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法的探索与创新摘要: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信息为特征的发展时代,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经济的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培养什么样的艺术设计人才,怎样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已成为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创新应用型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209-0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战略决策。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培养全方位的、综合性的应用型人才。
艺术设计人才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引导者,其培养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就显得具有及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
1 艺术设计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1世纪,中国社会正在迅猛发展,已经进入知识、经济、信息为特征的发展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产业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社会需要培养大量的艺术设计人才来满足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与竞争需求。
在近10年里,人们已经意识到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艺术设计与市场经济建设的密切关系,然而当我们审视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和现状的时候,发现或许是因为专业发展速度过快,社会需求太急迫,其学科建设并未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培养出合格的、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是关键点;培养什么样的艺术设计人才,怎样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成为当今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艺术设计人才的社会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当今中国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与机遇,艺术设计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中一门特殊的综合型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意识导向、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强大的作用。
西方国家(如美国)早已凭借其科技与艺术设计教育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其文化设计产品不断向周边国家渗透,如目前在全球流行的iphone 手机,造成的国际化影响和经济价值可想而知。
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也是凭借其精湛的工业设计作品享誉全球。
因此,如何在新时期根据实际国情创新我国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法与教育模式也是社会所需、形势所迫。
2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法的现存问题国内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起步较晚,面临着理论和实践环节不断完善的过程。
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不成熟是公认的事实,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以高速的方式发展着,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在我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从1998年的100多所,发展到目前的700余所。
与不断攀升的招生热潮相比,艺术设计人才的就业现状却不容乐观。
针对此种现状,培养合格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显得尤其重要。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发现目前艺术设计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法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设计课缺少联系艺术设计院校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应该围绕专业设计课的特点来组织进行,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开发性作为教学体系和内容的重要点。
学院必须清晰的知道自己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能运用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设计手段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并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设计人才是其培养目标。
因此,专业基础课教程应该切合专业设计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设计方面的训练,专业技能表现与创意同等重要。
而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中,技法表现能力的好差往往是教师用来评价一个学生水平的标准,这样就造成了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表现技法轻创意的现象。
2.2 学生动手实习操作太少调查显示,湖北省二十几所艺术院校中的师生比及不平衡,有的院校师生比为1∶15,有的院校为1∶6.52。
师生比越大,学生接触教师的时间就越少。
加之艺术设计院校的财力有限,实训的场地和设施设备有限,很多学生的实习更是流于形式,走过场。
如有的院校安排学生实习就发一张实习表给学生,学生上学时找个单位盖个章交给校方就了事,形同虚设。
这种现状致使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知应会的实践设计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不能与用人单位的生产需求接轨,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即失业。
2.3 校企结合不到位目前,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在实践教学中强调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专业人才,但就市场需求和高校毕业生实际就业率来看,学校产学研相结合的育人机制仍然没有到位。
在鄂艺术院校中,有的院校开设本科专业课程80门,有的只有5门课程,专业设置不太合理。
有些企业不太重视大学生的对口实习,把前来实习的大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使用等等,从而出现了一方面艺术院校的大量毕业生不能就业;另一方面很多企业招不到急需的人才的怪圈。
当前,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和机会已成为一个政府话题和社会问题。
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两种:一是有些毕业生就业要求和标准过高,不愿“下嫁”;二是实践知识和技能不到位,不符合企业的用工需求;主要是第二种类型,这一问题充分说明我国艺术设计院校的实践教学原体系太落后,亟需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3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创新是艺术设计的根本,创新需要灵感,而灵感又源于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但并不是有了经历就有了创作灵感和创造能力。
由于人们智力开发的不同、接受专业教育的程度不同,反映在创造能力上必然差别也很大。
社会发展不时在提醒着我们,怎样去培养艺术设计人才,如何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在智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何培养出大量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作为一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须努力去研究的课题。
3.1 专业设置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凸显“应用”特色艺术设计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应通过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调研活动和组织“专业设置诊断会”等方式,力求使专业发展的定位紧扣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极力凸显“应用”特色。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最早提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是包豪斯在创办初期提出的。
完善“技艺并重”教学体系的重要途径就是重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建构“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块”结构。
将基础造型能力与材料技术和制作工艺相结合;将设计课题与实际生产技术相结合进行整合训练,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性与知识先进性能力的培养,形成按照社会实际应用需求进行实践教学的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课程设置进行重新整合,建立既相互联系、衔接,又有明确的个体特征的课程体系,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建立“技艺并重”的应用型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比如把传统的“立体构成”课程,与“材料的加工与工艺”进行整合;将“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中溶入创意思维方法的概念,这样不仅使课程内容的重点清晰明了,而且可以增强学生技术意识和观点的树立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课程的综合化程度也得到了提高。
3.2 注重从“应用”角度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鼓励广大教师改变以灌输为主的传统式课堂讲授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学院积极倡导专题式、案例分析式、启发激活式、讨论交流式、情景模拟式、现场观摩式等教学方法,高度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等的应用。
开设“市场调研与开发设计”社会实践课程,转变传统的课堂、教材和教师“三个中心”的堂内教学模式,将课堂内外的学习统一协调起来。
艺术设计专业和与它相对应的市场和行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属于艺术学中的应用学科,强调实践应用性,它的“市场调研与开发设计”课程为学生了解行业、市场状况和市场前景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艺术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培养之外,还要将市场经营的知识理念融入其中,让学生了解市场、接触消费者和商家,直接参与企业的设计实践,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并了解潜在的市场因素和社会因素,同时反过来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的综合性设计实践教学,可以增强教与学的协调性、交融性和互动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立足现实社会需求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根据日本《设计艺术新闻》的调查显示,当今能满足市场需求的设计师素质能力是“设计策划能力占30%、设计造型能力占25%、思考的综合能力占20%、协调与组织能力占12%、国际感知力占8%、电脑操作能力及其它占5%。
”这种能力组合和知识结构,向当前社会的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调整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设“市场调研与开发设计”课程是完善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和扩大大学生就业创业机遇的值得探讨的重要途径。
3.3 注重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新途径、新方法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除了改变传统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投入,让学生置身于模拟企业环境中完成知识接受和技能训练以外,还主动探索学校教育与社会、企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新途径、新方法,坚持“基本建设首先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原则,围绕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优化重组各种教学资源,努力改善学院教学基本条件。
近几年,学院先后投入教学仪器设备费近千万元,建立了80间多媒体教室,建设了三维成型实验室、模型加工室、数字化艺术与包装实验室等10个实验室、新建或充实了校内外实习基地数十个。
学院的教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较好地满足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需要。
实践证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艺术院校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相对的办学优势,毕业生能够受到社会的欢迎。
从2007年开始,我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
办学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抓住改革的契机,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先导,艺术院校必将永葆活力。
参考文献[1] 周景崇.从课堂走向社会—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育改革[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0(2):79-80.[2] 刘少雪.哪些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n].中国教育报,2007-05-09.[3] 阎占定.新时期实践教学扩展性内容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9):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