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因水而兴因绿而永恒张浪城市因水而兴因绿而永恒——2010上海世博园区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与建设思路张浪图01 上海世博园绿化总体布局图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30(2010)02-0014-05收稿日期:2010-03-10修回日期:2010-04-20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上海世博会摘要:目前,上海世博园区的园林绿地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为迎接世博会开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其中包括世博公园、白莲泾公园、江南公园、后滩公园、世博村园林、场馆绿地以及各道路绿化等。
在此,作为世博园区园林绿地的设计导读,从总体定位、系统规划、先进理念特色等方面做一些简要的总结和分析。
许多魅力城市不仅拥有优美的建筑与灿烂的文化,同时也拥有引人入胜的外部空间。
诸如意大利的威尼斯、中国的水城苏州、云南丽江古城、上海的外滩和苏州河等等,无不以其独特的滨水开放空间装点着城市的容颜,并在现代城市环境和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城市因水而兴,因绿而走向永恒。
借世博会之机,上海的绿地公园建设又为城市健康向上的生活提供了不同于其他城市空间的开放的临水空间,为城市人文景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背景环境;同时由于水的光影特征,它也是创造宜人都市环境、体现城市风貌的重要场所。
它将形成上海新的魅力地区,成为上海另一个“城市的橱窗”和“名片”。
1 前瞻性的定位从上海城市绿化系统规划布局和系统层面来解读,世博园区园林绿地的建设同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上海绿地系统规划中“一纵两横”景观中的“一纵”——“黄浦江”滨水景观的重要生态廊道,世博园区绿地的规划建设促使上海绿地规划系统布局结构趋于完整。
黄浦江作为上海的母亲河,赋予上海滨水城市不可剥离的自然生态格局。
纵观历史长河,好像黄浦江只要拐一个弯,就有一个大故事,每个转角往往会逐渐形成人群集聚处,而集聚的地方常常是广场或者绿地。
而这块“绿心”恰好位于黄浦江拐弯处,地理位置优越。
如此选择,可谓用心良苦;如此选择,正是要将沿江绿带还原给大自然,交还给上海城市。
同时,呈带状的滨江公园不仅是浦江沿岸绿地,也是上海城市公共绿地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相互之间联系密切。
世博园区绿地将会成为一块与中心城区大型绿地浑然相成、不可或缺的结构型绿块。
从上海市绿地版图上可以看到,历史上,整个浦东,尤其是南部区域大型绿地资源奇缺。
由于区域绿地服务半径过大,导致周边百姓赏绿观绿、户外休闲十分不便。
而今,世博园区绿地的诞生自然而然地扫除了这个城市局部区域大型公共绿地的盲点。
2 科学的绿地系统规划2.1 绿地系统布局世博园区绿地系统以世博公园为核心,以轴线大道、步行景观带、浦江景观带和网状道路绿化为主体骨架,构建绿环围绕、绿楔绿网交织、绿链相接的生态网络布局(图01)。
通过绿地体系的生态网络布局,强化各功能片区、场馆间特色景观林紧密联系,形成绿化景观完整系统。
同时绿地也是组织人流、保障安全的重要场所空间。
2.2 绿地总体结构世博园区绿地总体结构以“一核、一轴、两带、多楔”为主,由黄浦江向两侧城市空间延伸,突现“蓝绿相依,绿网交织,绿楔深嵌,绿链相接”的生态网络系统结构特征(图02)。
一核——世博公园;世博公园是全园最主要的公共活动区域,位于世博园中心滨江区块,是一处大型生态型游憩公园,也是园区的绿色核心。
一轴——世博大道绿化;世博大道绿化是世博区景观绿化空间层次上南北向轴线的重要复合型绿化广场型空间,轴线与黄浦江交汇处形成景观高潮。
两带——滨江绿带、缓冲绿带;滨江绿带:黄浦江两侧各有一条滨江绿带沿江展开,同时串联起世博园区各展馆组团绿化。
缓冲绿带:世博园区与城市相接地区设置大型绿化带,满足停车等功能要求。
多楔——多个楔形绿地;核心区域外的场馆内有多条楔形绿带垂直于浦江,使江面景观和滨江绿带渗透到园区内外。
同时利用沿江防汛标高和自然标高的落差,塑造高低起伏的坡地景观。
2.3 绿地差异化定位“做足绿文章,做足水文章”是世博园规划的一个重要理念。
大量的绿地将是世博园的重要特点。
这些绿地在世博会结束后大部分将会被继续保留,成为市民可漫步其间的亲水绿地。
世博园既要展示整体的和谐,也要表现各类绿地的特点,形成景观中的特别性和高潮点。
差异化定位,将不同性质绿地进行有机组织是本次世博会绿地系统规划的一大特色(图03)。
根据世博园区绿地的景观、生态及社会的功能效益以及后续利用情况,规划的主要公园绿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表01):表01 2010上海世博会主要公园绿地列表Table 01 Green spaces of the major parks in EXPO 2010 Shanghai名称场地区位规模功能定位设计理念景观特色世博公园浦东片区约23.73hm2 永久型城市公园绿地“滩”“扇” 乔木引风林、起伏地形、仿生小品江南公园浦西片区约15.30 hm2 临时性城市公园绿地从制造到创造年轻世博、装配式公园白莲泾公园浦东片区约12.61 hm2 永久型滨水绿地“漾” 保留塔吊、观江平台、“隐藏”建筑后滩公园浦东片区约13.96 hm2 永久型城市公园绿地“滩”的回归内外双滩、净化湿地、梯地禾田庆典广场浦东片区约2.1 hm2 永久型城市广场舞台水镜、条形广场机理、现代设计元素世博轴浦东片区约13.22 hm2 永久型城市综合体环保景观走廊阳光谷、台阶式草坡世博村景观浦东片区约25.28 hm2 永久型社区绿地“家园” 多元要素、“珠落玉盘”城市最佳实践区景观浦西片区约15.0 hm2 临时性城市公园绿地“可看、可思、可乐” 水带、伞元素构筑物永久型城市公园绿地:主要包括世博公园、后滩公园等。
