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装饰纹样题材篇一、卷草纹中国传统图案之一。
多取忍冬、荷花、兰花、牡丹等花草,经处理后作“S”形波状曲线排列,构成二方连续图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圆润,通称卷草纹。
因盛行于唐代故名唐草纹。
二、云纹形态多样,有十分抽象规则的几何图形,也有生动形象的自然图形。
古代人们长期的采集和耕作实践,对云和雨决定收成的影响产生期盼和敬畏。
使云在人们心中得到升华和抽象,对之产生崇拜和敬畏之情。
中国古代传统纹饰之一。
自南北朝后流行。
多出现在瓷器上,作为装饰。
其变化丰富。
有独立纹样,也有四方连续。
南北朝至唐代,莲花纹常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碗、盏、钵、盘的外壁或内划复线仰莲,有的盘心还饰蓬莱纹,酷似盛开的莲花。
亦见雕刻成立体状的莲花,如:南北朝的仰覆莲花尊,五代的莲花形盏托等。
宋代开始变为辅助纹饰。
元至清代,莲花纹的变化较多,有缠枝莲、把莲等,并常于动物纹样组合在一起,如:莲池水禽、莲池游鱼等。
三、莲花纹,是我国传统花卉。
《尔雅》中有“荷,芙渠……其实莲”的记载,古名芙渠或芙蓉,现称荷花,盛开时花朵较大,结果时可观赏,可食用,叶圆、形突,春秋战国时曾用作饰纹。
自佛教传入我国,便以莲花作为佛教标志,代表“净土”,象征“纯洁”,寓意“吉祥”。
莲花因此在佛教艺术中成了主要装饰题材。
尤其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极为流行。
在石刻,陶瓷、铜镜和彩绘上到处可见。
表现形式有单线双线、宽瓣、宝装、凸面、正面、侧面、单独、连续、单色、彩色、镂刻和雕凿,变化众多。
以后历代亦较盛行。
是古代常用的寓意图案之一。
莲花纹是中国古代传统纹饰之一。
自南北朝后流行。
多出现在瓷器上,作为装饰。
其变化丰富。
有独立纹样,也有四方连续。
南北朝至唐代,莲花纹常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碗、盏、钵、盘的外壁或内划复线仰莲,有的盘心还饰蓬莱纹,酷似盛开的莲花。
亦见雕刻成立体状的莲花,如:南北朝的仰覆莲花尊,五代的莲花形盏托等。
宋代开始变为辅助纹饰。
元至清代,莲花纹的变化较多,有缠枝莲、把莲等,并常于动物纹样组合在一起,如:莲池水禽、莲池游鱼等。
四、螭龙纹螭,龙属。
《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于是蛟龙赤螭。
”颜师古注:“文颖曰:‘龙子为螭。
’张揖曰:‘赤螭,雌龙也。
’如淳曰:‘蠄,山神也。
’”《广雅》云:“有角曰虬,无角曰螭。
”关于螭龙有两种说法:一说中国传说中的龙的来源之一。
也称蚩尾,是一种海兽,汉武帝时有人进言,说螭龙是水精,可以防火,建议置于房顶上以避火灾;二说是龙九子中的二子,古书中云:“其二曰螭吻,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
”(形体似兽,习性好张望或好险,成为今日庙宇殿顶、堂塔楼阁等高处的龙或屋上的兽顶、殿角的走兽,也可压火灾。
)根据以上的说法,螭龙的原形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壁虎。
螭龙纹一种典型的传统装饰纹样,用于房屋门窗、家具、瓷器和服饰。
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蛟龙类。
《说文·虫部》有释:“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
”其形盘曲而伏者,称蟠螭。
躯体比较粗壮,有的作双尾状。
螭纹最早见于商周青铜器上。
是和龙纹非常接近的一种题材,故又有“螭虎龙”之称,尾部同样有拐子型和卷草型之别。
若就细部而言,头和爪已不大像龙,而吸取了走兽的形象,身躯亦不刻鳞甲,体态有肥有瘦,可以相差悬殊。
图案设计,比龙纹有更大的自由,用螭纹来装饰长边,充填方块,蜷转圆弧,皆可熨贴成章。
正因如此它才成为最常见的花纹题材。
