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类方主症: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主脉:弦细。
病位:半表半里。
病机:1、上焦火郁2、中焦胃虚→关键→病理基础:胃气虚3、下焦饮逆4、正邪交争于半表里病性:寒热错杂,以热为主;虚实夹杂,以实为主。
治法:解表清热,补胃化饮,疏利三焦。
主方:小柴胡汤——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 人参三两 炙甘草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1两=6g 1升=48g 一枚=2g煎服法:六碗水浸泡半小时,大火烧开小火煮,熬成三碗,去滓再煎至一碗半,每次服半碗,每日三次。
→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旋覆代赭汤、半夏、甘草、生姜泻心汤柴胡法·邪在半表里——往来寒热——柴胡·上焦火郁——口苦、咽干、心烦——柴胡 黄芩·中焦胃虚津亏——咽干、默默不欲饮食——人参 甘草 生姜 大枣·下焦饮逆——目眩、胸胁苦满、喜呕——半夏 生姜黄芩汤外感热病理法:·寒热病势分阴阳·虚实表里分大小小阴旦汤:黄芩汤+生姜二两大阴旦汤:小柴胡汤+芍药四两 小阳旦汤:桂枝汤大阳旦汤:黄芪建中汤+人参三两 正阳旦汤:桂枝汤+饴糖一升·阳旦法则:外感——温热: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
·阴旦法则:外感——风寒: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
方机:阳明里热,伤津耗血主方: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用量理法:一两——清无形之热邪→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二两——入血分,凉血开闭,清已着血之热邪→当归散,奔豚汤三两——清已郁结之热邪→小柴胡汤清已伤津之热邪→黄芩汤结饮之热邪(入水分)→生姜泻心汤动血之热邪(入血分)→黄土汤 小阴旦汤 大阴旦汤 小阳旦汤 小阳旦汤实 虚 寒 热→清热解毒:+黄连——清热泻火→大黄黄连泻心汤+芍药——清热补津→黄芩汤及类方+柴胡——清热开结→小柴胡汤类方+甘草、黄连——泻火解毒→生甘草泻心汤→宣泄水热:+干姜、生姜——化水饮与热邪之交结→生姜泻心汤→凉血开闭:+当归、芍药——活血养血,清血分之热邪→当归散+生地、阿胶——凉血止血→黄土汤+芍药、大黄——活血祛瘀→大黄蟅虫丸主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身热,汗出,头目痛,干呕,下利。
火热偏盛→黄芩汤水饮偏盛→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生姜一两半半夏半升)功效:清热,补津,养血桂枝汤类方1、桂枝汤:桂枝→辛甘温→辛温发散;甘温补中益气,健胃气→扶正祛邪芍药→苦酸寒→苦泄,通利二便;酸补津液;酸寒收敛固涩,保护津液→去腹痛,除血痹气血津液亏虚,不荣则痛水饮阻滞气机,不通则痛姜枣草→健胃,补津血,制化水气,祛除邪风*桂枝甘草汤→治疗表寒的基本配伍→+麻黄、杏仁→麻黄汤→苦泄→+芍药、生姜、大枣→桂枝汤→酸甘补益2、桂枝去芍药汤→误下后伤阳→胸闷3、桂枝加芍药汤→误下后伤阴→腹满时痛(太阴中风证)→更甚→大实痛→津血虚,肠道失其濡润→阳明燥结→桂枝加大黄汤4、小建中汤→偏于腹壁上的拘急疼痛,并能够解表(理中汤→偏于腹重疼痛)→治虚劳病→津血虚+虚热→甘温建中补津液在虚寒基础上发生的虚热虚寒→津血不能化生→虚热:鼻衄,梦失精,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伴舌质淡胖,腹痛喜温喜按,口干欲饮热5、黄芪建中汤6、当归建中汤: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重刺痛不止。
以虚为主的产后中风。
