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行政管理02班20110162 谭祝
【摘要】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性组织管理理论学科。
组织行为学认为,人是组织的主体,在现代化的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
科学技术越发展,就越要重视人的因素,就越要重视提高人的素质。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
所以大学生学习组织行为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大学生、思想教育、专业技能
当观察的触角伸展到我们身边的角落,当审视的利箭指向大学生群体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平日被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行为学对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和文化素养也有不可小觑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大学正经历着一场划时代的改革,人文社科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本文试图从组织行为学的观点出发,从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进行理性思考,以期对广大大学生群体对学习组织行为学有更理性客观地理解以期对其自身道德文化素质的强化有所裨益。
一、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及领域的简介
1.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组织行为学具有边缘性、综合性、两重性、实用性等特点。
研究组织行为学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管理科学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与生理学等构成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
行为科学运用的范围极广,组织行为学正是把行为科学的一般原理和知识运用于各种组织管理上的必然结果和产物。
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不仅在西方受到重视并在迅速的发展,在我国也从介绍开始转向普及和应用,组织行为学必将对我国管理科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1.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领域
1.2.1 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
早期的组织行为学家主要研究人与工作、职业的匹配,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已从过去的人如何适应机器向机器怎样适合于人转变。
近年来组织行为学家开始注意研究人与组织、环境的匹配问题。
其研究结论为人力资源的招聘和选拔、绩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1.2.2 激励问题是微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过去曾产生了内容学派、过程学派和强化学派等有关激励的理论。
此外,与激励问题密切相关的研究是有关工作承诺的研究,主要从工作价值观、职业发展、工作责任心、组织认同和对社会的态度进行研究。
1.2.3 组织变革问题是宏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其中涌现了大量的领导理论、组织理论和技术。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组织面临的环境是信息分散、活动范围空前扩展,组织最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任务就是持续创新。
变革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对组织效率和竞争力的提高,更在于形成组织创新的传统和习惯。
二、结合校大学生易出现的问题简析组织行为学的应用
2.1 心理上易出现的问题
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导致自信心下降,继而带来的心理症状如焦虑、抑郁、强迫、对考试的恐惧等。
这主要是由于高中阶段的学习基本靠老师的讲解,而升入大学以后往往老师讲得很少,自觉、自立、自主、创造是大学学习的特点。
进入大学后,同学们的交际需求有了很大的提升,从内心渴望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然而交往范围的狭小、交际技巧的匮乏等却给正常交往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使得他们经常陷入交往的误区。
正是由于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果之间的巨大落差,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苦闷。
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
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2.2 思想上易出现的问题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综合素质中居于重要地位,在教育活动中,要把对它的培养放在首位。
新的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浪潮同步进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这就可能带来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
长此下去,势必影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当前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智育、轻德育,重理工、轻人文"的片面教育模式已经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据教育部组织的八省市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理想信念趋向淡漠、价值观念与道德行为失衡。
这些问题的存在,警示我们必须全面强化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21世纪,知识将超越资本和劳动力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经济将直接依赖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知识经济为高等教育展开了广阔的前景,面临发达国家高科技发展的强大压力,我们最急切的任务就是培养创造性人才,赶上发达国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的四大支柱概括为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生存以及怎样与人相处。
这些都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
据专家研究,人才成功的因素中智商占20%,情商占80%。
一个才智很高的人,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其导向,这样的才智是很难有积极意义的总之,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一个活跃开放的社会里,其思想政治状况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主流是好的。
但是由于多数大学生思想还比较单纯,在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时易出现迷茫和不安,需要适当地加以教育和引导。
正确地分析和评价他们的现状,是帮助他们成长发展的前提,也是继承、延续我们事业的客观需要。
三、大学生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3.1 组织行为学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的影响
学校有着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管理,学生自入学起,就置身于一定的组织系统之中,遵守着学校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纪律守则。
学校又通过严密的教学过程,具体地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并通过有系统、有步骤地从数量上测量或从性质上描绘个体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据此判定是否达到教学目的。
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组织的科学构建和各项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进行职业准备和职业训练,还教给学生社会价值观念、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理想,教他们如何做人,多层次、全方位地塑造学生个体的素质。
因此,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应注意学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结合
3.2 组织行为学对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的影响
对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的认知与调适能力是大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重要体现。
立志创业的学生有追求成功的意识,但对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的感知与深入研究不多,人际知觉度不高,职业能力有待磨炼,管理认知更需要提升。
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素质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与课题,加强在校阶段的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适应新员工角色、成长为优秀员工,对大学生创业者走向成功,意义重大。
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早已得到认同,但是大多数学校的做法仍局限于个体层面的教育,如创业意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等等,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提升。
然而,作为创业者,不仅需要自我管理能力,更需要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领导能力。
对个体差异的理解、对个体行为的洞察、对群体心理、对员工群体行为、对组织行为的认知与把控能力,更是大学生今后适应创业环境、适应管理角色、开展创业实践的重要基础与保证。
在校阶段开阔视野,学习有助于创业开展的人际技能、情绪智能,研究群体、研究组织行为,关注管理能力、关注领导力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对个体行为、组织行为的认知与调适能力是职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基础体现,对立志创业的学生而言,职场之路和创业践行应该“先知而后行,其行更有所得”,在校期间,选择《组织行为学》的研习是大有裨益的。
学习《组织行为学》是大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在组织中工作的人们只有理解组织中的行为,理解员工互动的行为方式,才能更有效地在组织情境中工作。
在校期间研习《组织行为学》,增强理解、预测、影响组织情境下自己和他人行为的能力与素质,对大学生创业起步的指导意义非凡。
组织行为学
班级:11级行政管理02班姓名:谭祝
学号:20110162
时间:2012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