受复古风气的影响,宋代瓷器大量出现螭纹装饰纹样。
宋定窑以印花、划花手法在瓷盘、瓷碗、瓷瓶等器物上装饰螭纹。
元末景德镇窑有釉里红塑贴螭纹高足杯等名品。
明清瓷器上的螭纹有蟠螭、团螭、双螭等多种形态,表现手法多为会画,偶有塑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嘉靖白釉红螭瓶,以一条蟠螭盘绕白瓶颈肩处,红白辉映,神采耀目。
定陵出土明万历黄釉紫彩三螭足炉,以三螭倒立成足,螭身成为炉腹上的堆塑装饰,构思精巧,风格古朴,令人赞绝。
晚明民窑青花瓷器上螭纹大量涌现,逸笔草草却颇有神采。
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上则是以细线刻划团螭纹,尽显盛世之时刻意追求精益求精的审美情趣。
五、龙纹龙最早是作为图腾崇拜而出现的,以象征祖先,神化和夸大自己氏族的力量。
进入商代以后,图腾的含义逐渐消失,作为神物的象征意义得到延伸,并一直影响到后世几千年。
作为鳞虫之长,龙能兴云雨,利万物,使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此外,龙还是美德、祥瑞的象征。
《孝经授神契》称:“德至水泉,则黄龙见者,君之象也。
”秦汉以后,龙渐渐成为帝王的代表,地位日益尊贵。
而龙纹在某些方面成为帝王独享的纹饰,大约始自宋代,而以明清最为严格。
龙纹从最初产生,不断变化,到汉代基本定型:巨首、大口、大眼、利齿、蛇身、有爪。
清代龙纹的主要特征是:龙头饱满宽阔,且多处有隆起,形象拙重苍老。
头上双角,毛发浓密,向脑后纷披,巨颚,颚下鬚作髭状,鼻部多为如意头形,或如狮鼻,蛇身,鳞纹,四只巨爪(乾隆朝宫中龙为五爪),爪尖利张扬。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龙的形象。
这种龙的形象作为家具上的纹饰主要有以下几种变化:1.正龙:龙头为正面,龙身盘绕成一团。
2.升龙和降龙:龙头侧脸向上,龙身及尾在下称升龙,反之称降龙。
3.行龙:龙头前装火珠,身尾随后,四爪作行走状,亦称赶珠龙。
4.戏水龙:龙身盘曲不规则,并伴有海水。
5.穿云龙:龙身伴有云纹。
6.“苍龙教子”图:龙身盘曲缠绕,有一老龙在上,一或二小龙在下,寓意“教子升天”。
7.戏珠龙:中间一火龙,二龙相对嬉戏,有云纹为饰,亦称“二龙戏珠”。
此外还有一些由原始的龙演绎的神兽形象的纹饰,亦属于龙纹一类:1.夔龙:传说黄帝时诸侯于东海流山得奇兽,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是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声如雷,名曰“夔”。
黄帝杀之,取皮为鼓,声闻五百里。
古代青铜器上多用这一纹饰,后世主要仿自铜器。
2.螭:无角的龙。
神话传说中为水神,一曰雌龙,一曰龙子,又名蛟龙,亦名蛟螭,若龙而黄。
3.虬龙:亦作虯,或为无角的龙,或为有角的小龙。
一种传统的陶瓷器装饰纹样,以花卉与鸟类相配组成画面,故名。
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上,宋代则主要见于磁州窑白地黑花瓷器及耀州窑青釉刻花瓷器上。
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彩瓷上盛行花鸟纹装饰,如明宣德青花枇杷绶带鸟纹盘,描绘绶带鸟正在啄食枇杷的生动图象,成为彩瓷花鸟纹的代表作。
成化时期瓷器上花鸟题材,比宣德时更为普遍,鸟的种类更多,大多栖于枝头,形态活泼有生气。
清康熙瓷器上的花鸟纹更多地揉进中国画工笔画法,使所绘花鸟更加生动逼真。
六、花鸟纹七、山水纹一种瓷器装饰纹样,以山水画面作为题材。
画面多为山水乡居、田园风光、庭院小景、楼台亭阁等。
在画风上,早期写意性比较强,明以后逐渐注重写实。
山水纹始见于宋,在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瓷绘中均有出现,但多作为人物或动物的衬景。
在元龙泉窑刻花山水纹花口碗上,山水纹开始作为主题纹饰出现。
独立意义的山水纹在明代瓷绘中发展起来,尤其是晚明大量出现,文人画气息甚浓。
