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印制目录国务院批转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关于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审查意见的通知(1) 关于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的审查意见(3) 前言(10)第一章长江流域概况(15)1-1 长江上游地区(16)1-2 长江中下游地区(18)第二章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趋势(21)2-1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趋势和布局设想(21)2-2 长江流域各部门经济发展的轮廓设想(23)第三章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27)3-1 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的方针任务(27)3-2 水资源开发利用(29)3-3 防洪规划(31)3-4 治涝规划(42)3-5 水力发电规划(45)3-6 航运规划(57)3-7 灌溉规划(64)3-8 水土保持规划(68)3-9 南水北调(71)3-10水产(73)3-11沿江城镇布局(75)3-12城市供水规划意见(77)3-13水资源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78)3-14旅游(82)第四章干流治理开发规划(84)4-1 干流规划任务与工程布局轮廓(85)4-2 金沙江河段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开发规划(87)4-3 宜宾至宜昌河段以防洪、发电和航运为主要任务的水利枢纽规划(91)4-4 干流中下游以防洪、航运与岸线利用为目标的河道整治规划(94)第五章主要支流治理开发规划(100)5-1 主要支流与长江干流在规划任务上的协调安排(100) 5-2 主要支流分类及其开发任务(101)5-3 主要支流治理开发意见(102)第六章结语(125)6-1 治理开发长江的总体规划方案(125)6-2 长江流域近期治理开发工程(132)6-3 下一步规划工作意见(137)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前言长江流域面积180万km2, 年入海水量约9600亿m3, 水资源十分丰富。

但由于流域面积广袤, 跨越多个不同季候区, 降雨时空分布变化很大, 洪、涝、旱等灾害在各不同地区时有发生, 有时灾情分布很广, 面积很大, 历时长, 受灾程度很严重。

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也是今后重点发展的地区, 治理开发长江对促进和发展我国经济, 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心长江的治理与开发。

1949年解放军渡江不久, 长江就发生了大洪水, 各级人民政府大力组织群众进行抢险救灾, 培修堤防等工作。

新组建的长江水利委员会, 在参与抢险救灾的同时, 大力搜集、整理水文等基本资料, 确定消除长江中下游洪患是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开展了长江中下游防洪排涝规划工作, 抓紧堤防建设, 抢时间兴建了荆江分洪工程, 为战胜1954年大洪水、确保荆江大堤和武汉市的安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这次大洪水证实了要解除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洪水威胁,必须对长江进行综合治理开发。

195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工作, 成立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 到1957年基本完成。

1958年2月周恩来总理、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率国务院各部(委、院)及流域内各省(市)委主要负责人, 视察了武汉到重庆河段, 查勘了荆江大堤及三峡坝址和水库淹没区, 审查了三峡工程和流域规划工作。

1958年3月, 周恩来总理在中央政治局成都工作会议上作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工作的报告, 会议通过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 后经政治局会议批准。

遵此, 长办于1959年正式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上报。

1959年以后, 长办及有关单位按照成都会议确定的方针和分工, 继续开展长江干流各河段和主要支流和地区的规划。

并配合国家建设和三线建设供电急需, 进行了许多枢纽的选点和初步设计工作。

长江干流进行了金沙江河段、宜宾—重庆河段、重庆—宜昌河段以水利枢纽为主的梯级开发规划。

长江中下游以防洪、航运为主的河道整治规划。

对选定的虎跳峡、白鹤滩、溪罗渡、向家坝(金沙江河段)、石棚、朱杨溪(宜宾—重庆河段), 三峡、葛洲坝等水利枢纽进行勘测、设计。

对荆江河段、武汉河段、马鞍山河段、南京河段、镇(江)扬(州)河段进行了整治规划研究。

其中葛洲坝枢纽已经建成。

南京、镇扬河段的可行性报告, 业经国务院核准, 正在实施。

下荆江的中洲子、上车湾两处急弯, 进行了裁弯, 对降低沙市水位、缩短航道, 效益显著。

关于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 根据“蓄泄兼筹, 以泄为主”的长江防洪方针, 在沿江堤防加高加固的基础上, 多次研究了再适当加高堤防以扩大泄量的可能性, 通过1972年、1980年两次长江中下游防洪座谈会, 确定了再次提高长江堤防防洪标准。

长江支流和地区规划, 按照分工协议, 长办负责跨省河流的规划, 先后进行了嘉陵江、赤水河、乌江、清江、汉江、青弋江、水阳江、滁河、太湖等规划。

湖南省作了洞庭四水流域规划(其中沅水为中南水电勘测设计院作), 江西省作了鄱阳五水规划, 成都水电勘测设计院作了大渡河、雅砻江规划, 四川省作了沱江规划, 四川、成都院共同作了岷江流域规划。

