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浅析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专业小学教育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职称2015年6月1日摘要小学生正处在一个生理、心理快速成长的关键阶段,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极易发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小学生的成长备受社会关注。
近年来诸多的研究表明,心理问题向低龄群体蔓延的势头发展显著,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
孩子成长的首要环境是家庭,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影响来自家庭。
本文从分析当前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入手,分析家庭因素对他们心灵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并针对这些错误的家庭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以此让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客观详细地明白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因素AbstractStudents as a special social group, is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prone to a variety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recent years,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and surveys show that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younger age trend is obvious, the pupils of the overall level of mental health is worrying. The family is the first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 to grow up, so the effect of family factors on mental health of pupils can not be ignored. The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students of analysis on their minds by family factors, and the influence and harm,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for these error factors of the family. Hope that through this can let parents, students and members of society system to understand the environment of family education on Pupils' psychological influence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minors.Keyword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mental health;family factors目录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1)(一)不良的学习心理 (1)(二)逆反心理强 (1)(三)嫉妒心理普遍存在 (1)(四)人际交往能力差 (2)(五)品格存在缺陷 (2)(六)心理承受能力差 (2)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3)(一)家庭结构 (3)(二)家庭氛围 (3)(三)家庭教育方式 (3)(四)家长的榜样作用 (4)(五)家长本身的文化、心理素质 (4)三、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策略分析 (5)(一)树立良好的家风 (5)(二)保持和谐的家庭关系 (5)(三)树立良好的榜样 (5)(四)民主的教育方式 (6)(五)认真对待孩子心理健康问题 (6)(六)提升家长文化、心理素质 (6)(七)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 (6)(八)带领孩子参加社会心理培训课程 (6)四、结论 (7)参考文献 (8)谢辞 (9)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指小学生能够对周围环境做出良好的适应,拥有旺盛的生命活力,一种稳定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能够激发其身心的潜能,还能够促进其身体的健康成长,使其身体和心理始终处于活跃、积极地状态。
心理健康是小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社会整体压力不断加大,小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成员也面临着压力持续增大的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严重,已引起国内心理与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相关的研究也层出不穷[1]。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仅对他们的学习、交友、适应社会、良好品德的形成、健康人格的养成等身心健康的发展不利,而且对学校教育、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都会产生一系列的负效应。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良的学习心理现在许多小学阶段的学生过早地出现学习疲劳、心理怠倦的状态,甚至于部分小学生“谈考色变”,不知所措、对考试感到焦虑;一些小学生在学校里不能集中注意力,不愿意克服学习困难,课后照抄他人的作业,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产生厌倦情绪;有些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经常需要老师和家长督促完成学习任务;有些学生偏科象非常严重;有很多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对学习毫无兴趣,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觉得学习非常痛苦,经常有逃学或旷课。
