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电影的发展

浅谈中国电影的发展

从世界看中国
浅谈中国电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这标志着世界电影的正式诞生。

相比于世界电影,中国电影出现的较晚一些。

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的、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才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上世纪初到20年代末,以郑正秋为代表的第一代导演开始兴起。

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成功的从默片过渡到有声片,技术上的成熟,往往能够为思想艺术上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一个基础。

从此时开始,中国电影除了表达导演自己的情感诉求之外,也开始反映时代特色。

因此,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以夏衍为代表的第二代导演和左翼电影快速兴起,他们积极创造出像《渔光曲》、《狂流》、《大路》这样反映社会强烈呼声,关注社会民生切合时代需要的进步电影。

在那个急剧动荡的年代,这些电影的出现势必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人心。

但由于第二代导演还处在中国电影起步不久的时期,所以在视听语言上还未摆脱舞台剧的限制。

这一缺点在以谢晋为代表的第三代导演身上得以补足,第三代导演已经跳出舞台剧的限制开始力求真实。

在电影的思想内容上,也表现出了第三代导演鼎盛时期——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人民革命后的自豪和对封建思想的撼动。

于是这一时期的电影多是像《南征北战》一样的战争片并在战争片中力求表现一种普世价值,除此之外便是像《上海宝贝》《舞台姐妹》《小城之春》这样探索新时期男权女权、家庭伦理的影片,总的来说,第三代电影导演在社会刚刚稳定后创作出的是一种赞歌式的电影。

第四代电影导演已经进入到一个学院派的时期,他们大多数人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构成的创作全体,他们一毕业就遇到文化大革命,以至于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才开始的。

因为时代的局限性,第四代导演在学习时期没能接触到苏联以外的电影,这直接影响到第四代导演电影语言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但他们提出电影不应该受僵化的舞台限制,应该选择自然、真切和简单的形式挖掘普通生活的诗意和哲理,同时也开始了对历史的反思。

整个第四代的创作高潮正是伴随着这次反思而爆发的,第四代的创作带动了中国电影的复兴。

农村渐渐成为第四代作品的中心题材,他们以农村作为中国社会缩影的表现手法也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第五代导演。

到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时期,中国刚好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新旧、中外文化互相碰撞的时代,所以这一代导演的作品也多了许多个性,多了些对文化冲击的一些反思,开创了一个寓言式的时代。

第五代导演电影主题的表达也开始多元化,但多是对社会急速发展所带来问题的一些反思。

与第五代导演给我们留下的经典之作相比,“第六代”不仅是一个时空意义上的聚合体,更重要的是由一个文化姿态、创作风格相对一致而形成的在90年代带有先锋性、前卫性、青春性的创作群体(或群落)。

他们在当代中国影坛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电影趋势或电影现象。

以贾樟柯、冯小刚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成长于80年代,浮出海面却是在90年代初,这是一个中国人内心世界产生极大转变的年代。

也许是创作历程的艰苦,也许是自身艺术生活的独特性,也许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第六代”的电影从一开始就体现着一种灰色调,他们的视角与以往有很大的变化,摇滚人、艺术家、同性恋、小偷、妓女——一群不被关注的边缘人进入他们的视野,在混乱的情感纠葛、迷茫的追求、琐碎的细节描写和俚语脏话式的台词包装下讲述当代城市青年成长的故事。

另外随着我国电影政策的开放和对新导演的鼓励性政策,中国电影正走向一个多元化的表现时代,而低成本电影也会在新导演的推动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与世界电影的发展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20年代时,主要受美国电影的影响,当然也受一些英国、法国电影的影响。

1930年前后,中国放映了少量苏联电影,开始受到苏联电影的影响。

但是当时在电影艺术方面可以借鉴的却是能够看到的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的影片。

因此,30年代的中国电影,在电影艺术──特别是叙事法、结构、电影语言等方面受西方电影的影响是很深的。

“文革”时期,中国曾一度与世界电影隔绝。

直到1976年,中国才对世界电影打开大门,电影工作者才又接触到世界各国的影片和电影理论,从而开拓了视野。

1980年以后,中国电影经历了由单纯技艺上模仿、形式上照搬到与中国电影特色由表及里的融化过程。

这种与世界电影文化的开放交流,大大有益于中国电影工作者的吸收借鉴,有益于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沟通,加快了中国电影质量提高的步伐。

中国电影8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贯穿了一条创立中国电影特色的主线。

经过锲而不舍、前仆后继的奋斗,中国电影初步形成了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现实主义传统。

对于中国电影创作生产者来说,实现电影本体与中国本土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在,中国电影正处在开放、搞活的社会背景之中,有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

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认真总结历史遗
产,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继承并发扬其优秀传统;同时,积极吸收借鉴世界电影的一切科学、进步的成果,在纵向继承与横向吸收的交叉点上,达到新时代的电影本体与电影本土结合的新高度、新水平,中国电影的真正腾飞才能实现。

虽然欧美电影在中国的市场逐渐扩大,但是带有中国本土气息的影片依然还会保持它较好的发展势头。

“根”情结、“恋古”“恋旧”情结决定了带有中国式表达方式的电影依然会有很大的市场。

同时,从中国人对故事的青睐也能看出来,中国式的故事片依然会很受欢迎。

第六代导演经典之作的出现也缺少不了中国式的情结和故事性的融入。

在更长远的方向上,由于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电影或许能够跳出地域限制,进入一个探讨人性的电影创作阶段。

从2009年《阿凡达》开始,3D电影这一新事物的出现也让中国电影界把目光投向了这一高科技电影表达技法。

但是中国3D技术尚不成熟,从视觉效果上达不到观众的要求,再加上国外制作精良的3D影片的引进抢夺中国3D市场使中国3D电影短期内发展不起来。

因此,从目前的形势看,短期内国产3D电影并不能得到很大的发展。

但是3D是整个世界电影的未来发展方向,所以从长期来看,国产影片也必然会向3D走去。

总的来说,短期内中国电影依然会沿着第六代导演刚刚创立的贴近生活、反思现实生活的方向发展下去,继而去用社会矛盾集中存在的某个群体反映中国凸现出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并创造出属于第六代导演的经典之作。

而结构的创新和编剧的高素质化是其关键,低成本电影(如数字电影)会成为其补充。

在视听语言上,3D电影是中国电影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但短期并不能的到很大的发展。

虽然,各国文化在不断融合,但是中国人的情结和文化传统决定中国电影并不会向一个完全国际化的角度去发展,中国电影进入到探讨人性的阶段的时候,也依然会贴上属于中国的特有的标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