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实现形式及其在亚洲的实践胡丽华(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南宁530007)摘要:加工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之一,随着各种经济形势的变化,加工贸易在各国会以不同形式逐步实现转型升级,这在亚洲部分国家或地区得到了成功实践。
Abstract:Processing trade is one of the main forms of International Trade,with the changing of various kinds of economic situations,processing trade in the countries will achieve transformation and escalation gradually in different forms,wich has been practised successfully in some Asian countries or regions.关键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形式实践Keywords:Processing Trad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Realize Form Practise【中图分类号】TS9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5-0106-02一、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实现形式加工贸易是指一国的企业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材料、辅助材料、元器件、零部件、包装物料等,通过加工或装配形成制成品,并将制成品复运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纵观各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其加工贸易产业都经历了从简单加工装配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向重化工领域的资本密集型工业的转型,再向以IT为核心的知识密集型工业升级的道路[1]。
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本质上就是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其实现形式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提高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本身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社会中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
如果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在生产中使用最先进的生产和环保等技术,那么它就是一个“朝阳产业”,这是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真正含义之一。
因此,在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升级的同时不必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打压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在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转而发展成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业。
比如,衬衫制造以前被认为是低附加值的产业,但如果衬衫生产企业能够收购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再加上一些新的制造技术,一件衬衫的价值就会大大提升,就能卖上数百甚至数千元,这绝对是高附加值的产业。
(二)加工贸易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其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又称资金密集型产业,是指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成本与劳动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每个劳动者所占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金额较高的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又称知识密集型产业,是指需要用复杂、先进而又尖端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工作的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加工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样才能保持一个国家加工贸易的长久发展。
(三)加工贸易产业从国内转移到国外加工贸易是一个在全球不同国家或地区游动或转移的产业,这是由国际经济的总体发展进程与结构来决定的,具体说,它与国际经济的大循环相联系。
此外,加工贸易得以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安家落户,还主要依托于当地良好的资源禀赋、生产成本的低廉及技术发展水平的层次差别。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它适应了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形势,同时具备了加工贸易的存在条件,那么,加工贸易就会在当地安家落户。
反之,如果加工贸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逐渐消失,则该国的加工贸易必须实现转型升级,其中一个重要的实现形式是将加工贸易从国内转移到国外,即加工贸易从资源缺乏的国家或地区向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转移,以适应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必然趋势,保证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成本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亚洲的成功实践(一)韩国的做法1.以资金和技术为依托实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进入20世纪70年代,韩国的加工贸易经历了约10年的发展,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之后,韩国没有过度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把产业发展的重点转移到钢铁、造船、汽车、电子、石油化工、金属加工和橡胶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进入80年代以后,韩国政府又提出“科学技术开发战略”,加速发展高科技产品,加工贸易进一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正是由于对加工贸易有正确的引导和定位[2],使韩国成为了一个突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
2.根据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实现加工贸易从国内向国外的转移。
20世纪60年代,韩国还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农业国之一,当时韩国廉价劳动力供给充裕,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韩国开始发展纺织、成衣、制鞋和木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
