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聚落式校园形态研究

聚落式校园形态研究

目前校园规划理念大多偏爱功能的清晰、流线的合理和形式的条理性,这些在当前校园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经过近年来的大量实践后,人们却发现很多新建成的“合理的”校园往往缺乏活力和生机。

本文试图从集群物以类比的策略出发为此寻找解决办法。

一般认为,集群是整体存在的一种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聚集和动态演变。

若仅仅关注系统的共性,则校园和聚落这两种不同的集群通过物以类比的方法可以形成一种抽象的等价替换。

基于传统聚落的“有机模式”(指聚落的自然演变的过程及所表现出的不规则形态,有着适宜的尺度和一种和谐而不可分割的内部结构),本文提出了聚落式校园的概念,并结合大量实际案例分析了这类校园的形态特征以及设计原则。

这些对于校园丰富外部空间的塑造、校园的弹性发展以及校园个性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和价值。

本文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分析校园集群的类比对象—传统聚落及其有机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校园的有机模式—聚落式校园的概念,并把其分为“自然”的有机和“规划”的有机两类。

聚落式校园是指具有类似聚落般的不规则形态,有机结构和空间品质的校园,表现为蜿蜒曲折的街道系统、有机的建筑布局和随意形状的外部空间。

第二部分:解读聚落式校园的“自然”有机模式。

早期的聚落式校园表现的是一种“自然”的有机,指出一些历史久远的校园在缓慢的自然生长过程中,个体之间相互紧密衔接,呈现一种有机秩序,校园之所以有机是因为它们发展如此。

然后分别从肌理结构,单元组织,景观等角度总结了此模式的形态特征。

第三部分:阐述聚落式校园的“规划”有机模式。

即把有机模式作为一种设计的选择,以主动的模仿性的方式重新表达有机的宗旨。

根据类比的关注点不同,“规划”有机又可分成两种:外在形态的比拟和内在结构的隐喻。

前者关注聚落形态中不同于现代城市的特殊品质和形态上的不规则性;后者关注聚落的结构组织方式和自发的营建过程,重点在于校园的生长和弹性发展。

第四部分:“规划”的有机模式既然是一种设计的选择,设计者的意图对于具有鲜明个性的特色校园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于这一点,归纳了聚落式校园的三种设计倾向:人文主义、地域主义和手法主义。

聚落空间中“以人为本”的场所感的塑造是人文主义倾向的基本主题;地域主义倾向表现为对所在地域聚居方式的独有品质的诊释;手法主义倾向指设计者对特定聚落的个性化理解,体现了设计者对于形式的趣味性追求。

最后,从聚落的角度总结了聚落式校园形态的七个设计原则,并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关键词:聚落,有机模式,校园集群,聚落式校园目录笛1,音已{全‘户门J玉1-=. ,,【R1选题背景 (1)2研究对象—校园集群形态 (4)3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5)4论文的框架 (5)第2章聚落和有机模式2. 1聚落的形态特征 (9)2. 2聚落的构成要素二。

..........。

.........................,.. (12)2. 3聚落的结构特性.............。

. (12)2. 4聚落的空间组织模式 (14)2. 5聚落与聚落式校园 (15)第3章聚落式校园和“自然”的有机3. 1“自然”的有机.........……。

..… (21) (21)3. 2自然生长的聚落式校园的肌理 (22)尸a︵卜UQ白Q乙3. 3自然生长的聚落式校园的单元组织3. 4自然生长的聚落式校园的景观.…3. 5小结.............................,. (27)第4章聚落式校园和“规划”的有机294. 1形态上的比拟 (29)4.1.1线形聚落式校园.............................……‘二,.,二314.1.1.1日本女子人学附属丰明小学校 (32)4.1.1.2日本浪合学校................。

......................。

(34)4. 1. 1. 3美国克宙斯杰学院 (36)日录4. 1. 2向心形聚落式校园....., (39)4.1.2.1日本棚仓盯立社川小学校......……,,....……,.,.,二404. 1. 2. 2日本出石盯立弘道小学校 (42)4. 1. 2. 3四川-1:业学院概念规划方案 (45)4. 1. 3散点形聚落式校园...........,.. (47)4.1.3.1日本育英学校沙雷吉奥小学校及中学校 (47)4. 1. 41. 3. 2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二簇群形聚落式校园.....……50534. 1. 4. I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 (54)4.1.4.2苏州大学新校区 (58)4.1.5营造丰富多彩的聚落印象的小构思 (60)}t . 2结构上的隐喻.................................... .. (61)4. 2. 1群体美学—结构主义对聚落结构的阐释 (61)4. 2. 1. 1阿姆斯特丹设计的幼儿园—微型城市 (62)4.-2. 1. 2柏林自由大学规划方案—规则一与弹性 (65)4. 2. 2建筑的永恒之道—亚历山大对聚落营造过程的阐释 (68)=i . 3小结...........................................,.. (71)第已章聚落式校园的三种设计倾向..........……以划Q口9曰OJA火仄d7t了OCC︹︶OC QC5.1人文主义倾向52地域主义倾向5. 3手法主义倾向 (73)...……。

73结语.……致谢.……参考文献二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 1选题背景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期。

