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 第三代导演:谢晋(1923-2008)《天云山传奇》《芙蓉镇》 • 第四代导演:黄健中、郑洞天、吴贻弓、吴天明
• 《城南旧事》《沙鸥》《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
谢晋(1923-2008)
• 如果把二十世纪分成前后两半,要举出后半个五十年中影响最大的一些中国 文化人,那么,即使把名单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谢晋。 • 《女篮五号》获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和1960年墨西哥国际电 影节角帽奖;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 • 《红色娘子军》1962年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 • 《舞台姐妹》1980年获第24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 • 《天云山传奇》1981年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 • 《牧马人》1983年获第六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 《高山下的花环》1985年获第八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 《芙蓉镇》1987年获第十届电影百花奖和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①有一系列影像活动,有电影创作意识;
②具备了戏剧电影样式的雏形; ③具有干预社会、批判现实的创作倾向。
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 ——郑正秋
• 1917年,商务印书馆的活动影戏部。 • 1922年2月,张石川、郑正秋等人 筹建“明星影片公司”。 两部重要影片: 1、《劳工之爱情》(《掷果缘》 ) (1922年) 2、《孤儿救祖记》( 1923年)
第六章
中国电影发展史
一、形成时期(1905-1931)
•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 “游艺村”(又一村)首 次放映了第一部西洋影戏。 • 1905年,《定军山》—— 标志中国电影正式诞生 • 【关键词】:任景丰;丰 泰照相馆;舞台戏曲短片, 谭鑫培主演。
电影《定军山》剧照
• 1913年,《难夫难妻》 (原名《洞 房花烛》)郑正秋,张石川导演 ——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 内容:反对包办婚姻。 特点:
陈凯歌的沉浮之路
• 1987《孩子王》入围戛纳,败北 • 1991《边走边唱》再度入围,再度败北 • 1993《霸王别姬》终获戛纳金棕榈大奖
• ——如果陈凯歌(中国文化)不能征服嘎纳,
的关注,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 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 非人道的人性弱点。其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 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响往,以其深厚的文化 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 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独特的沉重 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
(一)建国十七年的电影(1949-1966)
• 共摄制了600多部题材相当丰富的故事片,在数量与质量上较 建国前的影片都有一些突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 这时期的电影发展随着建国初期政治运动的起伏而数度发生转折 。
• 1951年3月,文化部在全国26个城市举办“国营电影厂出品新 片展览月”,参加这次展览的共有26部影片,其中由王滨、 水华编导的《白毛女》,成荫导演的《钢铁战士》分别在国 际电影节上获得“特别荣誉奖”和“和平奖”。
第六代:一批1960年代或70年代出生,80年代在北 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受教育,90年代崭 露头角的电影人。 代表人物:贾樟柯、王小帅、张元、娄烨、朱文…. 相对于第五代导演将题材限制在民俗文化中的情况, 第六代新生导演将目光投向当下中国人的原生 态,反映中国转型时期人的精神困境,传达自 我的生命体验。 第六代导演与传统文化意识的对立立场决定了他们 在国内短时间内难以被主流文化和大众所接受, 因此他们的作品大多在国内没有市场,但却蜚 声国际,获得了不少国际大奖。
白毛女
(三)中国电影的恢复期(1978-1984)
• 1979年,电影界全面复苏,65部故事片,电影再次回归现实主 义传统,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和题材来表现文革后人们对历史的 反思,对新生活的向往。 • 《苦恼人的笑》《小花》 《瞧这一家子》 等等
第三代导演与第四代导演交相辉映的格局
• 1980年后,电影产量逐年激增,电影语言现代化倾向日渐明晰,题材大 胆开掘,技巧手段越来越灵活自如。
• 一是以拍摄进步电影为主的昆仑影业公司,以《八千里路云和月》、 《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丽人行》、《希望在人间》、 《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等影片为代表, • 特点:以巨大的规模和容量展现广阔的社会图景,具有史诗风格。
一江春水向东流
八千里路云和月
• 二是以拍摄精品电影为主的文华影业公司,以《不了情》、《假凤虚 凰》、《太太万岁》、《艳阳天》、《夜店》、《小城之春》等影片为 代表, • 特点:执著追求电影艺术品格。
