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谈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谈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艺术设计系刘国莲带着少年时代的渴望与梦想,怀着对百年名校的仰慕与神往,我们有幸踏进清华大学这个梦中的殿堂。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一流学府深厚的文化底蕴,领略了大师们博大精深的学者风范,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维,更新了理念,对本职工作和现实生活都有很大的启示启发。

结合评估专家的评审意见,参照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我对所属部门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广泛调研和深层思考,下面就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谈谈自己的收获感受。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和灵魂。

比尔·盖茨曾宣称“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

现代文化创意产业急需大批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即熟悉行业背景、企业规范和市场运作流程,具有较强创意思维能力、设计表现能力、熟练掌握现代数字化设计与制作技术的应用复合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我院艺术设计专业是近几年由美术教育专业延伸而来的,由于发展历史短,经验积累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尚未实现有效对接,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提升空间:一是尚未形成系统、科学、完善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课程的结构、设置、比重、编排、衔接以及实践实训教学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根据行业岗位需求进行调整完善,如纯美术基础课程向艺术设计所需要的美术基础课程的过渡、“三大构成”的比重、软件技术的应用、实训课程的实施、职业素质及综合素养的培训(演讲沟通技巧、商务礼仪、办公软件使用、职业规划)等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空间。

二是实践教学缺乏开放性,实训项目单一,未能真题真做,停留在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状态,与职业岗位、行业需求有些脱节错位。

设计师资的引进和美教师资的转型没有及时到位,现有教师缺乏一线实践设计经验。

三是专业学习面有些狭窄封闭,专业设置有待进一步拓宽。

因而当务之急是紧跟时代步伐,构建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在实践教学领域突破创新,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

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该文件不仅对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提供了指导性的原则。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类型特色的创新,其基本运作框架是,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

据此应从一下方面探究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

一、以“校企合作、产学融通”为突破,构建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市场是艺术设计人才的风向标和试金石。

创新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紧密依托市场需求,立足职业岗位,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为目的。

学校与企业基于双方的愿望与需要,共建“专业+公司”式的人才培养平台,教学及教学进程与工作及工作过程融会贯通,形成同步、交融、共享的运行机制。

在产学结合过程中完成专业实践、职业技能素养、企业规则文化等教学、岗位任务,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注重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促使人才培养由一元教育模式转向多维教育模式,逐步形成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的“校企合作、产学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与企业通过资源共享、职能分工、文化渗透,多元构建动态的生产性教学氛围及现场,实现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一体化,促使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由模拟性训练向顶岗实习及岗位实操转化。

首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教学团队与业内资深专家、企业实训专家一道,广泛调研,深入论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市场需求及就业反馈,引入行业发展趋势、企业需求方向和技术标准,制定具有较强科学性、可行性和前瞻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架构。

其次是模式的运行。

“校企合作、产学融通”实施过程中,要打破以知识传授和“虚拟课题”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代之以“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为导向,参照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或生产任务,提供真实的工作情境、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融合相关职业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和技术标准,设定各专业的技能培养目标,真正形成“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体系,让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在具体项目的“真题真做”过程中完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提升职业岗位技能,拓展职业岗位素养。

对于三年制的专科生来讲,学生通过两年的基础平台课程学习训练后,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和兴趣爱好,结合社会需求状况,选择适合的岗位,或到企业参加一定期限的岗前技能培训,或将企业引进学校与学院共同打造专业化、产业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在高强度的实践类课程和项目实训过程中进行专项技能的训练学习,培养动手与自学能力。

这将有利于学生跳出学校单一课程学习所产生的框框,综合学习运用美术基础、设计管理、科学技术、社会人文、市场营销、传播管理、经济金融、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了解行业最新设计思路与实现技术、测试方法、项目策划和管理等,把握商业项目设计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流程、准则、标准和规范,熟练掌握业界最新流行的设计开发工具,从而促进艺术设计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实现专业技能教学与社会需求、就业岗位需求零距离的无缝对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培养出具有良好的项目综合设计能力、项目开发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业艺术设计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保障实践教学和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基础,“校企合作、产学融通”模式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等方面互融共享,通过校企人员融通,造就一批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专业教学团队,实现资源互补和互利双赢,真正实现师资队伍“双师化”。

