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思维的主要特征论艺术思维的主要特征笔者从事多年的戏剧表演教学,通过戏剧艺术教学,笔者深深体会到,对于学生培养较全面的艺术思维至关重要。
对于教师而言,为了能够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重新认识和研究艺术思维的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一、形象性艺术思维不同于社会科学的特殊性在于,其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形象性是艺术思维的主要特征。
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对这个问题有着精确的认识。
他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
政治经济学家靠着统计数字,诉诸读者和听众的理智,证明社会中某一阶级的状况,因为如此这般的理由,而大为改善或大为恶化了。
诗人靠着对现实的活泼而鲜明的描绘,诉诸读者的想象,在真实的图画中显示社会中某阶级的状况,因为如此这般的理由,而大为改善或大为恶化了。
一个是证明,一个是显示,但是他们都是说服,所不同的只是一个用逻辑论证,另一个用图画而已。
”①别林斯基用形象(图画)性思维把艺术思维与社会科学和哲学思维区别开来,充分地论证了艺术创作的形象性特征。
艺术思维方法就是形象地概括现实的途径,同时追求艺术形象也成为艺术思维主要的创作原则。
关于戏剧的创作,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提出过“模仿”说,即诗人的创作应是“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②来进行创作,这实际上已经肯定了艺术要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艺术观点。
音乐的创作具有形象性。
贝多芬创作的《英雄交响曲》受到了巴黎建筑的影响。
他曾说过:“建筑艺术像我的音乐一样,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建筑就可以说是凝固的音乐了。
”③文学的创作也离不开形象性。
老舍成功地创作了剧本《龙须沟》。
在谈到这个剧本的创作经验时,老舍也肯定了剧本的长处在于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他说:“假若《龙须沟》剧本也有可取之处,那就必是因为它创造了几个人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模样、思想、生活,和他(或她)与龙须沟的关系……没有那几个人就没有那出戏。
”④俄国斯拉夫学、语文学学者波捷勃尼亚(1835—1891年)曾说:“诗歌和散文首先是而且主要是‘一定的思维和认识方法’‘没有形象便没有艺术,更没有诗歌’。
”⑤从以上不同艺术形式的艺术创作来看,形象性绝对是艺术思维最基本的特征。
但艺术思维为何一定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呢?首先,这主要和艺术思维反映的对象有关。
对于客观世界认识和改造的不断深化和细化,促使人类建立了研究不同对象的不同学科或科学的门类。
每一门科学或学科都会研究独特的对象和独特的领域。
对于艺术思维而言,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的涵盖面非常广阔,错综复杂。
艺术思维一定会把生活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
生活的形态千姿百态,千变万化。
只有艺术思维的形象性才能准确、生动地描述、提炼、认识、反映生活的本来面貌。
其次,这是出于人类认识生活和世界的需要。
社会生活是错综复杂的,也是丰富多彩的。
因此,人们只有通过不同的途径,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才有可能全面深刻地反映生活、认识生活。
艺术思维必须要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才能表达出艺术创作者对于生活的态度。
艺术思维的形象性包含具体可感性和概括性的统一。
艺术创作者在开始进行艺术思维活动时,形象还仅仅停留在创作者的`头脑中,艺术构思并不完整。
艺术思维要把构思好的形象变成客观的事实,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艺术手段。
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不同的艺术创作手段。
音乐运用音符、旋律和节奏等来塑造听觉形象;美术运用色彩、构图、造型等来塑造视觉形象;表演艺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塑造舞台或影视人物形象;文学艺术是主要运用文字语言来塑造形象的。
因此,艺术创作者艺术思维的形象性必然包含有具体可感的特性。
正因为如此,艺术作品必须是具体的、独特的、生动鲜活的、富有生本文由论文联盟://.LWlM.收集整理命力的。
艺术思维在反映生活时,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而是要在生活的基础上提炼、加工、取舍,使艺术形象比生活形象更集中、更概括、更具有普遍的意义。
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形象,一定既是具体可感的,又是概括的。
而完整的艺术形象思维必然是具体可感性和概括性的统一。
二、感性特征艺术创作基本上都是属于感性的创造活动。
一切艺术创作都必须富于感性,即表现为可见可闻、多姿多彩,有特定艺术形式的生动形象。
在这种形象的创造过程中,虽然不可能排除理性心理活动所起的作用,但其并不起主导作用。
艺术创作思维的感性特征是指艺术创作者在艺术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接受客观物体的各种刺激信息加工而形成的。
其具有直接性的特点,要依靠生动、具体、直观的形象来反映客体。
人对于事物认识的感性阶段,也就是人的感性思维的阶段和过程。
人的感性认识包括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三种基本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艺术思维要求艺术创作者必须强化自己的感觉、知觉到表象的能力,这实际上是要求必须加强艺术感性思维的能力。
美国艺术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反省目前的艺术创作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时曾说:“我们的经验和概念往往显得通俗而不深刻,当它们深刻的时候,又显得不通俗。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忽视了通过感觉到的经验去理解事物的天赋。
