。

所以,人类活动的一个最为主要的内容就是创造、发展、强化、丰富自己的文化。

文化易变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仅仅存在于人的意识里。

而建筑、知识、语言,和所有人工的东西不过是文化的产物罢了。

文化作为一种工具和技术只能由人类掌握(有学者认为动物也有文化)。

所以,考古学无法直接挖掘出文化。

那些文明古迹不过是文化模式的一种反映。

人类创造、发展、巩固自己文化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城市的建筑。

因为建筑可以生动的表征文化,证明文化的存在(意识里的文化是看不见的)。

人们可以通过这种实体形像十分直接的感知和认同于自己的文化。

而早期文明的出现也完全是基于城市的建立。

正是由于文化的易于流失性,人类通过建造比人类寿命长很多的建筑和地标来记载曾经发生过的文明与文化。

这种记载文化的方式比文字具有更加生动的意义。

因为人们可以在古建筑的
环境中体会,理解自己的文化内涵。

文字的记载往往是抽象而具体的。

但是建筑却可以盛载文化的灵魂。

这是文字无法达到的。

所以,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

比如,到圣地的朝圣者必须依赖于建筑实体,而不是文字。

犹太人去耶路撒冷,佛教徒去寺庙都是典型的例子。

因为这些地方是他们所寻求的灵魂,精神的所在地。

把这些圣地毁了,人们就失去了感知灵魂的地方。

人类的建筑正是为自己提供了一个文化灵魂的栖身之地。

毁了它,人们会从此失去自己的灵魂,从而感到不安、焦躁、疑虑,并丧失信心、自豪,甚至自己的理念和道德。

所以。

人类懂得文化的意义,视任何盛载自己文化的建筑体为生命。

他们深深知道,古典建筑是铭刻自己历史的丰碑和文化灵魂的殿堂。

有了这些千年不朽的建筑,文化就得以沉淀积累,万古长存。

甚至还可以用来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袭。

于是,他们倾其所有,保护历史遗迹中的一砖一瓦。

看过老电影“鬼魂西行”的人都记得,老宅子会显灵的。

时间久了,历史长了,故事多了,就会有灵魂存在于古建筑的阁楼和墙砖里。

即使把它全部装船远行,只要房子的主体在,灵魂将永远附着其中。

你走进这座古老的房子就会有心灵的感触以及对它历史的想象。

如果按照原样建造一座仿制的别墅,无论如何不会有这种感觉。

这与古董的意义是一样的。

把老宅子毁了,或者把古董砸碎了,那个多年附于建筑的“魂”也就飞走了。

这就是为什么赝品和仿制的东西没有价值。

美国文化机构曾经看上中国南方的一座老宅子。

他们花费巨资把它连砖带瓦全部运到美国。

而且钉钉卯卯,在他乡异土原封不变的建立起来。

许多中国人不会理解,为什么不建造一个仿制的。

如果是在中国,这实在是无法思议的。

于是乎,推倒老旧,仿制新宅,就在中国泛滥起来。

相比于欧美,比如威尼斯,那里由政府和国际文化组织拨款,一年四季从东到西,周而复始,永不休止,修复千年老宅。

他们的目的很清楚:就是保护附藏在这些古建筑中意大利文化的灵魂。

这个概念,我们为何不懂值得主意的是,老宅和古迹有一定的区别。

宅子一般是民居,规模较小,古迹大多包括那些宫殿、圣地、庙宇、教堂、墓地、古堡、城墙。

在诸多世界名城中,对于文化的保护绝对不仅仅是针对于古迹,比如罗马角斗场和卢浮宫。

更大规模的保护在于民居老宅。

它们在每一个城市中心一片片连接有序,比邻相望,构成都市的建筑群体。

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仍然是城市民众居住的主体建筑。

那里的居民世世代代在此居住,并受到这些建筑群在文化上的深刻影响。

建筑对于人们心理的影响已经有许多学术论文。

比如当人们从四合院里搬进高层公寓之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心理和行为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也属于一种文化的变化。

中国建筑界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建筑没有得到很好留传的原因在于建筑材料。

因为中国历史建筑主要材料是人造砖和木材,而西洋建筑则为自然岩石。

由于前者易风化,而后者坚实,所以西洋建筑远远比中国保留完好。

这种说法,完全是为了自圆其说,毫无道理。

古建筑的保护完全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不是材料。

美国麻州老宅大多为砖木结构,但是由于注意长期维修与保护,两百多年,至今完好。

北京的城门楼、牌搂和城墙,绝对不是由于风化老化而
成为危险建筑,它们完全是人为拆除的。

拆除之时,依然坚固完好,如果保护,完全可以挺立千载。

笔者幼时,家居北京东城,离东直门很近。

那座城楼,古朴悠然,青砖黄瓦,潇洒自如,墙头荒草,随风漂摆,夕阳西下,鸽哨声声,至今令人难忘。

谁说她材料不佳将会倒塌没有现代推土机,怎会一夜倾城材料说法,一派胡言!笔者认为,中国学术界缺乏对古建筑在理论上的认识。

文物保护的目的仅仅限于它们由于稀有而具备的市场价值和国家从属性。

没有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分析。

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提供认同,增强自信,这就是古建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没有古建筑,你就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不是吗你现在回到北京,已经感觉不到深厚的中国文化了。

这和法国人回到巴黎的感觉完全不同。

古建筑就是人类文化信仰的庙宇和教堂。

只有在这些圣殿面前,你才知道自己是谁。

文章来源 | 爱思想网
说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