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的学科背景
文 艺 心 理 学
文艺心理学是 一门运用心理学和 文艺学的跨学科方 法来研究古今中外 的文艺活动和文艺 现象的重要学科。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 对于我们揭示文艺 创作及阅读接受过 程中的心理机制, 更深入地认识文学 艺术的内在奥秘, 有着非常重要的价 值与意义。文艺心 理学可谓是一门既 古老而又年轻的学 科。是中国语言文 学专业的专业基础 课。
引言:文艺心理学成为可能
■文学与心理学的复杂关系 文学与心理学的不等关系(不同学科)
文艺学
≠
心理学
总论
(第一章 )
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 观现实的艺术。(研究文艺规律的科学) 心理:人的内心世界、意识活动、精神现 象的通称。(研究心理现象客观规律的科学)
△来自权威的阻力
文 艺 心 理 学
■艺术家的人格心理 (创作心理)
文 艺 心 理 学
■艺术文本的心理蕴涵 (艺术作品中 的人物、情节、环境中的心理活动) ■艺术欣赏、接受与批评的心理规律 (艺术家、作品与受众三方互动之心 理机制 )
总论
(第一章 )
■文艺活动的社会、民族、文化心理 同时,文艺心理学还要研究文艺、 审美活动与当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的社会心理等一系列课题。
(二)西方近代心理学诞生以来的文艺 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成果
文 艺 心 理 学
总论
(第一章 )
19世纪末期(美学与自然科学结合: 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变) 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审美体验, 用“自下而上”的美学代替“自上 而下”的美学研究 德国学者屈耳佩:审美观照与利害 无关// 瓦伦丁:审美主体—客观型、 心理型、联想型和性格型 英国心理学家贝里尼: “唤醒理论”
文 艺 心 理 学
总论
(第一章 )
二、文艺心理学的学科背景 (一)西方古典文艺心理理论与审美实践 古希腊时期 毕达哥拉斯: “旁观”说——柏拉图: “迷狂说” ——亚里士多德:“净化说” 古罗马时代 朗吉努斯:想象和情感 17、18世纪 英国经验派美学:想象、情感和美感— —夏夫兹博里的“内在感官”说——休 谟的“同情”说 德国古典美学:康德:想象力—— 黑格 尔:想象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想象,情感
总论
(第一章 )
文 艺 心 理 学
第一节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背景
一、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作品 心理结构
作家 审 美 体 验 心理过程 社会 读者
总论
(第一章 )
文艺心理学就是研究古今中外的审美艺术心 理活动,其核心是研究文艺活动中具体的、感性 的、活动着的人及其心理情感与心理意象。其着 眼点是文艺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的心理体验。
文 艺 心 理 学
▲ 寻找共通点 文学活动可以被看作一种心理现象, 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就总是一个合 乎逻辑的必然存在。
文 学 人 学
心理学
总论
(第一章 )
▲ 利用人类的智力成果 一方面,“人文化”宇宙,消解 “物理的”和“心理的”之间的截 然界限。 另一方面,人类对自身的探索:
文 艺 心 理 学
总论
(第一章 )
■文学研究不可回避的反思
文 艺 心 理 学
文艺心理是一种客观存在 缺了心理层面的审视,文艺将是什么模 样 文艺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和文艺学 的跨学科方法来研究古今中外的文艺活 动和文艺现象的重要学科。文艺心理学 的研究对于我们揭示文艺创作及阅读接 受过程中的心理机制,更深入地认识文 学艺术的内在奥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 值与意义。文艺心理学可谓是一门既古 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中国语言文学专 业的专业基础课。
总论
(第一章 )
哲学家 康德: 美学、文艺学研究中的心理学方法 不能令人信服,因为他相信审美判断中 存在有一种“先验的东西”,而这种东 西,却是他那个时代的心理学未曾触及 到的。 美学家 科林伍德: 心理学对伪美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而它对真正美学的贡献等于零。 文艺理论家 韦勒克: 就心理活动及其机制的有意识和系 统化的理论而言,心理学对艺术不是必 要的,心理学本身也没有艺术上的价值。
美国著名文艺学家里恩· 艾德尔: 文学和心理学日益抹去了它们之间 的疆界。 勃兰兑斯: 文学,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 一种,就是研究灵魂的历史。
十九世纪晚期以来,一个优秀的诗人或 小说家所提供的人文方面的、心灵方面 的知识往往比一个心理学家所能提供的 还要丰富,而在某些心理学流派中,心 理学的知识也已经开始在文学创作中直 接结出累累硕果。文学与心理学的相互 渗透,使“文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 的学科,开始展现出诱人的魅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转向)
文 艺 心 理 学
总论
(第一章 )
克罗齐和科林伍德: 直觉表现说 美国自然主义美学家桑塔耶: “美是一种客观化的快乐” 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立普斯:“移情说” 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和语言学家布洛:“心理距离”说 德国生物学家、美学家和心理学家谷鲁斯与浮龙•李:“内摹仿 说” 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堡:“孤立”说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无意识、性、人格结构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精神分析学:集体无意识 奥地利心理家阿德勒: “自卑情结”动机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将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糅合在一起,认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爱欲活动;另一代表人物 弗洛姆: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合作,克服弗洛伊德理论中非社会性 和泛性欲论的缺陷。 美国学者霍兰德:读者反应批评 法国的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后现代批评家詹姆逊:重新阐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斯洛文尼亚理论家齐泽克:重新阐释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和美国心理学 家、美学家鲁道夫· 阿恩海姆:“异质同构”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 “积极的心理学”或“建设的心理 学”。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创立的日内瓦学派:认识建构中同化与 顺应 前苏联的心理学研究学派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人的心理是在一定
文 艺 心 理 学
总 论
通过本论的学习,从总体上了解文艺心理学的学科背景与研究对象; 把握文艺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学科构架与学科特征;初步了解文艺心理 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对文艺心理学这门专业基础课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本章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并不多,重点在于理解贯通。
文 艺 心 理 学
第一章 文艺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背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