其主要特征为规模较大,生态系统丰富,能够提供大量的休憩和活动场所。
临时性城市公园绿地,主要包括江南公园、城市最佳实践区等。
其主要特征为世博会期间作为公园用地,内部设施建设以临时性和装配性为主,世博会后会重新规划利用。
永久型滨水绿地:主要包括白莲泾公园等。
其主要特征为滨水开放空间,具有较好的公共性和景观性,以生态和功能联系为主。
永久型社区绿地:主要包括世博村景观等。
其主要特征为强调社区性与宜居性,规划设计中突出人文和生态要素的运用。
永久型城市广场:主要包括庆典广场等。
其主要特征为以集会、演绎活动为主,设计中大量运用硬质铺装和高科技动态景观。
永久型城市综合体:主要包括世博轴等。
其主要特征为强调连续性与空间导向性,强调复合功能及高科技生态技术的综合运用。
3 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3.1 关注场地的地域性特征鉴于基地为带有明显滨水码头工业特征的城市中心用地,为处理好基地与水、城区的关系,体现“市中心的绿地、滨江的绿地”特点,各方案都表达出设计以生态绿色为基底,依据滨水绿地防洪设计要求,设计地形整体由江面向浦明路缓缓抬高,创造亲水平台、滨江步道、湿地滩涂等亲水环境,考虑人与自然的可达性与亲密性并努力恢复滨江生态系统,同时适度保留并改造工业时代特征的建筑设施,将工业遗迹资源化(图04)。
3.2“绿色城市”(Green City)理念将生态理念通过生态设计来解决实施项目的生态平衡或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目前设计中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
其内涵是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图05)。
荷兰NITA设计公司提出的以“绿色城市”理念为核心思想,强调环境的自然生态性,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减弱人对自然的互相冲突,在和谐的环境中人与人进行沟通与交流。
秉承“围绕世博主题,构建和谐城区。
”的理念,绿地系统规划把生态性与文化性相融、整体性与特色性并存、共享性与层次性互动作为三条核心理念,并贯穿绿地系统规划始终。
“生态设计”不再是简单地扩大绿化面积,还表现在对建筑设施设计及材料的选择;对洪水控制途径及水净化、循环利用的重新认识;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以及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等等。
3.3 场地利用的合理性世博园区绿地最大的特点及最棘手的问题是它担负着世博会期间高容量集散停留空间和城市休闲绿地的双重功能,在世博会期间必须有大面积的硬质广场、集散空间、顺畅的人流活动交通体系,而会后的城市休闲绿地又需要大量的绿地及植物景观。
如何将两者的矛盾合理地解决成为此次设计的重点。
各方案在此问题的解决上都本着合理变更的原则,通过减少或取消临时性设施、高架设施、硬地面积和转换部分设施功能来保证会后的绿地率。
充分发挥场地特征,有创意、科学性、可操作的方案是展示世博园区形象、凸显城市魅力的关键。
世博园区绿地因世博会高容量与公园绿地率冲突、防洪与亲水的矛盾、工业遗产与人性尺度协调等问题,使其方案设计更具挑战性,本次世博园区绿地的各个设计方案在功能布局、游憩组织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因地制宜的处理手法和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值得我们在日后类似的项目设计中借鉴,对于未来的风景园林设计亦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4 提升园林环境的高新技术含量世博园区园林绿地建设,强调先进技术的运用和展示,以体现科技世博、生态世博的理念。
本着节俭办博的基本原则,利用巧妙的设计手法和新材料新技术,把生态建设、环境建设放在战略位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建设中,应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则。
要通过科学规划加以引导,注重投入产出,促进节约用地、紧凑发展,促进各类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努力降低城市运行成本,全面规划建设节约型城市。
下面以世博公园为例,简介其如何运用和实现相关高技术要求。
(1)世博公园场地容量:世博公园规划建筑用地占总面积的比率为8%,会间绿地率50%,道路场地面积比率42%;按现行《公园设计规范》,活动场地最小为5㎡/人,世博公园容量为2.44万人。
但是会展时,预计世博公园平均日人流量为4万人次,最高人流量可达8万人,只有扩大容量,采取安全措施,才能满足游人交通集散和观光游览需求。
会间占地35%的绿地可作为临时集散场地;道路场地容量标准为人均道路场地面积2.5㎡,达到极限容量。
(2)世博公园场地舒适度:为人们创造舒适的场地环境,是实现人与人和谐、人与环境和谐的基础,为此,设计任务书中制定了道路硬地遮荫率和座位数指标,来提供人性化的环境。
遮荫率即遮荫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道路场地面积的百分比。
遮荫物特指在世博会期间,人可进入的,可用于遮荫、临时避雨的绿化植物等,遮荫率须不小于25\%(图06)。
(3)世博公园滨水岸线:世博公园要注重黄浦江两岸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的保护和利用,创造更舒适的人居环境。
通过保育滨江生态湿地、关注浦江潮汐变化“还滩于河”,做活“水”文章。
利用防汛标高的分级和防洪墙标高内场地面积的不同比例,消化了防洪墙标高的落差变化,塑造高低起伏的滨江绿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