与之相对应的是校园的规模越来越大,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校园设计处于热闹非凡的摸索阶段,校园形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

就我国现阶段的校园规划来说,大多基于现代城市设计理念,偏爱功能的清晰与流线的合理,同时结合形式的条理性,这些在当前校园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经过近年来的大量实践后,人们却发现很多新建成的“合理的”校园往往缺乏活力和生机,因规划设计不足带来的校园建设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

具体而言,带来了以下主要问题:(1)割裂:过度的功能分区破坏了校园生活完整性。

雅典宪章将城市功能分区的进程推向高峰,至今仍有很多校园在设计之初就被视为一块专门用于分割的土地,甚至到了不考虑规模的地步,中小规模如此,大规模的校园也是如此。

暂且不考虑给功能,交通带来的影响,仅就形态来说,这种分裂的观念就使校园的整体性遭到破坏,丧失了使校园具有感染力的一些重要特质,例如层次、联系及凝聚力等。

(2)无序:过于理性的形式秩序违背了生活的情趣。

在校园的设计中,非常讲究形式的整齐,对称,几何或一览无余。

把秩序当作整齐,常常使用整齐划一的形式来解决校园问题。

而事实上,秩序指的是系统内部的结构规律,是深层结构的有机关联,和整齐或者混乱没有必然的联系。

(3)趋同:面对突如其来的校园建设高潮,一些校园的规划设计方案面对不同的基地和大学,却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往往漠视个体和个性的需求,陷入模式化及形式化中,从而导致了校园空间环境的简化,出现了趋同和特色不明的倾向。

(4)错位:漠视校园空间的主旨—师生进行交往性活动的适宜场所而片面的追求校区规模的庞大、校园广场的气派,造成尺度的迷失、使用的不便和学校氛围的缺如。

第1章引言(5)机械:校园的发展是个动态演进的过程,而现有的设计思路往往体现出一元静止,过度规划的特性,严重影响到校园的弹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基于现代城市设计理念下的实用模式带来的弊端,不仅仅存在于校园规划,在现代城市设计中更是比比皆是。

20世纪50年代建筑界就开始了对功能主义设计理念的一系列反思。

当时代的发展停滞不前时就会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回顾传统的事物。

这其中,传统聚落(自然村落和古老城镇)尤其值得我们玩味。

聚落在没有人为设计的情况下,在不断填充和巩固自然地形的过程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其形态是不规则的、有机的非几何形,有着最适应的尺度和一种和谐而不可分割的内部结构,人们常常称之为有机模式tl]。

1964年在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展览向世界展示了当时教科书上从未教过的,甚至其形成过程中都未必有建筑师、规划师参与的令人叹为观止的传统聚落的建筑美学。

这些聚落探访的成果强烈的震撼了全世界观众,同一时期,日本关于传统空间的研究也进入一个高潮。

其中,《世界聚落的教示100))《聚落探访》等书广泛收集了世界各地原始聚落的图片和手绘记录。

这次不同于以往的民居调查,它不是以历史的视点,而是更多地带有强烈的设计意向的性质。

作为建筑物集合体的街道以及其中的人的活动轨迹等等都成为分析对象,日本传统聚落中固有的语言及文脉通过这次运动变得清晰可辨。

它不同于丁字尺和三角尺下所描绘出的呆板世界,朦胧中使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另一种几何学的存在。

而九十年代初,彭一刚先生《村镇聚落的景观分析》中,在对中国传统聚落收集整理的基础上,从群体与整个空间环境出发,以美学的角度分析了聚落形态中的景观价值及组织规律。

正是这种出于对聚落的思考,很多建筑师有意识的把传统聚落的建筑美学和传统空间的特殊品质带入当代校园设计中。

结构主义从结构的角度出发,对聚落的群体结构这一广泛存在于从古到今人类社会中的组织方式进行重新挖掘和整理,研究建筑和群落中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结构关系,用新的建筑语言展现了类似乡土聚落般的群体美学;亚历山大认为建筑的永恒之道应该是一种聚落式的自发性的营造过程,提出应该让社会成员按照他们自己的存在状态设定他们生活的世界的秩序,并把这种秩序作为群体空间组织的规则,他在俄勒岗校园的建设中贯彻了自己的主张:在校园的建设中,以公众参与,自发性的营造m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单皓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3第1章引言过程来代替总体规划,遵循有机秩序、参与、分片式发展、模式、诊断和协调六个原则,使校园呈现类似传统聚落的有机秩序;2005年,中国美术学院的王澎在该校象山校区的规划与设计中,成功地把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传统的诗意与审美带入当代校园设计,这座校园的设计不仅关乎建筑本身,更是开始了对当下中国建筑设计与建造方式深思熟虑的一种转变。

这种基于聚落的校园建设思想从多个方面为校园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新思路,为顺应教育理念的转变,塑造能够促进交往,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充满活力和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创建个性化的校园提供了可能。

事实上,从集群的角度来看,以上基于聚落的校园设计思路之所以能够取得好的效果,其根本在于:校园和聚落均是集群化的对象,具有系统共性,通过类比这一由此及彼的认知过程两者可以形成一种抽象的等价替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