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界对二十世纪法国外交的探析陈爱君(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摘要]法国是欧洲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它的外交政策对欧洲各国及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二十世纪法国外交的研究逐渐深入,主要集中在法国对欧、对德政策法美、法中关系等。
本文对此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便更好的理解新世纪法国外交政策的走向。
[关键词]法国外交;二十世纪;探析二十世纪随经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法国的地位有所下降,但近年来,随着西欧共同体的发展,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日益加重。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二十世纪法国外交的研究逐渐深入,除了《战后法国外交史1944---1992》这样的专著以外, 研究外交政策的论文多达百余篇。
学者们对这一时期法国外交进行了深层探析,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见解。
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法国对欧、对德政策、法中关系等。
一、二十世纪法国对欧政策1.法国的绥靖政策。
对于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全毅[1]认为,法国30年代建立的消极防御战略,是由战后法在欧洲大陆脆弱的战略地位及其军事防御理论决定的。
周以光[2]认为,当时法国经济力量相对薄弱和其经济地位相对低下,不仅削弱了其在国际事务各个领域中企图对他国施加影响的控制力,而且还使它必须寻找依靠来处理外交事务。
沈炼之、楼均信[3] 指出,法国之所以推行绥靖政策,一方面,法国统治集团中极右势力对德反苏反共姿态颇为欣赏,对德政策处于矛盾而复杂的心态中;另一方面,法国对于英法联盟过于依赖,不愿破坏联盟, 因而跟随英国走上绥靖的道路。
虽然存在很多分歧,但学者在以下两个方面达成共识,第一,三十年代盛行于西方的和平主义思潮与孤立主义和恐战症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消极影响;第二,马其顿防线的修建,助长了苟安情绪。
这些都促成了法走上绥靖的道路。
2.关于普利文计划。
普利文计划是法国战后初期对欧政策重要内容,但这一计划最后却因法国自身否决而失败。
法国政府为何出尔反尔?朱正梅[4]认为:第一,这一计划是在美国欲重新武装西德,法国安全受到威胁而又不能与美国抗衡的压力下提出的不成熟计划;第二,这一计划要实现超国家的防务军事一体化,属于政治领域,触及国家主权的核心部分,在一体化起步阶段这个计划为时过早;第三,这一计划在修改过程中逐渐突破了法国设计的框架,脱离了法国控制,西德逐渐占优势;第四,东西方关系暂时缓和,重新武装西德以加强西欧防务显的不那样迫切。
陈志强[5]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指出,当时法国正陷入印度支那战争,缺乏足够的军事力量主宰欧洲统一军队,这也是导致普利文计划失败的重要原因。
普利文计划作为欧洲防务共同体计划虽然失败了,但是为欧洲一体化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教训。
朱正梅全面分析了这一计划的影响,她认为这一计划促成了西欧一体化朝着经济方向发展,同时该计划的失败也使法国摆脱了因批准该计划而造成的内政、外交的困境,为法德重新建立和解铺平了道路,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亦有影响。
~~~~~~~~~~~~~~~~~~~~~~~~~~~~~~~~~~~~~~~~~~~~~~~~~~~~~~~~~~~~~~~~~~~~~~~~~~~~~~~~~~~~~~~~~~~~~~~~~~~~~~~~~~~~~~持学校重点的情况下,通过社区活动、文明村镇的创建活动,利用特定节目,在互联网上进行有奖征文、主题论坛等形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向立体结构转变要把握以下几点:1、从微观而言,要做到目标细化,通过特定的活动,针对特定的群体,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2、从宏观而言,要做到形式多样,要将传统课堂建设与社会活动、网上论坛结合起来,要做到显隐结合,既有主流声音,又要善于在群众活动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的融合在其中,达到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思想修养的目的;从时间跨度而言,要持之以恒,要坚持将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尽可能涵盖大多数人,尽可能对单个人的不同成长阶段发挥作用,不仅要对一代人发挥作用,而且要对几代人发挥作用。
六、从教育对象的成长途径而言,要从外在压力型向自主抉择型转变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党和政府通过控制主流舆论,树立典型,鞭打丑恶现象,形成主流声音,一旦有人逾越,就会受到谴责,人们为了保持与社会的一致,有时会压抑自己的需求而转向共同意识。
但是在网络时代,个人的成长面临一个开放的环境,政府虽然牢牢控制着主要舆论,但是人们可以轻而易举的突破政府所精心构筑的高压阵营,转而去倾听不同声音。
因此,首先要主动引导,提升主体意识,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与一定对象的关系中所具有的主动态势、能动作用、积极态度和支配地位。