此外, 有关单位作了不少地区、专业规划, 对选定的各支流上的枢纽进行了勘察设计工作, 并建成了和正在建设一大批支流工程。

四十年来治理开发长江的工作实践证明, 《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的规划方针和方案基本上是正确的。

1982年12月国务院发文, 把长江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规划定为国家长远规划内容之一。

鉴于《要点报告》编制后20多年来, 人们对于流域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我国国民经济当前形势和今后发展趋向, 对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提出了新的更进一步的要求, 到本世纪末, 要适应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的需要; 再由于国民经济建设发展中, 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 如象水质污染、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影响等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还由于20多年内新积累了可提高规划质量的大量基本资料。

凡此种种, 都要求对1959年编制的《要点报告》进行必要的修订和补充。

1983年3月国家计委以计土[1983]285号文下达关于请水电部负责组织编制长江黄河流域规划的通知, 并建议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为长江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的综合编制单位。

1983年12月国家计委报经国务院批准, 批复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修订补充任务书》。

1984年8月水电部在河北涿县召开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修订补充工作协调会议”, 对干支流规划及专业规划等57项大的规划任务, 进行了分工、安排。

经水电部、交通部、建设部、农牧渔业部、地矿部、林业部、环保局等有关部、局暨所属有关单位, 各省计委及有关厅、局部门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于1985年5月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修订补充报告纲要》阶段性成果, 报送国家计委供编制国土规划参考。

1988年3月由长办综合汇总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修订补充报告纲要》(讨论稿), 1988年5月8日到14日由水利部会同能源部在北京举行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修正补充工作座谈会, 对《要点报告纲要》(讨论稿)进行了认真的审议, 会议认为《要点报告纲要》(讨论稿)基本符合国家下达任务书的规定, 并把提交的报告定名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1988年修订)。

根据座谈会议的要求, 长办于1988年第四季度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1988年修订), 报请审查。

1990年5月29日~6月5日, 由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主持, 在北京召开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1988年修订)审查会, 国务委员陈俊生同志受田纪云副总理的委托, 主持了会议。

领导小组在听取了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关于《要点报告》的汇报和与会单位代表和专家的意见后, 经过分析研究, 原则同意《要点报告》, 并要求根据与会同志提出的意见, 进一步修改。

为此, 在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 由水利部牵头, 于会后立即组织国家计委、农牧渔业部、林业部、能源部、交通部、卫生部、环保局、土地局、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同志, 组成修改小组, 结合各省代表留下的修改意见, 进行了修改。

1990年7月18日, 由国务委员陈俊生主持召开了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 听取了修改小组对《要点报告》修改的汇报, 经过审议一致同意修改后的报告, 决定根据会上意见再作个别修改后上报国务院审批, 上报报告定名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一九九0年修订), 修改后的《要点报告》相应定名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一九九0年修订)。

第一章长江流域概况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 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 全长6300余km, 干流流经青、藏、川、滇、鄂、湘、赣、皖、苏、沪等十省(市), 支流延展于甘、陕、黔、豫、浙、桂、闽、粤等八省。

流域总面积180万km2, 占全国总面积的18.75%, 其中山地和丘陵, 占流域面积的84.7%, 平原占11.3%, 河流湖泊等水面面积占全流域的4%。

流域内气候温和湿润, 雨量丰沛, 多年平均降水量1100mm, 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约9600亿m3。

流域地势西高东低, 由河源至河口, 总落差5400余m。

流域内现有耕地3.63亿亩, 人口3.58亿, 地下矿产资源丰富, 品种多, 分布广, 大多数矿藏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干支流上游的森林资源丰富, 是我国重要林区之一, 全流域活立木总蓄积量25.8亿m3。

水能资源丰富, 总蕴藏量2.68亿kW, 可开发量1.97亿kW, 占全国可开发量的53.4%, 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西南地区, 其他能源则相对较少。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有悠久的历史。

解放后经过近40年的经济建设, 已经形成一个农、轻、重产业结构比较协调, 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居先地位的地区。

1983年流域内工农业总产值为3372亿元, 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37.1%, 其中工业产值2386亿元, 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8.6%。

按西南、华中、华东三大区计, 三大区包括川、滇、黔、鄂、湘、豫、赣、苏、皖、浙、沪11省(市), 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为12054.51亿元, 占全国50.04%, 其中工业产值9025.48亿元, 占全国49.53%, 几乎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一半,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1-1长江上游地区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 长4500多km, 控制流域面积100万km2, 宜昌站年均水量4512亿m3。

干流宜宾以上属峡谷河段(宜宾至玉树段通称金沙江, 玉树以上称通天河), 长3464km, 总落差5100余m, 占全江总落差的95%。

金沙江河段比降大, 滩多流急, 加入的主要支流有北岸的雅砻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