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讲 关于教育学 PPT课件
第一讲 关于教育学 PPT课件
《学记》提出的教学方法
问答法 讲解法 类比法 练习法
发问者要注意由易到难 答问者要注意深浅适当 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富于启发性 “触类旁通” 学习必须打好基础
(返回)
夸美纽斯简介
生于捷克一个磨坊主家庭,10岁时父母 先后病故,后在捷克兄弟会的资助下受到 了很好的教育,并进入大学学习。 他曾任拉丁文学校校长。在长期流亡国 外的时间内,进行了广泛的教育活动,主 办了各种类型的学校。 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母育学校》 (1628)、《语言与科学入门》(1631)、《大 教学论》(1632)、《泛智的先声》(1637)、 《论天赋才能的培养》(1650)、《泛智学 校》(1651)、《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 (1653)以及《世界图解》(1658)等。
觉论或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相信实在论 ★从教育学理论的来源来看,主要是基于 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教育家自身实践经验的 概括 ★从教育学著作的逻辑结构来看,缺乏严 密的逻辑推论和体系,缺乏完整的理论结 构,主要采用随笔式、书信式、札记式、 小说式等写作文体
“哲学—思辨”教育学阶段
代表人物与著作
★康德-《康德论教育》(1803)
“规范—综合”教育学阶段
代表人物与著作
20世纪上半期 ★教育学价值取向多元化:人格教育学、社会 教育学、个人教育学、艺术教育学、劳作教 育学、文化教育学 ★ “主义式”的教育学流派:自然主义、理想 主义、实用主义、永恒主义、要素主义、改 造主义、新实在主义 20世纪下半期 ★科学主义教育学派别:新行为主义、分析教 育哲学、结构主义、经验教育学 ★人文主义教育学派别:存在主义、人本化教 育理论、新马克思主义、批判教育学
“规范—综合”教育学阶段
这一时期的特征
★从整体上来说,这一阶段的教育学实际上是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在冲突过程中相互融合与 渗透,并产生了许多新型教育学理论 ★从教育学的发展方向上,教育学研究在两个 维度上同时向纵深展开:一是传统教育学体系 迅速解体,分化出许多新兴的教育学科;二是 教育学理论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的 局面 ★历史上出现的不同教育学研究方法在争论、 冲突中逐渐融合与互补,在此基础上不断形成 新的研究方法
《学记》提出的教育原则
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 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尊师重道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 然后民知敬学。
藏息相辅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故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豫时孙摩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 不凌节而施之谓孙(shùn) ,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第一讲 关于教育学
◆教育研究的对象与性质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教育科学分类框架
教育研究的对象
教育活动型存在
教 育 存 在
(教育活动研究)
教育观念型存在
(教育观念研究)
教育研究反思型存在
(教育研究之研究)
教育研究的性质
教育研究是关于“事理”的研 究
事理研究的内涵: 对人的活动的研究,以探寻人所 做事情的行事依据和有效性、合 理性为直接任务 事理研究的特点: 综合性 动态性
“科学—实证”教育学阶段
代表人物与著作
★斯宾塞-《教育论》(1861)
★孔佩雷-《教育学理论与实践教程》
(1885)
★实验教育学:拉依、梅伊曼
“科学—实证”教育学阶段
这一时期的特征
★在批判传统的哲学形而上学和教育学中
建立新的科学观,强调教育学应遵从自然 学科的研究方法 ★坚持不懈地追求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兴 起了教育研究科学化浪潮,由此构成一个 比较统一的科学家群体形象 ★调查、观察、统计、实验等方法是这一 时期教育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特征
★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
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形成了
教育学的元理论
(返回)
《学记》简介
战国末期儒家思孟学派撰 写,全文1229个字。我国古代 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 度概括,人类最早专门论述教 育问题的著作。
启发诱导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qiǎng)而弗 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 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长善救失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 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 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 也。教也者,长(zhǎng)善而救其失者也。
(返回)
教育学的萌芽 (“前教育学时期”)
代表人物与著作
古代中国:孔子、《学记》 古代希腊:苏格拉底-问答式教学法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这一时期的特征
就其理论的系统性与深刻性而言,没有 达到科学的水平,思维与论述的方式大都 采用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没 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学思维和语言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
《教育学讲授纲要》(1836)
★赫尔巴特学派:席勒、斯托依、莱因
★贝内克-《教育学及教授学》(1835)
“哲学—思辨”教育学阶段
这一时期的特征
★这一时期的教育学家都试图建立起比较
完善的哲学教育学体系 ★赫尔巴特提出的“从伦理学推出教育目 的,从心理学引申出教育方法”,成为教 育学研究者的共同信念,围绕这一信念构 成了一个所谓的科学家共同体 ★在教育学研究方法论上,这一时期的教 育学家主要是遵循思辨、演绎的方法,从 一般哲学概念推导出教育的具体结论
“经验—描述”教育学阶段
代表人物与著作
★培根: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
独立的科学(1623)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
★洛克-《教育漫话》(1693)
★卢梭-《爱弥尔》(1762)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1781~1787)
“经验—描述”教育学阶段
这一时期的特征
★从教育研究者的哲学定向来看,坚持感
夸美纽斯(1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