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模压及层压成型

模压及层压成型


• 增加人力、设备; • 松散度大、长纤维:难压; • 结构复杂或混色的制品不宜用预压。 (2)预压工艺条件 • 温度:一般不加热,若室温不易压,可50~60℃ 预压。 • 压力:要求预压物的ρ为制品ρ的80%;预压力 40~200MPa。
3. 预热和干燥 (1)预热和干燥的作用:提高制品质量,除水份和 挥发物 • 预热:可缩短模压周期;提高制品质量;提高流动 性;降低模塑压力(不预热PF,30±0.5 MPa;预 热PF,15~20 MPa)。 • 预热规程的确定:获得最大流动性的规程,先定温 度、找出最佳流动性的预热时间。 (2)预热和干燥的设备及操作 • 电热板加热 • 烘箱加热 • 红外线加热:波长为1~1.2X10-4m的红外线灯照射 • 高频加热:用于极性分子的塑料
第二节 层压成型 一. 概述 1. 层压成型: • 指用或不用粘结剂,在加热、加压条件下把相同 或不同材料的两层或多层结合为整体的方法 • 粘结剂:树脂,如酚醛(PF)、环氧树脂(EP)、 不饱和树脂(UP)、氨基树脂。 • 材料:填料,如纸、木、棉布、玻纤及织物 • 附胶材料:成型前浸有或涂有树脂的材料
• 树脂本身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 • 树脂硬化时收缩率要小 • 树脂要有良好的工艺性: 成型时不须很高的温度及压力、黏度小(但黏 度过小,易流失)、硬化前使用寿命长 2. 常用树脂特性 (1)PF树脂 • 模压用酸催化的PF;层压用碱催化PF
1. 模压成型特点: (1)设备简单,造价低,模结构简单 (2)填料的方向性小,成型压力低; (3)原料损耗少,适用于多种材料; (4)生产效率低,制品精度低; (5)劳动强度大,难于实现自动化。 2. 树脂: • 常用:PF、UP、环氧树脂(EP)、脲醛(UF) 3. 模压成型工艺: • 预处理:预热、预压 • 成型过程:嵌件安放、加料、闭模、排气、固化、脱模 • 后处理:热处理、机加工、修饰、装配、检验 4. 物料在模压成型中的变化:熔融流动、胶凝、固化
• • •
• • •
影响因素: 压缩率h:h大,模压压力应高 预热温度:与模压压力应有一最佳配合 模温:模温高利于流动和硬化,压力可减小,但 模温过高,模塑过早硬化,流动性↓,需较大模压 压力。 制品厚度:0.98~1.47MPa/每增加1cm厚 制品深:深度大的制品增加20~30%的模压压力 制品密度:压力大,密度↑
(2)模压温度:模压时所规定的模具温度 • 模压温度对制品性能影响:
• 模温过高:流动性↓;降解分层、表里硬化不一、 内应力大、开裂、变形;色料变质、色暗淡。 • 模温过低:生产周期长、硬化不足光泽差;水份挥 发物作用易肿胀变形,性能↓。
模温与模压周期的关系: • 高温短时,低温长时(不损 害制件强度及其他性能); • 厚制件:低温长时; • 预热料:模压温度可提高, 制品内外温均匀,流动性提 高。
模压及层压成型
• 学习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模压与层压成型的工艺特点与工艺过程; 2. 掌握模压与层压工艺参数对制品性能的影响; 3. 了解模压与层压成型所用的模具。
第一节 模压成型
一. 概述 • 模压成型(压制成型、压缩模塑):粉状、 粒状或纤维状的模塑料放入加热的模具型 腔后闭模,加压、加热使其成型并固化的 方法。 • 压制成型动画,某些性能比原有树 脂有较大提高的一类塑料;多指用玻纤或其织 物为填料的塑料 • 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组成的 一种制品或材料 2. 分类:
二、常用树脂 1. 树脂的选择 (1)树脂在复合材料中的作用: • 粘结填料,承担部分载荷、传递载荷 • 使填料不致发生屈曲变形 • 保护填料 (2)对树脂的要求 • 对填料有良好粘结力、润湿能力 可加偶联剂改善(增加吸引力)
2. 控制因素 (1)模压压力: • 模压时使料充满型腔和进行硬化而由压机对料所 施加的压力。 • 压力作用: 使物料流动充模;压实物料;防止制品变形 • 模具型式及模压压力:
• 不溢式模具:模具型腔体积 随模压压力及所加物料量变 化;物料所受压力等于模压 压力。 • 有支承面的半溢式模:模腔 体积不变,物料可溢流。
二. 成型前准备 1. 原料的贮存 (1)吸湿性与环境湿度:湿度≯70% • 吸湿大: 流动性大、飞边大; 树脂含量↓,制品收缩大; 变形、膨胀、分层、尺寸↓。 • 含水量少: 流动性差、充不满模,制品疏松,欠熟。 (2)贮存温度:≯25℃ (3)贮存时间:不宜过长,UF≯3个月,热固性 PF≯6个月,热塑性PF三年
2. 预压 • ——将疏松的粉状、碎屑状或纤维状的热固性料 预先用冷压法压成重量一定、形状规整的密实体 的作业 预压成型工艺1.exe 预压成型工艺2.exe (1)作用 • 便于加料,改善劳动条件; • 降低压缩比,从而简化模具结构; • 缩短周期,提高制品质量; • 改善预热规程(PF粉100~120℃,PF预压物 170~190℃); • 便于模压较大或带有精细嵌件的制品。
(3)模压时间 • 模压时间与制品类型、形状、厚度,模具结构, 模压规程等有关 • 时间过短:硬化不足“欠熟”,制品性能差、无 光泽、易变形、翘曲; • 适当提高时间:制品收缩小,耐热性略高、物理 机械性能↑,但介电性↓; • 过分延长时间:“过熟”,降低制品性能和生产 效率,多消耗热量。 • 故,在不影响制品性能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模压 时间
三. 模压成型工艺过程及控制因素 1. 模压成型工艺过程 压制成型工艺.exe 物料预压→ 预热 ↓ 计量 ↓ 模具预热→涂脱模剂→ 安放嵌件→加料→ 闭模→ 排气 ↑ ↓ ← —————制品顶出 ←开模 ←硬化 清模
(1)嵌件安放 (2)加料 • 加料方式:人工加、加料器;重量法、容积法、计 算法。 • 注意:准确,堆放合理,利于排气(中高周低。) (3)闭模:先快后慢 (4)排气:1~3次,每次几秒至二十秒 (5)硬化: • 热塑性料:在模内冷却硬化 • 热固性料:模内交联硬化 • 硬化速率低的料:用后烘方法(90~150℃,8~ 12h) (6)脱模 (7)清理模具:工具使用适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