作为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韩国政府制定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依靠增加原材料进口,加上本国的廉价劳动力,进行加工装配,然后将制成品复运出口,扩大就业,增加外汇收入,在自然资源十分贫乏的情况下,扬长避短,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这一贸易举措使韩国的经济得以快速积累。
然而,20世纪80年代,韩国廉价劳动力的供给出现了不足的形势,加工贸易产业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明显,出口加工贸易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由此,韩国企业开始逐渐转为向国外输出资本,到中国和东南亚等地开展委托加工,(下转第108页)(上接第106页)再将成品或半成品返销回国或出口别国。
(二)日本的做法1.以能源资源的变化为导向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日本从明治初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主要从事简单的加工装配业。
但是,经过资金和技术的一定积累之后,日本加工贸易开始逐步转型升级。
具体做法是,“二战”以后,日本一方面利用已掌握的资金和技术,另方面,又从欧美等工业国家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把需求弹性大、产品附加值高的重工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本国加工贸易产业,并以此带动本国配套产业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的石油危机,导致日本加工贸易产业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对此,日本政府做出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的决策,把航空航天、电子计算机等尖端技术领域的产业作为主导性产业来发展,以摆脱能源制约,从而使日本重化工业比重明显下降,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型的方向发展。
在重工业领域,有色金属、钢铁、化学工业的地位让位于医药、精密机械设备等产业。
2.根据产品成本的变化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的廉价劳动力供应逐渐变得紧张,工资上升压力加大,产品成本增加,日本的许多企业抓住机遇,纷纷在亚洲各国设置加工装配点,将加工组装的重点转移到中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利用当地的丰富资源和成本优势,继续发展海外的加工贸易产业,成功地将国内的中低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到国外。
3.充分利用亚洲各国的优惠政策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亚洲各国的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尤其是东盟的一些国家,这些国家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政府不断鼓励企业发展外向型生产,吸引外国企业前来进行加工贸易生产。
日本在这方面抓住了机会,成功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三)台湾的做法根据币值变化及时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台湾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通过制定包括台币贬值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大力扶持纺织工业的加工贸易发展,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推动纺织产品的出口。
但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当台币逐渐升值时,台湾开始了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出重点发展机械、电子、资讯等技术密集型工业,90年代以后,台湾重点发展以IT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成功。
(四)新加坡的做法利用国际经济合作的机会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资金和技术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加坡逐步利用其电子信息产业配套生产能力强的特点,在IT产业与发达国家进行水平分工,使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层次的加工贸易得到发展。
同进,在某些具有优势的产品上,新加坡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进行广泛的研发合作,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的比重达到70%以上,而其中80%的高新技术产品是以加工贸易的方式来实现。
参考文献:[1]曲建.东亚地区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国际商报.2007/8/13第A01版[2]何国煜.借鉴日韩经验发展加工贸易.国际经济合作.2001(9):33-362008年6月,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五部门联合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010年4月26日,上述五部门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这是从国家层面制定和颁布的内部控制政策。
而建筑施工企业自己制定的若干结合本企业实际的管理制度、控制政策也是属于这个大的范畴。
按内部控制规定合理设置不相容岗位,强化关键控制点,基于不相容制度相分离建立会计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各岗位对所审核或做出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同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使之相互监督和制约;控制活动是针对关键点而制定的,因此,施工企业应特别关注关键控制点,以整合控制流程,鉴别控制环节、制定控制措施。
(三)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贯彻精细化管理思路园林施工项目是企业的生产一线,是企业利润的源泉。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平均利润水平的降低迫使建筑企业必须在整个项目阶段都要“精打细算”。
财务管理在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都要积极参与,因此,必须确立财务管理在精细化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在投标阶段,会计人员要配合项目预算人员做好项目量本利等可行性测算工作,就未来可能的融资数量与成本进行统筹考虑;在项目施工中,会计监督要对进度款的追收、成本、费用款项的支付进行科学把握,确保企业的现金流动健康、合理、节约、高效。
在项目结束后,还要配合相关部门完善质保金手续的完善与到期追款,对于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情况进行分析,报公司总部进行统一考核。
公司、项目财务部门要结合企业、项目的实际情况,准确界定可控与不可控成本对象。
对于企业会计监督而言,重点把握的是可控成本。
如人工成本的控制可以通过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即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和加强对人员培训。
又如企业项目材料费占施工成本的60%到65%,财务部门将要求项目部在工程材料费的使用上尽最大可能的节约。
同时还需要在细节上为项目管理提供建议,如本企业某项目财务人员就向项目经理反映:由于工程上需要使用大量的水,鉴于目前水价格比较高,项目部要控制对水使用的节约。
要经常检查水管是否存在漏水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