王小帅
路学长
2、挖掘底层的情感压抑及底层与主流价值观念的断裂 影片极力传达这一游离在社会体制外的群体动荡不安、迷离驳杂却真实 感性的生存体验,注重挖掘人物迷乱、困惑、无奈等压抑的情感。
(二)抗战及战后电影
• 1945—1949年对于中国电影史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 阶段,在这短短的六年里,涌现了一大批经典作品,这 是一次集大成的、总结性艺术创作。 • 这些作品融会了四十年左右的中国电影创作的大部分精 华,将中国电影传统的全部要素再次确定,并升华到了 一个新的高度。
两大拍摄基地
三项主要工作:
一是抓队伍建设。 二是抓电影评论。
三是抓剧本创作。
• 1933年3月5日,明星公司推出了由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 第一部左翼影片《狂流》。同年,夏衍又将茅盾的《春蚕》 改编成电影。
夏
衍
《 春 蚕 》 剧 照
其他电影艺术家创作上的转变
• 由吴永刚导演和阮玲玉主演的无 声片《神女》(1934年)。
• 张艺谋作品的突出特点是
那种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 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 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 命意识,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 观。
• 张艺谋电影在风格和语言 上不断探索、创新,代表 了新的电影潮流的崛起。
1990年代以后影视商业化现象
1、第五代导演的转型 2、知名作家与知名导演的合作 《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 《阳光灿烂的日子》(王朔《动物凶猛》 《霸王别姬》《色,戒》 3、表现百姓人家的平常情怀 宁瀛《找乐》孙周《漂亮妈妈》 黄建新《脸对脸,背靠背》 4、引进国外十部大片 5、借鉴好莱坞商业电影运作模式 《英雄》《十面埋伏》《无极》 《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
1947《太太万岁》 桑弧导演,张爱玲编剧
1948 费穆 《小城之春》
2002 田壮壮 《小城之春》
战后中国电影的两大特点
1、将视点对准洪流之后疲惫的小生命。
2、写实的风格。
①纪实性手法的自觉运用。 ②结构方式的多样化。 ③自然光的运用。 ④对白的口语化。 ⑤细节的细腻与真实。 大量使用长镜头增添作品的纪实性,使作品更具有现代性。
郑正秋《姊妹花》( 1933年)
阮 玲 玉
1935年,由许幸之导演,夏衍、田汉编剧, 王人美主演的《风云儿女》, 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
1937年,由袁牧之导演、编剧, 赵丹、周璇主演的《马路天使》 插曲:天涯歌女、四季歌
• 蔡楚生编导的《渔光曲》(1934年)
获莫斯科国际 电影节荣誉奖, 中国电影史上 有记载的第一个 国际奖
贾 樟 柯
王小帅
新生代与当代独立制片现象的发生密切相关
霍 建 起
朱共同主题:叙述底层人物的生活、情感和遭遇,企图通过影像建构关于中 国现代化过程中普通人生存状态的记录历史。塑造“城市边缘人”的群像, 呈现写实主义的纪实风格。 1、表现底层的生活困境及底层与社会主流的断裂。 影片触及当下社会底层普通民众、 弱势群体的个人性生存状态, 表达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怜悯 以及对被遮蔽的社会现实的掘进。
6、1998年贺岁片:构造新的日常生 活的意识形态。 • 冯小刚走红 • 《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 完没了》《大腕》《一声叹息》 《手机》《天下无贼》《非诚勿 扰》 • 风格:善于将平常百姓的生活加 以惊喜化和幽默化,片中调侃性 的话语句句经典,深得人心,赢 得惊人的票房。
中国电影新生代(第六代、第七代导演)
孤 儿 救 祖 记
劳工之爱情
• 1927年,明星电影公司 武侠神怪片 《火烧红莲寺》 (张石川导演) 燃起中国武侠片第一把火 三年内拍出18集 1935年,香港拍出第19集, 武侠电影传统在香港得到传承
• 1926年8月6日,有声电影在美国 诞生。 • 同年12年16日在上海虹口新中央 大戏院进行了试映。
• 1930年,明星电影公司
《歌女红牡丹》(张石川导演) ——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蜡盘配音) 著 名 影 星 — — 胡 蝶
中国电影形成时期:
在中国放映电影
中国人自己拍摄电影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筹资金 成立制片机构
有声电影在中国诞生
二、成熟时期(1931—1949)
(一)左翼电影运动
• 1932年—1933年前后,根据瞿秋白的指示,在“左 联”下属剧联内建立了由夏衍负责的党的电影小组。
第26届卡罗维· 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球奖 。
•
1997《鸦片战争》获第十七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
“美洲特别大奖”。
节
(四)中国电影的繁荣期(1984年至今)
• 1984年 张军钊《一个和八个》(摄影:张艺谋) • 标志中国第五代导演开始笑傲中国乃至国际影坛 • 1982年以后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1983年以后开始投入创 作的一批青年导演。 • 不仅以作品加入文化反思运动,而且创作了独立的电影语 言,使电影摆脱对文学、戏剧的追随。 • 主要领军人物: 一个和八个 • 张军钊、张艺谋、陈凯歌、 • 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 1954-1955:高潮的形成期。
《渡江侦察记》《董存瑞》《鸡毛信》《平原游 击队》《梁山伯与祝英台》。
• 1956年-1959:高潮的发展、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