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地理学整理

植物地理学整理

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第一章1、物种:种(species):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个体-基本特征:物种是可育的自然群体,与其他自然群体是生殖隔离的——使各物种成为独立的进化单位-与环境的关系:种可在一定环境中自然选择而分化形成,也可能在环境变得对它不利时消亡种群(population):种内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分布在某个地段内,称为种群变种(variety):种内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且比较稳定,又分布在一定的空间地域,据此可划分出变种- 变型(form):虽有形态变异,但零星分布2、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P7——人为分类法(artificial,林奈以前,约公元前300-公元1753年)特征:根据植物的用途或仅据植物的一个或几个明显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不考虑植物种类彼此间的亲缘关系和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自然分类法(natural,林奈以后,公元1753年到现在)特征:根据最能反映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的主要性状进行分类,其发展与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分不开3、植物的命名——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林奈创立。

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scientific name) ,见《国际植物命名规则》4 、植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P15个体发育(ontogeny)——某种植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即为植物的生活史(life history)或生活周期(life cycle)。

系统发育(phylogeny)——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就会停止;个体发育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第二章1 、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植物分别区的静态特征P27————种的分布区(分布区的结构;分布区的形状;分布的范围)属和科的分布区(分布中心;间断分布;分布范围)3、异地物种同地物种平行物种三个概念的区别联系P354、植物区系成分分析P45分布多度分析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或属数,也表示植物种或属在不同地区内的分布情况。

地理成分:植物物种或其他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发生成分:起源地或起源中心划分迁移成分:按植物物种迁移到某一植物区系所在地所循的迁移路线历史成分:植物物种在某一植物区系区域内出现的时间生态成分:植物物种的适宜生境第三章1、环境(environment) 的概念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类群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3、生境(habitat):植物个体或群体栖息地上的小环境4、生态因子分类——5、生态因子的一般特征P75①综合作用:各因子非孤立、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②主导因子作用:众多因子非等价,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③阶段性作用:植物需要的阶段性④不可替代和补偿性作用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6、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Liebig 最小因子法则(the law of minimum):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适用于严格稳定状态;需考虑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Blackman 限制因子定律(Law of limiting factors):限制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关键性生态因子即为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植物所能忍受的最低限度,就成为这种植物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植物本身情况和其他因子综合状况而变化Shelford 耐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生物对影响它的每一项生态因子都有其耐性范围。

任何接近或超过植物耐性范围的生态因子都可以成为限制因子7、生态幅(tolerance):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即耐性范围生态幅的特征:生态幅主要决定于植物的遗传特征;受多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有一定的时空变异性(- 不同植物对同种生态因子生态幅不同;同种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同种生态因子的生态幅不同;- 同种植物在不同环境中对同种生态因子的生态幅也不同;- 同种植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生态幅不同)8、植物的内稳态(homeostasis):植物通过控制小环境(包括微环境和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9、C3植物、C4植物和CAM植物的区别联系P8410、温度三基点:植物的生理过程存在一个温度耐性范围:最低温、最适温和最高温(P96)11、光合最适温度:光合作用达到最高时的温度成为光合最适温度12、热补偿点:净光合为零(CO2收支平衡)的温度称为热补偿点,包括光合最低温度与光合最高温度13、积温:日平均温度与天数的乘积有效积温:高于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各个发育期需要满足一定的有效积温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14、植物需热的生态类群:高温植物(热带)、亚高温植物(亚热带)、中温植物(暖温带)、微温植物(温带)、低温植物(寒温带、亚高山、高山)和冰缘植物(高山冰雪带)。

15、植物对高温的适应(哪些运动方式)-避热适应:保持低于气温的体温,避免高温危害。

-耐热适应:体温高于气温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需热适应:需要一定的高温才能发芽——夏化作用16、春化作用:指很多温带一二生植物在种子萌发期间,必须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经历一定时间.才能诱导进入生殖期(开花)17、水势:指的是1 md水分子的自由能P111*渗透势:又称溶质势,是由于细胞液赌质肘水分子的吸引力形成的,以负值表示细胞液浓度越高.吸引水分子的能力越强,水分子自由能越小,渗透势越低(负值越大),水往外渗透能力越低,细胞吸水力越强。

基质势是细胞内胶体物质的氢键水合作用和毛细管表面张力作用对目由水的吸引听引起的,以负值表示。

基质势越低(负值越大).细胞吸水力越强压力势是指细胞原生质吸水膨胀时.受到的细胞壁反弹压力,以正值表示。

压力势越低(正值越小,植物吸水力越弱18、P117 了解内容P143了解内容P145了解内容19、植物生活性与适应策略<重点>p159——17020、生活型: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综合适应特征来划分植物类群,称为“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在相同或相似环境中趋同适应,成为相同生活型第四章1、植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各种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植物集合体。

2、<重>简答: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P1721》植物群落是植物的同住结合,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

2》植物群落内各种植物间相互作用3》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外貌结构4》植物群落与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5》植物群落是一个功能集体6》植物群落在空间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7》植物群落在时间上有其形成与发展过程3、了解生活型组成特征P1724、叶面积指数:(LAI)为单位土地面积内叶片表面(单侧)总面积5、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类型:均匀分布,水平分布,随机分布(P178)6、层片:是群落的结构单元,具有一定的生活型和一定小环境的种类组合。

属于某一生活型的植物,有相当的数量,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空间,所形成的特定结构就叫做层片。

7、最小面积:对一个特定的群落类型能够提供足够的环境空间,或者能够保证展现出该群落类型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的真实特征的一定面积。

8.、种丰富度:9、植物种群特征:>多度Abundance: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量>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植物株数>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 样地内某一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种个体数的百分比。

>密度比(density ratio):某一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分比。

>盖度盖度可分为投影盖度和基部盖度,盖度的大小不决定于植株的数目,而是决定于植株的生物学特性,如体形,叶面积等。

>投影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简称盖度。

>基部盖度:植物基部覆盖面积。

>相对盖度:群落中某一物种的盖度占所有种盖度之和的百分比。

>盖度比:某一物种的盖度与盖度最大的种的盖度比。

林业上常用郁闭度表示林木层的盖度。

>频度是指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相对频度:某一物种的频度与全部物种频度之和的比>重要值: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10、年龄结构:增长种群;稳定种群、衰退种群。

11、种群增长类型:J型S型12、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13、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也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14、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它依赖于优势种所提供的条件,如果优势种被排除,则导致它们在生境中丧失15、重点理解植物群落的生物量与第一性生产力P195初级生产量(primary production):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由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数量称为初级生产量,也称第一性生产。

净初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 :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

总初级生产量(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NP+R16、植物群落的物质循环17、植物群落的波动波动(fluctuation):是指在短期或周期性的气温或水分变动的影响下,植物群落出现逐年或年际的变化。

故亦可称为年际变化。

限于群落内部的短期可逆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

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