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的主体性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对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遵循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制定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精心选取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创造性的对人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使教育者主动认可教育目标,接受教育内容和要求,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并加以内化,并自我选择,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和外化为自觉的行为,使受教育者对提高自我道德意识、完善自我道德水平和境界形成强烈的自主意识,把在道德实践活动中自我努力以提高自我道德境界变成自主的活动;其次,要创设情境,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能力,通过价值澄清、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和角色扮演,创设良好的情境,使人们在这种交流与感化中提高价值判断能力,要让人们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深厚的民族情结;再次,要营造环境,培育民主意识,通过创设宽松的环境,让人们主动参与到集体的管理事物中来,让他们形成平等、公平、公正的观念,从而构建一个充满和谐气氛的社会;最后,要培育人们的自律精神,要让人们经得住诱惑,耐得住考验,要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情操。
时代在向前发展,网络塑造了一个虚拟与现实想统一的社会,我们必须在坚持已有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顺应时代发展,从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观念、主客体的交往方式和传播载体、教育客体的空间结构和成长途径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以增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1] 鲁洁. 网络社会·人·教育.[J] 江苏高教, 2001.1.[2 ]王德金,王术芳. 新时期金融战线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应实现八大改变.[J].理论观察,2000.5.[3] 张蔚萍.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0.1.[4] 张志阳,孙铁牛.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走向的探讨.[J].探索:哲社版(重庆),2000.4.[5]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教出版社,1999. P224.[6] 张彦.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01.12.Several Transitions of the Work Method of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CybertimesXiao Hui(College of Law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Sicence, Hunan XiangTan411201)Abstcact: With the mass use of Internet technology,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very greatly, the work method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changed accordingly too. From the mode of thinking of the educational subject , educator's attitude toward educational target , the contacts ways of the educator and educational target , propagate carrier , educational space structure , educational growth way six respect of target of target ,this text attempts to explain ideology and politics transition of work method of the new period.Keyword: Cybertimes; Think of the work method of the policy ;Transition.作者简介:肖辉, 男,湖南株洲人,湖南科技大学200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05-3-14443.法国对欧洲联合的构想。
学者们一般都认为,首先系统提出欧洲联合理论的是让-莫内,并把他誉为“欧洲之父”和“欧洲第一公民”。
韩慧莉[6] 则认为,白里安是第一位提出西欧联合计划的政治家,他的欧洲联合观是:法德和解建立一个欧洲联盟,从经济优先到政治优先实现联合。
但是,这一计划由于二十—三十年代欧洲缺乏共同的经济基础和共同的政治愿望而失败。
对于戴高乐的欧洲联合的构想,学者们也进行了探讨。
齐世荣[7]指出,戴高乐的欧洲观有两个基点,一是法国中心论,二是法德联盟。
许陵[8]认为,戴高乐关于欧洲联合的构想有三层含义:多国家的欧洲联合,法国领导下独立的欧洲以及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
许新华[9]则认为,戴高乐的欧洲观上可以归纳为,联合起来的欧洲应以法国为领导,以法德轴心为基础,建立一个独立于美国,作为美苏之间平衡力量的“欧洲人的欧洲”。
上述观点虽表达含义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出,不管是白里安还是戴高乐,他们欧洲联合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以法国利益作为欧洲联合的核心追求,目的发挥法国的世界性作用和保持法国的大国地位。
二、二十世纪的法德关系1.鲁尔占领问题。
一战后法对德政策严厉的重要表现是出兵鲁尔。
学者们对法出兵的原因分别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张涛[10]指出法国出兵鲁尔具有深刻的政治、经济目的,政治上,分裂占据地与德国的关系,达到分裂德国的目的;经济上,法希望在向莱茵地区扩展中控制德国的经济,扼住英美的咽喉。
张芝联[11]认为国内、国外两种因素促成了法国出兵,从国内看,以强硬著称的普恩加莱1922年出任总理,导致法国国内军政要员中主张出兵鲁尔的人数越来越多;从国外看,英国日益倾向于促进德国在经济上的复兴,反对对德国施加压力,法对英政策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