清康熙朝青花山水画成就最高,受晚明以来浙派山水画影响,采用南宋院体“斧劈皴”法,山石呈劈开的片状,并注重墨色变化,达到“墨分五色”的韵致。
典型作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康熙青花山水纹棒槌瓶。
雍正朝山水画受当时流行的四王画风影响,改用“披麻皴”法,风格顿变。
雍正与乾隆朝御窑瓷绘山水纹画工精细,画风多仿宋、元、明、清名家笔意,典型作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雍正珐琅彩山水纹碗。
八、人物纹样人物题材纹样以儿童为主,其次是历史故事。
九、走兽纹走兽中最常用的题材是古代寓意装饰。
麒麟,亦作“骐辚”,亦简称“麟”。
古代传说中的动物。
一般作鹿状、独角,全身有鳞甲,尾象牛。
随时代而变化,较早似鹿体,后像马体,兽体近似龙。
《毛诗正义》注疏中说:“麟、麏身,马足,牛尾,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钟吕。
”《大戴礼记》:“毛虫三百六十,而麟为之长。
”《礼记》将“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而麟为“四灵之首,百兽之先”。
有的把麒麟说成吐玉书,身上右翼,能从日月飞。
被命名为天上星宿,成“五行之精”,“麒麟斗,则日月蚀”。
以及麒麟属无种而生、世不恒有,可活三千岁。
麒麟性温良,“不履生虫,不折生草,”头上有角,角上有肉,“设武备而不用”,所以被认为是“仁兽”。
“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或“王者至仁则书”。
麟的出现,认为是圣王之“嘉瑞”。
《汉书·终军传》:“从上幸雍,获白麟,一角,五蹄。
”汉武帝因幸雍获麟,更改年号,筑麒麟阁并赐诸侯白金。
宋太宗得麟,宰相、群臣来贺。
麒麟作为仁兽,故在古代装饰中常见运用。
如山东武氏祠画像石;汉《麒麟碑》、《山阳鳞凤碑》;陕西绥德汉墓画像石等上面的麒麟纹,其形都象鹿,头生一角,角上有圆球(有的为三角状),以示有肉。
北魏《元晖兆志》四神外,另有一兽,马蹄、牛尾、头生一角。
北朝至隋的铜镜纹饰,有兽作吐书状,与麟吐玉书相合。
宋李明仲《营造法式》中的麒麟纹,出现了“麟”身,躯体变为狮、虎式的猛兽形。
明清时,以麒麟作为装饰纹的更多,有的头、尾渐变成龙状有的蹄也变成为爪形.麒麟纹寓意着吉祥,事业成功,但有很多讲究,如果位置不对,则有害。
在唐宋时甚流行相传狮为百兽之王,是权力与威严的象征。
佛教经典,对狮子非常推崇。
《玉芝堂谈荟》:“释者以师(狮)子勇猛精进,为文殊菩萨骑者”。
《潜研堂类书》称师子为兽中之王,可镇百兽。
故古代常用石狮、石刻狮纹,以“锁门”、“镇墓”和“护佛”,用作辟邪。
《汉书·西域传》:“乌戈山离国有桃枝、师子、犀牛”。
注引孟康曰:“师子似虎正黄,有颇D,尾端茸毛大如斗。
”《本草纲目》:“陶九成言:其食诸禽兽,以气吹之,羽毛纷落。
熊太古言:其乳入牛羊马乳中,皆化成水。
虽死后,虎豹不敢食其肉,蝇不敢集其尾。
”《坤舆图》说:狮“为百兽王,诸兽见皆匿影。
性最傲,遇者亟俯伏,虽饿亦不噬。
……又最有情,受人德必报。
……掷以球,则腾跳转弄不息。
”纹饰一般皆以雄狮构成,气势威猛,亦有构成狮子戏球的,民间称“狮子滚绣球”或“狮子戏球”。
十、吉祥文字图案和宗教图案吉祥文字图案及宗教图案吉祥文字经过图案化作为雕刻题材是颇常见的。
从漆器来看,这是嘉靖以后日见流行的一种风尚。
它也同样反映在瓷器、家具等工艺品上。
黄花梨万历格的透雕圈口,就是将“福”、“寿”两字置于两条螭虎龙之间的。
玫瑰椅[甲68]的靠背雕有六条螭虎龙围捧开光,中间的“寿”字在图案中占着显著地位。
黄花梨罗汉床围子上的浮雕,圆光中两螭喙尾相抵,上面好像顶着两层托盘,实际上合拢起来是一个“寿”字,可以说纯是一幅文字图案[图1]。
“八宝”(轮、螺、伞、盖、花、罐、鱼、肠)是佛教图案。
“杂宝”(银铤、方胜、珠、钱、珊瑚等)虽未必有宗教色彩,但作为装饰图案,与“八宝”有相似之处。
曾见黄花梨圈椅,靠背板三段攒成,最上一块装档浮雕杂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