具体而言,一方面从校外引进权威行业企业技术专家,直接参与部分核心课、专业课的教学,引进实训项目并参与指导实施,从而带动本专业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的快速提升。

另一方面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项目顶岗实习,切实提升综合设计能力和的项目实施能力,为实践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专业建设步入良性循环。

二、以“学科渗透、交叉教育”为依托,构建创新型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艺术设计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它横跨了自然、社会、人文三大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实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

在新形势下,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将走向大众化、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

为了适应日益多变的社会需求,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而多学科渗透交叉的课程体系是多元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

日本的设计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跨专业、多学科渗透的交叉教育培养,这种交叉可以概括为“三维立体的十字交叉”。

既有各学科之间有横向交叉,也有产学研之间的渗透,还有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纵向交叉,这对我们探索艺术设计跨专业交叉教育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近几年有些学校也在不断摸索艺术设计多学科渗透交叉的教育模式。

譬如将大学一年级设立成了一个公共教学平台,新生入校第一年不分专业,进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通识课的学习,完成全面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以及基础设计造型能力。

从大二起分方向进入专业核心课、主干课和选修课学习。

期间可通过各种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各个专业方向,树立专业志向。

为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有必要将这种交叉教育延伸到大二以后的专业课学习中,将公共教学平台进一步延伸,打破专业局限,为学生提供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自由选课研习的机会,充分自由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引导学生在探究专业方向的基础上,超越传统框架,重视各领域的交叉联系和学科知识的融合,以宽广、综合的观念进行专业学习,积累多元的设计体验,培养丰富的创造性和灵活的适应性及探索创新精神,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并这样学生不会受既定专业的限制,能够总之,艺术设计教育不能囿于专业框架,应该给学生呈现艺术设计学科的本来面貌,使它成为创造力的源泉。

三、以“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为平台,构建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专业教学模式1.整合专业内容,拓展专业口径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一方面对原有专业进行梳理,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优化专业布局,实行专业交叉、渗透与整合,增强专业未来的适应性。

如原有的广告设计专业可增加广告学专业的课程,室内设计可加大环境类和建筑类课程,使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更加广泛,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为学生对口就业或相近专业转型就业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积极发现市场热点,进行专业间的交叉延伸,积极创建新专业。

例如,随着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和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日益成熟,各行各业对网站设计、制作和开发人才的需求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网站设计专业人才已成为就业市场最紧俏的高新技术人才。

椐艺术设计系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单位中科天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反馈,在网站制作上,我们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尽管是专科层次,但因有较扎实的美术基础而在整体设计效果上如色彩、构图、美感等方面比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更受客户欢迎,因为软件可以短期强化突击,而美术功底素养远非短时可就,需长时间积淀。

因而我们可发挥专业特色优势,顺应市场需求,创建或共建网站艺术设计专业。

“公共艺术设计专业”是融室内设计、室外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品设计和雕塑、壁画、标识设计为一体的新专业领域,发展前景较好。

“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以培养社会所需的新媒体设计人才为目标,融合多个特色专业,紧贴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2.优化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特色复合型知识结构是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教学计划是办学思想、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人才知识结构的平台,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中应该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按照拓宽基础、整合课程、加强系统性、注重专业融合的原则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计划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第一要形成较宽的课程平台,基础课程、艺术课程、设计课程、软件课程、人文课程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能够在较宽的课程面上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二是专业课程设置应强调系统性、互通性,注重专业之间的融合渗透,便于学生在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相邻专业知识。

第三是加大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

第四要突出课程体系各阶段教学重点。

在课程体系上应实行“纵向三段”、“横向两块”的课程体系设置方式。

纵向三段是指一年级大基础培养,二年级分专业培养,三年级面向市场培养三个层次分明的阶段;横向两块是把课程模块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两大块,并行设置,呈现由低到高渐进发展的两条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