*若以瘀为主→生化汤7、桂枝加桂汤:奔豚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证+阳明层面的气机壅滞→胸闷、咳喘9、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证+项背强急10、栝楼桂枝汤:太阳痉病→柔痉津液不能濡养→栝楼→养津液邪风阻滞血络→葛根→舒筋解表11、桂枝加附子汤:津液不能温煦1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儿夜啼、盗汗,青少年失精13、桂枝加黄芪汤:桂枝汤+五两黄芪→甘温补益→加强桂枝汤的补益作用,又能祛风散水,治疗虚人太阴中风→黄汗、黄疸表虚证→热更重→芪芍桂酒汤→加强治疗阳明层面的湿热14、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骨弱肌肤盛+疲劳汗出→血痹脉象:阳微阴涩*黄汗病:①桂枝加黄芪汤: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两胫自冷→上热下寒病机属太阴中风→里虚寒→产生水饮→郁阻气机→气郁化火→感受风邪→湿热熏蒸②芪芍桂酒汤15、当归四逆汤: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表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太阴里虚寒(久寒产生的水饮)→温里祛寒化饮——表寒+里寒16、桂枝新加汤:产后中风17、桂枝二越婢一汤:补益耗散的津血,发越凝滞的津血→慢性咳喘,慢性皮肤病18、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里虚寒产生的水饮→附子、细辛温化水饮,畅行气机;去阴柔的芍药19、桂枝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4 3 3 1 用药规律:少量如里,大量出表桂枝附子汤→大量→温煦表上的卫阳,去除表上的寒湿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少量→温里阳→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白术附子汤→湿痹20、桂枝芍药知母汤:历节→感受风湿,化热伤阴之痹症21、《近效》术附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甘草一两→暖肌补中,益精气栀子豉类方1、辛寒清解——表里俱热:石膏,葛根2、苦寒直折——里热壅盛:黄连,黄芩,大黄,栀子3、咸寒润下——里燥成实:芒硝4、酸苦涌泄——湿热熏蒸:豆豉(苦酒)30ml陈醋+15ml黄酒阳明中风→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表邪未解↓下之↓胃中空虚→太阴不足里热上逆↓↓水湿内生→舌上胎者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湿热心中懊憹心中结痛热郁饮滞胃中空虚,客气动膈栀子豉汤:栀子十二枚→12g苦寒,清热泻火,除烦消疮淡豆豉四合→18g苦,酸,寒:①疏表透邪:伤寒,头痛,烦热②涌泄郁热:烦躁,满闷③化湿除中:瘴气,恶毒④建运补虚:虚劳枳实栀子豉汤:枳实三枚栀子十四枚豉一升清浆水→酸,微温,补养胃气,利水除湿较栀子豉汤更偏重气结*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差后:里虚,水湿停滞劳复:①表不了了,余热未清②因过度劳累复发者治疗要点:①解表,补虚,化饮,清热②辛燥则助火,滋腻则碍中,利水则伤津,大苦则败胃③解表忌麻桂,补虚忌胶饴,化饮忌苓术,清热忌芩连栀子大黄汤: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豉一升治疗酒疸。
太阴中风+水饮+阳明里热→阳明水热(小便不利)→黄疸↓燥化酒疸1、栀子豉汤=里热+表束+水湿+里气不和2、栀子甘草豉汤=里热+表束+水湿+里虚(里气不和→里虚)3、栀子生姜豉汤=里热+里气不和+饮逆(表束+水饮)4、栀子干姜汤=里虚+饮逆4、栀子厚朴汤=表束+里热+气结+水湿5、栀子大黄汤=表束+里燥+气结(更重)+水湿6、枳实栀子豉汤=里热+表束+水湿+气结麻杏甘石汤证麻杏甘石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麻黄汤证→伤寒表实证→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葛根汤证→表寒并郁热扰心→表寒重,郁热轻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邪热壅肺→表寒轻,里热重白虎汤证→里热炽盛→表无寒,里有热纯寒纯热1、病机:寒束于表,热郁于肺2、辩证要点:咳喘(包括剧烈的干咳)、汗出,身热或高或低而不恶寒,口渴3、注意事项:其为发汗解表之剂而不可久用*非但汗出而喘可用此方,无汗而喘者只需加大麻黄用量亦可用之。
