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分析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分析

1..萧友梅...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广东中山县字思鹤一字雪鹏1901赴日学习教育钢琴加入“同盟会”1912德学习以《中国古代乐器考》获得博士学位(《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与杨忠子创立北京女子高师音乐科(主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教务主任,北京国立艺专音乐系主任,1927年国立音乐院1929国立音专院长(德国专业音乐教育体系)合唱曲《春江花月夜》弦乐四重奏《小夜曲》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钢琴独奏《哀悼引》钢与《秋思》反帝爱国政治斗争《卿云歌》《华夏歌》《民本歌》《五四纪念爱国歌》自然景色,学校生活,学生道德美感教育《问》《南飞之雁语》,论著《中医音乐的比较研究》1920《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1931,《和声学》1927《普通乐学》1928。

特点“研究音乐的方法”“音乐美学”2.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其产生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

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

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留学音乐归来,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内容上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等爱国主义的思想。

创作方法主要是采自日本、欧美歌曲曲调,填上新词,也有改曲记词的,还有一部分是创作歌曲。

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

代表作品有沈心工的《体操》、《竹马》、《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等,李叔同的《春游》、《西湖》、《送别》等。

其中,《春游》是一首三部合唱曲,也是现在见到的我国最早的一首合唱曲。

历史意义1在乐歌活动的影响下培养出中国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人才,从而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师资力量。

2通过学堂乐歌活动,展示出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从而引起社会各界对音乐教育的重视,逐步确立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3通过乐歌课,把西欧音乐理论基本知识以及音乐会演出形式介绍给国人,提高音乐修养,活跃音乐生活。

4乐歌活动中出现的“集体唱歌”这一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对中国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30年代群众歌曲体裁的形成及群众歌咏活动的开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学堂乐歌的实践成果为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现代新音乐文化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同时,也为中国现代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铺垫了最初的基石。

3.秧歌剧:秧歌剧是在1942-1943年延安新秧歌运动中,以旧秧歌中的“小场子戏”作为基础,再广泛吸收当地的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等因素综合而成的新型戏剧形式。

是中国小歌剧的一种类型。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方,民间都有喜庆日“闹秧歌”的风俗习惯。

从第一部新秧歌剧《兄妹开荒.(路由等编剧,安波作曲,王大化和李波饰演)起,先后有《牛勇贵负伤》(周而复,苏一平)《一朵红花》(周戈)《夫妻识字》(马可)等数十部秧歌剧上演,掀起了创作演出秧歌剧的热潮。

发展(分类):1秧歌剧将话剧,戏曲和秧歌糅在一起,在化妆,对话方面吸收了话剧的特长,在歌唱方面更多的吸收了老板姓所喜爱的民间小调,民谣,地方戏曲的曲调,如郿鄠,道情,陕北民歌等。

秧歌剧的基本对象是农民,其内容反映和表现的正是他们丰富多彩的斗争生活,因此收到了比其他形式更深刻而有效的教育效果,深受欢迎。

2 最初的秧歌剧剧情较简单,只有两三个角色,用叙述式的演唱来表达剧情的发展。

它的主题明显,短小精悍,演出方便,是一种小型秧歌剧,如《兄妹开荒》。

后来又有《赵富贵自新》《马光祺除奸》《牛永贵负伤》等,这些秧歌剧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发展,有较完整的故事,分场多,用人物的穿插来表达剧情的发展,结构较复杂。

在音乐上采用过场音乐,齐唱,对唱等形式表现剧中情节和人物情感。

乐队方面在注意运用以中国民间乐器为主的同时,也使用西洋乐器(主要以大小提琴),由于条件限制,所用乐器不多,但在延安时期已属不易之举。

以后秧歌运动由延安扩展到各抗日根据地,并持续发展到解放战争时期。

3秧歌剧在中国歌剧发展的探索中,在与工农相结合,表现革命斗争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提供了直接经验。

4.鲁迅艺术学院:鲁迅艺术学院与1938年4月10日正式成立于延安的一所综合性的高等艺术院校。

最初分设戏剧,音乐,美术三个系,后增设文学系。

从1939至1941年间先后在晋东南,华中等地又成立“鲁艺”分院。

解放战争期间,“鲁艺”曾签校至东北解放区。

全国解放后,才分别合并于各有关新建的艺术单位。

鲁艺音乐系对民间音乐十分重视。

该系师生在音乐创作方面也有显著贡献,他们不仅创作了大批服务于抗战的群众歌曲,还有合唱,秧歌剧,歌剧等,其中包括有里程碑式的《黄河大合唱》和新歌剧《白毛女》。

继鲁艺音乐系建系之后,其他革命根据地为了培养服务于革命战争的音乐工作者,也先后建有类似的音乐机构。

意义:作为革命音乐家的摇篮—鲁艺音乐系,为适应战争环境和革命需要在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套特殊的办学体制以及理论联系实际俺,重视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值得后人学习,研究和借鉴。

