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胰岛素泵餐前胰岛素双波输注模式的应用

胰岛素泵餐前胰岛素双波输注模式的应用

一、对象和方法 1. 对象:选择门诊或住院 2 型糖尿病高血糖患者 30 例, 无严重冠心病、严重肝肾疾病及感染等应激状态。随机分为 SW 和 DW 组,治疗中,SW 组退出 1 例,DW 组退出 1 例,失败 1 例。最终 SW 组 15 例,DW 组 12 例。见表 1。 2. 方法:(1)使用美敦力 508 或 712 胰岛素泵,采用 Lispro 或 Aspart 胰岛素,胰岛素总量按照“实际体重×0.6”设定;初 始基础量占 60%,划分为夜间段(23∶00~4∶00)和白天段 2 段。(2)将空腹血糖(FBG)达标作为初步设定白天基础率的 依据,在此基础上,DW 组调整主要依赖“双波”追加方式控 制血糖,其中,方波起始剂量为 2 U,于 2 h 内平均输注。(3) 控制目标:餐前血糖≤7 mmol/L,餐后血糖≤10 mmol/L。(4) 疗程 2 周,每日行 7 点血糖监测(三餐前,三餐后,睡前), 患者在治疗前 2 d 及治疗结束前 2 d 接受了动态血糖监测 (CGMS)。(5)评价指标:空腹、餐后血糖以及达标时间, 日间血 糖平均 绝对差(MODD),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 (MAGE)及波动次数(NGE),基础量及追加大剂量调整次数。 (6)低血糖事件的界定:将血糖≤3.9 mmol/L 或当患者出现低 血糖反应时界定为一次低血糖事件。(7)根据患者平时饮食情 况,确定参与者每日食谱中至少含 1 餐地方饮食(主要指新疆 拌面、抓饭),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3.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 ± s )或中位
治疗后
双波组
5.9±1.2
3.5±1.0
0.004
5.0±1.8
4.7±1.2
单波组
5.2±1.5
3.1±1.2
0.022
5.0±2.0
4.7±2.1
P值