但心、肾之虚喘禁用。
麻黄为治喘之良药,寒热咸宜。
+干姜、细辛、五味子→寒喘+石膏、桑皮→热喘+杏仁、薏苡仁→湿喘·伤寒喘证的辨证思路1、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邪热壅肺,汗出而喘→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2、麻黄汤证→寒邪闭表之喘,无汗而喘→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无汗而喘→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中风兼喘,汗出而喘→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5、阳明热实迫肺证→汗出微喘→白虎汤证、大承气汤证6、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协热下利兼表证,汗出而喘→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麻杏石甘汤治遗尿→宣肺清热“提壶揭盖”法肺热郁结→肺失宣降,肺气无权→肾水不摄→膀胱开合失司苓桂剂水为有形之邪,其性寒冽,最伤阳气。
水气为病,致病广泛:外→周身浮肿;内→心悸眩晕;上→咳嗽喘息;下→小便不利核心病机:阳不化阴导致的水寒泛滥核心治法:温阳化饮水气:水肿、水饮(水气上冲)①心阳不足→阳不制阴②脾阳不足→土不制水③肾阳不足→气化无权1、望诊:——面色黧黑(水色)——额、颊、鼻梁、唇周色素沉着斑(水斑)——舌质淡嫩,舌苔水滑欲滴2、脉诊:——脉沉紧或沉弦,亦可见结脉或沉伏无力3、问诊:——自觉气上冲、心悸、胸闷、短气、眩晕、明喉不利等,·苓桂术甘汤:获苓六两,桂枝三两,白术甘草各二两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病机: 心脾阳虚,水气上冲——治法: 温阳健脾,平冲利水——若偏肾阳虚,寒饮水湿较甚者,可用真武汤,加桂枝降逆平冲。
——鉴别:半夏厚朴汤治疗痰气上凝之喉痹(舌两边有两道黏液)苓桂术甘汤治疗水气上冲之咽塞(舌水)——加减法:兼心神浮越而惊悸恐怖者,加龙骨、牡蛎以潜敛之兼痰湿内盛者,合二陈汤以化痰兼水冒清阳而眩晕重者,加泽泻利水兼虚阳上浮而面热,心烦者,加白薇以清虚热兼心血不续而脉结代的合生脉饮:或肾不纳气而少气喘息的,加五味子、紫石英兼血压偏高加牛膝兼口舌千燥欲饮水而舌反红绛者,加太子参、沙参和丹参若阳虚水泛严重者,见有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大便溏泄等证,则与真武汤合用,减白术,加杏仁。
·苓桂杏甘汤: 即苓桂术甘汤,减白术,加杏仁——主证: 咳喘、小便不利、面目浮肿。
——病机: 水气上逆于肺,肺气宜降不利。
——治法: 温阳降冲,宜肺利水。
《金匮要略》又有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胸痹、胸中气塞、短气、面足、而肿者。
可与本方互参。
·苓桂杏苡汤:即苓桂术甘汤,减白术、甘草,加杏仁、苡仁——主证: 心悸气短、咳嗽多痰、头重如裹、胸满似塞、周身酸楚、不欲饮食、小便不利等。
——病机: 阳虚水逆,兼挟湿独。
——治法: 温阳化饮,兼利湿独。
·苓桂味甘汤:即苓桂术甘汤,减白术,加五味子——主证: 气从少腹上冲于胸,甚者上厥巅顶,头目眩冒,面赤如醉,心悸、脉结,少气而喘。
——病机: 肾元素虚,冲气上逆。
——治法: 温肾纳气,降逆平神。
·苓桂姜甘汤(茯苓甘草汤):苓桂术甘汤,减白术,加生姜。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
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主证:心悸,四肢不温,呕吐、腹泻,腹中震水音。
舌谈苔水滑,脉沉。
——病机: 中阳虚衰,饮停于胃。
——治法: 温胃化饮,通阳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