(二)逆反心理强小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小学生心理问题较为普遍且突出的方面,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不采纳对老师和家长的合理化建议。
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小学生往往比较执拗,在一段时间里听不进老师及家长的任何劝说,甚至完全否定老师和家长的合理化建议,经常强词夺理,故意捣乱,思维上僵化,行动上任性;其二,不喜欢同老师及家长沟通交流。
部分存在逆反心理的小学生一方面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另一方面沉默寡言,不喜欢同长辈进行沟通交流,喜欢搞“冷战”,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长辈们很难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造成两者的心理屏障。
(三)嫉妒心理普遍存在现在大多数小学生活泼和聪明,但他们往往只看到别人的缺点,但不注意别人的优点,看到其他同学比自己好,心里很不舒服,不能看到他人的优点,盲目地否定别人,提高自己,你害怕我比你厉害,我怕你比我强大,嫉妒心使小学生心理失去平衡。
(四)人际交往能力差目前小学生的主体基本为零零后孩子,相比于九零后,这代小孩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更受父母及祖辈的宠爱,由于家人的关心、爱和宽容会让他们被宠坏的。
在无形的条件中,溺爱成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沃土。
他们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这让他们发展成为“站在一个人的立场”来思考,使得他们不善于分享他们的幸福,他们不会去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2]。
此外,因为有些孩子的祖父母作为小学生的生活伴侣,受隔代教育的影响,他们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更不知道与同学怎样更好的相处。
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他们更自我,很少为他人考虑,因小事与同学斤斤计较的现象十分普遍。
同时,他们相互之间的沟通是存在障碍的,许多小学生想找到一个可以说话朋友都觉得有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从心理上就不想与他人接触交流,因为他们觉得社会缺乏爱和友好。
而父母因为忙碌,往往会看不到孩子在心理上的这些微小变化,长此以往,孩子便会出现诸如心情抑郁、心理自闭的问题[3]。
(五)品德存在缺陷作为零零后为主体的小学生大都在家长过分爱护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很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于品德存在缺陷和自我控制能力弱等方面[4]。
具体表现在过度的爱慕虚荣、不懂得勤俭节约、攀比心理严重,从小便热衷于学习大人们的交际行为成为一大难题;一些学生表现出自私的心态,他们喜爱的玩具或零食从来不跟别人分享,但看到别人有趣的玩具需要强行占有,比较自我的一些小学生不听老师和父母的建议;很多小学生缺乏独立,依赖父母和老师的个性很强,缺乏应有的独立自主的精神。
(六)心理承受能力差近年来,许多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不能忍受,哭、旷课、离家出走,甚至有一些服用药物或割手腕自杀。
一个女孩曾经因为父母没有让她看“快乐女生”,为了同家人作所谓的“斗争”,将自己反锁在卧室内长达数个小时;甚至存在这样小学生,承受不住老师的批评教育,回家后毁坏学习工具;更有甚者,不能接受父母的任何责骂,赌气出走等等。
小学生这些十分草率、极端的举动,归根结底都在于其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家庭是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其所在的首要成长环境,此阶段父母是陪伴孩子时间最长、最亲密的“伙伴”,对孩子产生着直接且重要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启蒙性、持续性的特征,家庭环境质量的好坏、父母言行举止的得失、父母教育适当与否,都与小学生心理健康好坏有着直接且长久的关系。
作为人类性格的初始制造厂,家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家庭结构家庭结构也可以说是家庭的人口结构,主要依据家庭中的人口数量多寡来划分,可以分为大家庭、三口之家、单亲家庭和离异家庭,家庭结构对儿童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家庭和三口之家一般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离婚是当代儿童心理健康面临最严重和复杂的一个危机性问题。
对于处在人格塑造初期的小学生来说,父母离婚给其带来的伤害,就如同亲人死亡带来的影响一般。
孩子从一个原本温馨、完整的家庭来到一个冷清、残缺的家庭中,将会遇到很多情感上的困难和障碍,还会感受到学习和社会带来的无形压力。
在我国,关于家庭结构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研究有很多,这些研究都表明,不同的家庭类型,对孩子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
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行为问题,发生的概率最高;生活在结构完整家庭的孩子,通常身心能够得到较好的成长,发生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的概率也远低于单亲单亲家庭。
(二)家庭氛围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气氛和情绪。
实践表明,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行为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有怎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造就孩子怎么样的行为。
和谐的家庭氛围造就良好的儿童行为,小学生生活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通常表现出活泼开朗、诚实谦虚的个性,同时能够有较强的学习欲望,对新鲜的事物有强烈的探索欲;相反的是,生活在糟糕家庭氛围中的孩子,通常表现出自私胆小,孤僻冷漠、放任懒惰的特点,对周围的世界反应迟钝,好奇心不强[5]。
(三)家庭教育方式在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面,国内外很多研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导致小学生表现出很难适应社会的性格特征,是诱发儿童神经症的危险因素。
父母太严厉,要求太多,即使是简单的错误也经常打骂孩子,忽视、歧视冷漠,不一致的要求,缺乏理解和沟通,经常贬低,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