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珠江流域综合规划

珠江流域综合规划

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简要稿)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二〇一三年一月目录第一章流域概况 (1)1.1 自然概况 (1)1.2经济社会概况 (3)第二章流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4)2.1 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4)2.2 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6)2.3 流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7)第三章总体规划 (9)3.1 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9)3.2 规划范围与任务 (9)3.3 规划目标 (10)3.4 规划控制指标 (10)3.5 规划总体布局 (11)第四章防洪减灾规划 (14)第五章水资源供给与保障规划 (19)5.1 水资源评价 (19)5.2 水资源配置 (19)5.3 供水规划 (21)5.4 灌溉规划 (23)第六章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规划 (24)6.1 地表水资源保护规划 (24)6.2 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 (25)6.3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26)6.4 水土保持规划 (28)第七章水力发电与航运规划 (29)7.1 水力发电规划 (29)7.2 航运规划 (32)第八章流域综合管理规划 (34)8.1 流域管理体制与机制 (34)8.2 流域水行政事务管理 (34)8.3 管理能力建设 (37)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 (39)9.1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目标 (39)9.2 规划方案分析 (39)9.3 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0)9.4 环境保护措施 (42)9.5 评价结论与建议 (43)第十章规划实施 (45)10.1 近期实施安排 (45)10.2 保障措施 (48)10.3 规划效益分析 (48)10.4 今后工作意见 (48)第一章流域概况1.1 自然概况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组成,西江、北江、东江汇入珠江三角洲后,经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八大口门入注南海,形成“三江汇流,八口出海”的水系特点。

流域涉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6省(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越南东北部,总面积45.37万km2,其中我国境内面积44.21万km2。

珠江流域的主流为西江,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乌蒙山余脉的马雄山东麓,自西向东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和广东4省(自治区),至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的思贤滘与北江汇合后流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主要支流有北盘江、柳江、郁江、桂江及贺江等;北江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石碣大茅山,涉及湖南、江西和广东3省,至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思贤滘与西江汇合后流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主要支流有武水、连江、绥江等;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的桠髻钵山,由北向南流入广东,至东莞市石龙镇汇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主要支流有新丰江、西枝江等;珠江三角洲水网密布,水道纵横交错,主要河道近100条,其中入注珠江三角洲的中小河流有流溪河、潭江、增江和深圳河等。

珠江流域还有较大的高原湖泊,均位于云南省境内,主要有抚仙湖、阳宗海、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大屯海和长桥海等7个。

珠江流域属于湿热多雨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4℃~22℃,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200mm~2000mm,多年平均径流量3381亿m3(地表水资源量)。

珠江流域暴雨强度大、次数多、历时长,主要出现在4月~10月。

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出现的时间与暴雨一致,多发生在4月~10月,流域性大洪水主要集中在5月~7月;洪水过程一般历时10d~60d,洪峰历时一般1d~3d。

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中含沙量最小的河流,西江高要站、北江石角站、东江博罗站断面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0.288、0.127、0.104kg/m3 珠江河口潮汐属不规则混合半日潮,为弱潮河口,潮差较小。

八大口门平均高潮位为0.44m~0.74m,平均低潮位为-0.88m~-0.41m,平均潮差为0.85m~1.62m,最大涨潮差为2.90m~3.41m。

21世纪之后,随着用水量的大幅度提高,2002年后连续6年枯季干旱和地形演变的影响,咸潮强度增强,咸界明显上移,危害越来越大,其中以生活用水影响最大。

珠江流域北靠南岭,西部为云贵高原,中部和东部为低山丘陵盆地,东南部为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西部的云贵高原区地势最高。

流域内山地、丘陵面积占94.4%,平原面积仅占5.6%,珠江三角洲是长江以南沿海地区最大的平原,约占流域内平原面积的80%。

珠江流域广泛分布着红壤、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黄壤、石灰土等,一般按地带规律分布。

森林覆盖率(含疏林)为51.4%。

珠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385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2%,在全国7大江河中仅次于长江;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887m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3381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99.9%。

流域水量充沛,河流自然落差较大,水力资源较为丰富,理论蕴藏量3969万kW,年发电量3477亿kW·h。

单站装机容量0.01万kW及以上的技术可开发水电站共9473座,总装机容量3837万kW,年发电量1581亿kW·h。

流域内经探明的矿物资源有58种,其中矿石储量亿吨以上的有25种,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锰、铁、硫铁矿、钨、铝土、磷、锡等,以及金、铀、钛等珍贵矿藏。

流域内河川自然景观千姿百态,名山、秀水、奇峰、异洞等自然风光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漓江的桂林山水、南盘江的路南石林、北盘江的黄果树瀑布群、西江的肇庆七星岩、北江的韶关丹霞山、东江的惠州西湖等,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

