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主要渔业法规
一《渔业法》的立法目的 《渔业法》的第1条规定:为了加强渔业资源的 保护、增殖、开发和合理利用,发展人工养殖, 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渔业生产的 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特 制定本法。
《渔业法》的立法目的在于: 1.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 2.发展人工养殖 3.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4.促进渔业生产的发展
3.捕捞业的发展方针 《渔业法》确定了“国家鼓励、扶持外海和远 洋捕捞业的发展,合理安排内水和近海捕捞力 量”的捕捞业发展方针,并且规定对外海、远 洋捕捞业“国家从资金、物资技术和税收等方 面给予扶持或者优惠”。 捕捞业的发展方针是根据我国捕捞业面临的问 题和矛盾以及我国渔业的基本条件确定的。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 门监督管理: ①毗邻本地区的“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内 侧海域。 ②定居性的、小宗的渔业资源。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 管理本行政区域内陆水域渔业。 跨行政区域的水域,由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共同管理或者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 部门监督管理。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以下简称《渔业 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于1986年1月 20日通过,并于当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 三十四号令公布,自1986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于1987年 10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并于1987年10月20 日由农牧渔业部发布。
2.养殖业 《渔业法》明确规定了用于养殖的全民所有的 水面、滩涂的使用权。 规划用于养殖业的全民所有的水面、滩涂,可 以确定给全民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从事养殖生产。 凡从事全民所有的水面、滩涂的单位,必须向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养殖使用证,经县 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核发养殖使用证,确认使 用权后,方可从事养殖生产。水面、滩涂的所 有权和使用权受国家法律的保护,任何单位和 个人不得侵犯。
4.渔业监督管理的原则 我国的渔业监督管理原则为“统一领导,分级 管理”。 “统一领导”是指国家对渔业的监督管理进行 统筹考虑,统一安排。 “分级管理”是指各级政府应对所管辖水域的 渔业监督实行管理。
《渔业法》和《渔业法实施细则》明确了各级 政府的管理范围。 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海区渔政 管理机构监督管理: ①“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外侧,属我国管 辖海域的渔业。 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型江河的渔业。 ③在我国管辖海域的外国渔业。 ④重要的、洄游性的共同渔业资源。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渔业法规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渔业法规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 段:1949-1966;1967-1978;1979 1949-1966:逐步进行渔业立法时期 1967-1978:渔业立法停顿时期 1979-:加强渔业法制时期
1979---《《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渔业 许可证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渔政管理工 作暂行条例》、《渔政船管理暂行办法》 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是我国渔业法规中 的基本法
根据《渔业法》第35条的规定,《渔业法》的 生效时间为1986年7月1日。 根据《渔业法》第2条、第8条的规定,《渔业 法》适用于在《渔业法》发生效力的地域从事 渔业生产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外国人、外国渔 业船舶进入我国管辖水域,从事渔业生产或者 渔业资源调查活动,必须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 门批准,并受《渔业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 规的约束,但与我国订有条约、协定的,按照 条约、渔业法》适用的效力 《渔业法》适用的效力是指渔业法生效的范围, 即渔业法发生效力的地域、时间及适用于什么 人。
《渔业法》发生效力的地域包括: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水,包括内海和江河、 湖泊等内陆水域;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 (3)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及缔结、参加的国际条 约、协定或有关国际法规定的由中华人民共和 国管辖的海域。 (4)沿海、江、河、湖沿岸的滩涂。
第一节 我国渔业法规的历史发展
一 古代的渔业限制 根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除了有一些渔业限制 外,还设立了渔官制度。
二 民国时期的渔业法规 真正开始渔业立法是在辛亥革命以后。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渔业法是1929年民国政府颁 布的《渔业法》。 除了《渔业法》外,民国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 的渔业法规。但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没有认 真执行。
二《渔业法》确定的渔业生产方针和管理原则 1.渔业生产的基本方针 《渔业法》第3条规定:“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 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 各有侧重的方针。” 我国渔业生产的基本方针是根据我国渔业生产 的实际情况确定的。
2.养殖业的发展方针 《渔业法》明确了养殖业的发展方针为“鼓励 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和个人充分 利用适于养殖的水面、滩涂发展养殖业”。 养殖业的发展方针是根据我国养殖业的现实情 况而确定的。
《渔业法》第11条规定了防止水面、滩涂荒芜 的措施。领取了养殖使用证的单位,无正当理 由使水面、滩涂荒芜满一年的,由发放养殖使 用证的单位责令限期开发利用;逾期未开发利 用的,可以吊销养殖使用证。确定了养殖使用 权的水面、滩涂无正当理由未被用于养殖生产, 或者放养量低于当地同类养殖水域平均放养量 60%的,都被视为荒芜。
按照《渔业法》第12条的规定,若发生水面、 滩涂的权属纠纷,应首先由当事双方协商解决; 协商不成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处理; 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30 天内,向人民法院起诉,由人民法院裁决。争 议解决之前,任何人不得破坏争议水面、滩涂 的养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