BR 调整次数 组别
(次, x ± s )
Bolus 调整数
(次, x ± s )
基础 INS 比例
(%, x ± s )
基础 INS 量
P值 1.000 0.778
三餐 INS 量
(U/d, x ± s )
26.6±7.1 20.9±6.0
0.034
BR 分段数(段,
x ± s )b
2.5±0.9 3.8±0.7
0.362
INS 总量
(U/d, x ± s )
53.5±16.2 52.6±14.8
0.939
接近 4 段(DW 组接近 3 段),基础量调整次数略多于 DW 组, 而在餐时追加量调整中,DW 组接近 8 次,略多于 SW 组的 6 次,提示 SW 的治疗似乎更偏重于基础率的调整,而 DW 组则 更注重应用“双波”对血糖的控制能力。
在实际治疗中“双波”输注模式还有一些疑问尚待解决,目前, 尚没有足够合理的依据对“双波”治疗中“单波成分”和“方 波成分”的比例以及“方波持续的时间”进行设置,在治疗上 产生一定的盲目性,这些问题有待于更多的相关研究给予揭示。 同时,研究中所获得的结论,由于样本较小,还需要更大规模 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在不同饮食条件下,患者血糖波动的情况可能差异很大。 处于新疆的患者,少数民族和汉族的饮食习惯相互影响,形成 了目前高碳水化合物、高脂、高蛋白的地方饮食特点,血糖常 常呈现“高而宽”的波动。探讨SW和DW输注模式,评价其在 这一群体中的疗效,安全性及使用特点,有利于胰岛素泵更合 理、安全而高效的控制血糖,服务于患者。
[2] Li Y, Xu W, Liao Z, et al. Induction of long-term glycemic control in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ment of beta-cell function. Diabetes Care, 2004, 27: 2597-2602.
(U/d, x ± s )
双波组
3.2±1.1
7.7±4.6
50.3±3.8
26.9±9.6
单波组
4.2±1.7
5.7±4.1
60.3±2.9
31.7±8.9
P值
0.093
0.243
0.001
0.198
注:a 采用秩和检验;b 为 t'检验;。PPG:餐后血糖;BR:基础率;Bolus:餐时追加量;INS:胰岛素
3/9 2/13 0.628 LDL-C (mmol/L,
x±s)
3.2±1.0 2.8±0.9
0.249
病程 (月,M)a
FBG(mmol/L,
x±s)
2
13.6±4.6
2
11.5±3.7
0.899
0.200
降脂药使用(无 /贝特类/他汀
类,例)b
4/8/0
入组前治疗(无 /口服药/胰岛 素/联合,例)b
参考文献
[1] Ilkova H, Glaser B, Tunckale A, et al. Induction of long-term glycemic control in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by transient intensive insulin treatment. Diabetes Care, 1997, 20: 1353-1356.
BMI(kg/m2,
x±s)
26.4±2.7 26.4±2.6
0.992 总餐数/地方饮
食餐数(次, 例)b
504/318 630/378
0.158
表 2 两组治疗疗效、安全性及调整效率
FBG(mmol/L, x ± s )
PPG(mmol/L, x ± s )
FBG 达标 PPG 达标 低血糖
MODD( x ± s )
48.4±8.2 45.4±10.2
P值
0.188
0.426
组别 双波组
HMOA-IR
(x±s)
6.7±3.5
HDL-C (mmol/L,
x±s)
1.1±0.2
单波组
5.1±2.4
1.0±0.2
P值
0.253
0.493
注:a 采用秩和检验;b 采用卡方检验
表 1 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及饮食情况
民族 (维/汉,例)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 年 8 月第 7 卷第 15 期 Chin J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August 1,2013,Vol.7,No.15
·7277·
例数
年龄
组别
(男/女)
(岁, x ± s )
双波组 单波组
12(10/2) 15(15/0)
二、结果 1. 临床基线资料(表 1):两组性别比例,年龄,民族, 病程,FBG,HbA1c,腹围,BMI,HMOA-IR,血脂(HDL-C, LDL-C,TG),入组前治疗情况,微血管并发症以及地方饮食 情况均无差异。 2. 治疗疗效及安全性(表 2):FBG、餐后血糖、MODD、 MAGE 治疗前后组内有显著差异,P<0.05,NGE 则无统计 学意义,P>0.05;低血糖事件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胰岛素泵调整效率(表 2):FBG 达标时间、餐后血糖 达标时间、基础率分段数、基础量和餐时追加量调整次数两组 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三、讨论 双波输注模式相对普通输注模式(单波)而言,其临床治 疗效果及使用、调整方案逐渐开始受到众多一线医师的关注。 国外的一些学者针对 1 型糖尿病患者,在餐时追加总量不变的 情况下,采用高脂或高脂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替代晚餐,研究“双 波”的特性。在单纯高脂饮食中,观察到“双波”较“单波” 可以更好地控制 5~12 h 的血糖,其中,“方波成分(占追加 总量的 50%)”按 8 h 给予较 4 h 更理想,“单波”只能在标准 饮食条件下才有相似的控制效果[11-12];在高脂高碳水化合物组 中,“双波(其中,方波成分占 30%,持续 2 h)”无论是在餐 后 2 h 还是 4 h,与“单波”、“方波”,“分 2 次单波”模式 相比,血糖控制的更好[13]。提示“双波”在控制餐后 2 h 血糖 高峰的同时,对缓慢持续上升的高血糖状态有更好的控制能力。 新疆地区受少数民族风俗的影响,高脂高蛋白高碳水化合 物饮食人群较多,容易形成餐后“高而宽”的血糖波动,在 2 型糖尿病患者中,同传统的“单波”输注模式相比,采用“双 波”模式是否能够既有效又安全的控制血糖呢?“双波”的疗 效及特点又如何呢?总体上,从其疗效上看,FBG、餐后血糖 治疗前后两组均有显著的改善,FBG 达标时间及餐后血糖达标 时间组间对比亦无明显差异;利用 CGMS 所提供的数据,无论 是日间血糖波动评价指标 MODD,还是日内血糖波动指标 MAGE 和 NGE,两组的变化情况一致:MODD 以及 MAGE 治 疗前后均呈相似程度的改善,但 NGE 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 提示以这两种输注模式为主的治疗方案,疗效大体相似。在安 全性上,两组低血糖事件亦没有差异。 另一方面,从胰岛素泵调整模式上看,基础率分段数,基 础量和餐时追加量调整次数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FBG 达标时 间主要反映黎明基础率设定的合理性和速度,而餐后血糖达标 时间可以反映两种治疗手段控制血糖的快慢,从统计结论上看, 两组并没有明显差异,然而,在绝对值上,SW 组基础率设定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P 值
时 间 (d, 时间(d,
x±s) x±s)
事件(次 /d,M)a
治疗前
治疗后 P 值
双波组 13.6±4.6 6.3±1.9 0.000
22.3±6.2 9.6±2.6 0.000 2.1±1.6 4.5±2.7 0.6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