洪涝灾害是流域内发生频率最高、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尤以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甚,滨海区还受台风暴潮的威胁。

流域洪水的出现时间与暴雨一致,主要发生在4月~10月,根据形成暴雨洪水的天气系统的差异,可将洪水期分为前汛期(4月~7月底)和后汛期(7月底~10月)。

前汛期暴雨多为锋面雨,洪水一般峰高、量大、历时长,流域性洪水及洪水灾害一般发生在前汛期。

后汛期暴雨多由热带气旋造成,洪水相对集中,来势迅猛,峰高而量相对较小。

1.2经济社会概况珠江流域涉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和江西6省(自治区)46个地(州)市、215个县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其中贫困县57个,占26.5%。

2008年总人口11723万人(未计港澳,下同),其中云贵、两广、湘赣人口比例分别占17.6、81.1、1.3%;平均人口密度为265人/k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分布极不平衡,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小,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大。

流域城镇化率52.4%,其中广东省城镇化率最高,达72.7%。

第二章流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2.1 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目前,西江水系仍以堤防防洪为主,2006、2007年西江上游的百色和龙滩水库相继发挥防洪效益,但西江大藤峡、柳江洋溪水利枢纽等尚未建设,西江干、支洪水缺乏有效调控手段,防洪工程体系尚不完善,西北江三角洲地区、梧州市、柳州市等重点防洪保护对象的防御能力偏低。

东江自20世纪60年代初、70年代中和80年代初先后建成新丰江、枫树坝和白盆珠水库后,中下游堤库结合的防洪体系已基本形成。

北江飞来峡水利枢纽于20世纪90年代末建成发挥效益,北江中下游堤库结合防洪工程体系已经形成;北江上游的湾头防洪水库已经建成,乐昌峡防洪水库正在建设,北江上游的堤库结合防洪体系即将形成。

自20世纪80年代初选择磨刀门作为珠江河口整治试验工程以来,蕉门、横门等各口门的治理工程已陆续付诸实施,珠江河口的泄洪格局基本成形。

目前,流域已建成各类蓄水工程为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7.6%。

从整体看,流域蓄水工程对天然径流的调蓄控制能力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流域供水水源以地表水为主,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96.4%。

农业用水量占56%,工业用水量占27%,生活用水量占16%,生态用水量占1%。

流域现有耕地面积为12136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284万亩,人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37亩。

根据2008年珠江片地表水资源质量年报,流域全年评价河长13886km,其中优于Ⅲ类(含Ⅲ类,下同)水质标准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67.6%,劣于Ⅲ类水质的河长占32.4%。

;根据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33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比例为84.9%,劣于Ⅲ类水质标准的比例为15.1%。

污染较严重的区域包括珠江三角洲和南北盘江,全年期劣于Ⅲ类水质的河长分别占相应水资源二级区评价河长的50.7%和63.2%。

高原湖泊除抚仙湖水质较好外,阳宗海、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等4个湖泊的水质均为Ⅴ类~劣Ⅴ类。

云南、广西、贵州、广东省(自治区)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为38.7%、26.7%、21.1%和60%以上;流域内污水处理再利用工程24处,而利用率则不到1%。

据2000年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6.27万km2,占流域土地总面积的14.2%,水土流失面积的80%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

全流域岩溶面积17.98万km2,目前的石漠化面积达5.21万km2。

目前已、正开发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826万kW,年发电量1145亿kW·h,占技术可开发电量的72.4%,占理论蕴藏量的32.9%。

珠江水系内河航道初步形成了以西江航运干线(南宁~广州)为主要通道,上连西南水运出海南线(右江)、中线(红水河、南北盘江)、北线(柳黔江)通道,下接珠江三角洲航道网,并与左江、桂江、贺江、北江、东江等航道和出海口门航道相连的以Ⅲ级航道为基础的内河航道网。

珠江水利委员会是在珠江流域、韩江流域、澜沧江以东国际河流(不含澜沧江)、粤桂沿海诸河和海南省区域内代表水利部依法行使水行政管理职责的流域管理机构。

目前,珠江流域实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目前,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洪涝灾害频繁,防洪减灾形势依然严峻。

主要表现为洪涝灾害频繁,防洪减灾体系尚未完善;水情工情变化、气候异常加大了防洪压力;水土流失加重了流域的防洪压力;防洪非工程措施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

2)水资源供给与保障能力不足。

局部地区水资源短缺;流域径流调节能力低;咸潮影响、水环境恶化进一步加剧了区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极端天气引发的区域干旱频发。

3)水环境形势严峻、局部水土流失严重。

水环境形势严峻;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

4)水力资源开发有待进一步规范,同时,流域管理薄弱,难以满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

2.2 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珠江流域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1985年将珠江三角洲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8年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政策的导向保证了流域经济的稳健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