我们的概念脱离了知觉,我们的思维只是在抽象的世界中运动,我们的眼睛正在退化为纯粹是度量和辨别的工具。
结果,可以用形象来表达的观念就大大减少了,从所见的事物外观中发现意义的能力也丧失了。
”⑥因此,为了在艺术创作中体现出感性特征,艺术创作者必须具备以下两点:1.尽可能详尽地获得艺术创作中的生活体验甚至是直接经验艺术创作者为了创作出直观、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必须要直接接触所要创作的生活来切实反映客观事物,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感性的创作经验和认识,这些是艺术创作的来源和基础。
列夫·托尔斯泰在总结自己创作长篇小说《复活》创作经验时写道:“您设身处地体会您所描写的人物的生活,把他们的内心感受通过形象描写出来;人物自己会按照他们的性格做出需要做的事情,也就是说,从人物的性格和处境所得出的结局,会自然而然地来到……。
”⑦艺术创作者必须要“设身处地”地体会艺术创作对象的生活本身,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创作体验和感受,也才有可能随着这种创作感受把生活中的人物准确地反映出来。
不同的创作主体对于同一客体会形成不同的感觉、直觉和表象,即感性思维。
2.积极的创作热情和强烈的个人情感从某种角度来说,感性是以个人情感为依据的心理活动过程。
创作者对于人生、自然或者事物的感受和理解无不与自身直接的情感体验相联系。
具有感情是人的天性。
而艺术思维首先是要在情感上打动人,其次才能引发观众的理性思考。
因此我们常说:艺术以情动人,科学以理服人。
中外很多艺术家都曾经谈到过情感活动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文论著作《毛诗序》写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⑧说明诗歌、音乐、舞蹈的创作都是要表现人的情感的。
别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
”⑨托尔斯泰在谈到艺术与感情的关系时曾说过:“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
……艺术起源于一个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于是自己心理重新唤起这种情感,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
……作者所体验过的情感感染了观众,这就是艺术。
”⑩艺术创作要以情动人,那么艺术创作者就必须要感情丰富。
实际上,艺术作品所要传达的感情,就是艺术创作者自己的情感。
缺乏这种情感,就必然没有创作的欲望和热情,也必然会丧失创作的想象和愉悦。
艺术思维离不开感情,积极强烈的创作情感必然引发创作者积极浓烈的创作热情。
这种创作热情会直接刺激和启发艺术创作者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会打破原有艺术思维中的桎梏,创造出新鲜、生动、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
艺术创作者对待生活应该比一般人更加具有强烈、鲜明的态度和看法,并且在艺术思维的过程中把这种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进去,最终创造出生动、鲜明、传神的艺术形象。
比如说,贝多芬在第九交响乐中用旋律节奏为我们倾吐了心灵全部的热情,从悲恸到欢乐。
对生活的态度冷漠、麻木、不积极或者无所谓的人,也就不具备艺术思维的基本素质,根本不可能创作出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3.相应的理性思维我们强调艺术是以情动人,但是并没有否定艺术也能传达思想。
普列汉诺夫曾经说过:“艺术既要表现人们的情感,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
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之点。
”?因此,艺术创作者的感性思维是具有理性的感性思维,不渗透着理性因素的感性思维是不存在的。
理性思维因素在感性思维中的作用是:理性思维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参与感性思维的构成,成为感性思维中不可分离的因素。
感性思维必然会发展到理性思维,而理性思维又依赖于感性思维。
离开了感性思维,理性思维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主观产生的东西。
因此,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
感性思维是前提条件,理性思维是必要条件。
三、创造性艺术(art),原意为“人为”之意。
艺术是“人为的”,实际上是指艺术是具有创造性的。
艺术的向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艺术家创造性的工作决定的。
艺术创作者必须要有创造性,必须要有新鲜的创作。
首先,他们的艺术思维中的形象概括能力是最大程度的独创,是前所未有的,是革新的,老舍曾经用非凡的概括性的艺术思维创作了中国话剧里程碑式的剧作《茶馆》,该剧形象地概括了戊戌变法后半个世纪的中国世景图和芸芸众生的状态。
曹禺曾这样评价:“如此众多的人物,活灵活现,勾画出了戊戌政变后的整个中国的形象。
……老舍先生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把泰山般重的时代变化托到观众面前,这真是大师的手笔。
”?创造性的艺术思维不仅在于创新,而且还要和以前的艺术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
毫无疑问,决定艺术发展的不在于创作材料的表面的新颖,而在于对现实内部的形象表达的规模、深度、独创性,这一点决定了艺术家的创造性之所在。
创造性不仅发生在完全未被体验过的领域内,而且也发生在不同程度上已被掌握和体验的范畴内。
莎士比亚的创作为我们提供了绝好的例证。
莎士比亚常常利用前人创作的素材,作为自己再创作的依据,他并不受其局限,而是展开更丰富、更宏大的思维,赋予这些比原有的情节更深刻的内涵,远远超过了原有素材的价值。
创造性的艺术思维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比如《哈姆雷特》《麦克白》等都是根据当时的一些传说来进行再改编创作的,那么再创作的这些作品因为其主题和内涵的丰富深刻、人物形象的经典等而成为世界级的戏剧作品,久演不衰。
在老舍创作《茶馆》之前曾经写过一个并不成功的剧本——《人民代表》。
尽管这是一个不成功的剧本,但是老舍的艺术思维指导他在进行创作《茶馆》时,仍然吸收和借鉴了《人民代表》中的有利因素。
后来,老舍的夫人胡絜青谈到当时的创作时说:“写《茶馆》的时候,特别是在第一幕里,老舍就借用了《人民代表》中的某些情节和人物,《茶馆》的第一幕显得扎实和简练,是不无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