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学专业 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

法学专业 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

法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系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中国共产党的相关政策,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在司法系统、行政机关系统、律师事务所、其他法律服务机构以及各类企事业从事法律工作、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人才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法律实务的基本技能训练,具备司法实践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党;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科学、民主、创新和人本主义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 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理论和法制思想;掌握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掌握我国政治、行政以及法律制度之运作的一般规则;掌握我国现行各主要部门法及其诉讼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熟悉这些部门法的实施和运用;掌握法学理论以及宪法法律的基本理论,把握当代法学的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趋势,能够胜任加入WTO后的高层次的法律教育法律研究与法律实际工作。

3. 熟悉司法、行政机关、法律中介机构以及企业运作与管理的基本原理,熟悉相关部门之法律关系和法律事务,受到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掌握处理法律事务的基本知识、基本程序以及基本技能,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法律适用能力。

4.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检索和查阅外语文献,熟练阅读专业外文书刊,具有听、说、写基础,达到国家四级以上的外语水平。

5. 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技能,具有计算机文字处理、数据库、文献检索和网络运用等技能,通过学校计算机课程考试。

6. 具有宽厚的文化修养,良好的审美修养,健康的体魄,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具备适应社会生活变化与自身发展的基础。

二、学制本专业的标准学制为4年,有效学习年限为6学年。

三、学分要求本专业总学时数为2736,总学分数为167,其中专业必修课中的学位课程为48学分。

四、本专业课程结构特点说明根据以上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对于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将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第一,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并举。

无论是司法系统还是行政系统的法律工作者,也无论是律师还是企事业的法律工作者,都是广义的社会法律工作者。

对于这类法学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法学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广博的政治、经济、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而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并举的培养模式,是本专业致力实现的目标之一。

第二,注重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结合。

从培养社会法律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本专业强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而这个实际工作能力是建立在其基本理论基础之上的。

因此,本专业在加强基本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强化其基本技能的训练。

基本技能包括对于社会以及工作的适应能力、书面的以及口头的语言能力、外语和计算机的运用能力等等。

为此,本学科在教学计划的实施中将加强社会实践的以及实习的环节。

第三,注重业务能力与人格素质的统一。

社会法律工作者既需要扎实的业务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需要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对此,本专业注重对于学生的人格素质的培养,将学生的人格塑造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上给予考虑。

努力通过课堂的、社会的种种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素质,以实现业务能力与人格素质的统一。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兼容、理论基础与基本技能并重。

本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五类: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和实践性环节。

五、毕业与获得学位的条件参见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学习指南》(2012年版)中“实施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及“上海师范大学关于学士学位授予的规定”。

教学计划总表学分数% 学时数%公共必修课(学位课)2615.657621.1公共必修课(非学位课)2012.039614.5专业必修课(学位课)4828.786431.6专业必修课(非学位课)10 6.0180 6.6限定选修课3018.050418.4任意选修课127.22167.9实践性环节2112.6总计1671002736100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本专业主要培养在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具有较宽知识面,了解国际、国内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最新成果,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外语,能够实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运作或能够进一步展开研究的管理人才或教学科研人才。

人才规格:法政学院确立的教育宗旨为:为社会输送具有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创新精神、人本主义精神以及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学院的教育致力于使学生具有冷静的头脑和热情的心,愿意把自己最充沛的精力贡献给社会,并且设法解决身边的社会困苦,直到了解高尚文明之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1. 思想道德素质(1)学习并把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养成良好政治素养和政治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2)学习并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爱党爱国爱人民,具有良好社会素质和社会公德以及对于社会的敬业奉献精神;(3)学习并养成体育、美育、文学等基本素养,养成高尚情操和审美观念,具有健康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

2. 知识业务素质(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2)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3)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领导的基本能力;(4)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5)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6)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8)具有较强的中文、外文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

3. 生理心理素质(1)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2)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二、学制本专业的标准学制为4年,有效学习年限为6学年。

三、学分要求本专业总学时数是2682,总学分数为167,其中专业必修课中的学位课程为39学分。

四、本专业课程结构特点说明课程结构概述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突出管理特色、融合经济、法律、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知识,强调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兼容、理论基础与基本技能并重,使大学生毕业后切实能做好本专业的工作。

1. 主干课程体系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组织行为学、人员素质测评、薪酬管理、招聘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管理信息系统、工作分析、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等。

2. 课程体系及构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有必修课、选修课和教学实践环节构成。

同时,本专业还增加了双语教学“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专业必修课学分为49,学时为882;限定选修课学分为32,学时为540;任意选修课学分为16,学时为288。

教学实践环节共占24学分,其中专业实习10周、8学分,学年论文4周、4学分,毕业论文6学分,人力资源专业实验2周、2学分,管理类基础实验2周、2学分,人才测评实验2周、2学分。

法政学院实行“系列板块”课程选修以及跨专业跨年级课程选修制度。

学生在学好学校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的同时,可以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和空间,发展自己的课业兴趣和特长。

3. 专业外语、计算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安排专业外语教学主要通过学位课程的公共英语必修课的每学期规定学习外,增设了限定选修课的“英语管理文献阅读”、“英语择业文献阅读”。

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时间为6周。

4. 课外实践活动安排与要求课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专题讨论(学年论文)、专业实习、专业实验课程以及毕业论文。

每一项实践活动都有明确的要求。

其中专业实习安排第八学期,都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才交流中心、政府机关和社区等单位。

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不仅能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同时也能学到更多的有关专业的实践知识。

课程结构特点鉴于上海师范大学已经形成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发展的办学结构,同时也考虑到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的基本思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非师范类专业,但适当注意其师范生素质的培养。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结合人才市场需求状况设计课程,同时,实现以课程为基础带动专业建设的发展目标。

对于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1. 博与专相结合,形成符合培养目标与本科人才规格要求的合理的知识结构。

通过专业基础课和非限定选修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广博的知识基础。

通过系列专业选修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更专门的专业教育。

对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培养,不仅需要具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广博的政治、经济、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而注重社会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并举的培养模式,既是本学科的特色,又是本学院的办学特长。

2. 基础与应用相结合。

在强化基础学科教育的同时,保留原有的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既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适应性。

从培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本专业强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而这个实际工作能力是建立在其基本理论基础之上的。

因此,本专业在加强基本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强化其基本技能的训练。

基本技能包括对于社会以及工作的适应能力、书面的以及口头的语言能力、外语和计算机的运用能力等等。

为此,本学科在教学计划的实施中将加强社会实践性的环节。

3. 注重业务能力与人格素质的统一。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既需要扎实的业务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需要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对此,本专业注重对于学生的人格素质的培养,将学生的人格塑造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上给予考虑。

努力通过课堂的、社会的种种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素质,以实现业务能力与人格素质的统一。

4. 在管理学科的框架之下,分设具体专业系列,使学生根据自身学业优势和发展目标作出职业生涯选择。

例如:企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政府人力资源管理。

5. 有选择地开发新课程,优化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接触到本专业的最新知识与方法。

五、毕业与获得学士学位的条件参见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学习指南》(2012年版)中“实施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及“上海师范大学关于学士学位授予的规定”。

教学计划总表学分数% 学时数% 公共必修课(学位课)2615.657621.5公共必修课(非学位课)2012.039614.8专业必修课(学位课)3923.470226.2专业必修课(非学位课)10 6.0180 6.7限定选修课3219.254020.1任意选修课169.628810.7实践性环节2414.4总计1671002682100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了解中国国情,了解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前沿,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知识面宽,素质高,能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社会团体等的管理工作,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和较高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