5.上海国立音专:1927年萧友梅在上海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

它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国立音乐学院初建时有南京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兼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全面掌管学校的教学行政工作。

次年9月蔡元培因公务繁忙辞去音乐学院院长职务,由萧友梅代理院长,1929年8月国立音乐学院奉命改称“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任校长。

此后,国立音专在专业设置及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日趋完备,在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培养音乐人才方面累计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国立音乐学院在教学管理方面,国立音专基本上采用西欧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并结合中国实际所有调整。

学校分本科,师范科、特别科、预科、五科。

采用的是德国专业体系,设有声乐、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四系。

全校设本科,本科师范科,选科,附设高中班,高中师范科、实习班等,又分理论作曲,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声乐,国乐,师范等7个专业组。

本科修业年限不定,以修满学分为准,平均修足20个学分为1学年。

选修生修足10学分为1学年。

另设特别选科,专收额满或按定章所不能入学之学生,费用全部自理,又设实习班,有师范生实习授课。

萧友梅的办学思想:最可贵的是:把聘用高水平教师看作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

他竭尽全力在上海聘请了一批中外音乐名家。

教授到音专任教。

办学经验:1高质量办学指导思想2科学教育管理制度3重视艺术教育实践,4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5鞠躬尽瘁的教育精神。

音乐家成长的摇篮:贺绿汀、陈天鹤、江定仙、刘雪庵、钱仁康、冼星海、吕骥、张曙、李焕之、丁善德、喻宜萱、周晓燕、谭抒真、向、李德伦、夏之秋、谭小麟。

陈振铎、蒋风之、桑桐。

这些多数成为我国近、现代音乐界的支柱人物,中国从来没有一所音乐院校培养出如此一大批的音乐家的记录,这样的成就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他对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意义:国立音专时期培养了众多杰出的音乐人才,国立音专为中国培养了包括后来的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及著名音乐家吕骥等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

历史证明,他们当时的创作,演出活动,不仅名闻中外,对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和表演艺术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他们陆续毕业走向社会。

6.黄自:(1904-1983)是中国30 年代重要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生平简介:字今吾,1904 年出生于江苏川沙。

1916 年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音乐。

1924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留美。

先入欧柏林学院攻读心理学,1926 年获文学学士后转该院音乐院改攻理论作曲,1928年转耶鲁大学音乐院继续学习。

1929 年以交响序曲《怀旧》获音乐学士学位。

同年秋回国。

先在在沪江大学任教并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兼课。

1930 年受聘为该校教务主任兼理论作曲组专任教员。

1938 年5 月9 日因伤寒症不幸病逝,年仅34 岁。

2.教育贡献:作为音乐教育家,其在国立音专任教期间,担负繁重的教学行政工作,包揽了理论作曲学科的全部专业课程及全校的西洋音乐史、音乐领略法共同课教学,为该校理论作曲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培养了包括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谭小麟、钱仁康、张昊、张定和、邓尔敬等在内地的第一批专业音乐人才。

黄自先生曾受聘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部委员会及中小学音乐教材编订委员会委员,积极参与全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编审工作。

3.作品:创作的作品有106 种,其中器乐作品(包括各类歌曲)93 种。

在耶鲁大学音乐院创作的毕业作品《怀旧》序曲,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部大型交响音乐作品。

归国后的创作以声乐体裁为主。

爱国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炽烈的救亡热情,代表作有《抗日歌》《旗正飘飘》《九一八》《热血歌》等。

艺术歌曲以富于诗情画意、情景交融、以及歌声与钢琴的有机结合浑然一体著称,代表作有《玫瑰三愿》、《思乡》、《春思曲》、《花非花》、《卜算子》、《南乡子》、《踏雪寻梅》等。

以上作品即是黄自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声乐作品的精品。

1935 年为电影《都市风光》创作的《都市风光幻想曲》,使黄自成为中国第一位写作电影片头音乐的作曲家。

1932 年创作的清唱剧《长恨歌》开中国大型声乐作品之先河,我国第一部清唱剧。

一《仙乐飘飘处处闻》、二《七月七日长生殿》、三《渔阳鼙鼓动地来》、四《惊破霓裳羽衣曲》、五《六军不发无奈何》、六《婉转蛾眉马前死》、七《夜雨闻铃肠断声》、八《山在虚无缥缈间》、《西宫南内多秋草》、十《此恨绵绵无绝期》。

4.音乐理论:理论著述计有23 篇论文和6 部书稿,总数约百万字。

在欧柏林音乐院学习期间,他以英文写成的10 万字专论《和声教学法札记》,显示了扎实的音乐理论修养。

回国之初,他就提出建立“民族化新音乐”的主张,并努力实践。

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黄自潜心于《和声学》与《西洋音乐史》则收集、辑录、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并完成了至中古复调音乐全盛时期的六章,尚不及全书十五分之一,未遂其愿。

刘天华:(1895—19320, 国乐一代宗师,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1.生平江苏江阴人,1909 年考入常州中学,参加学校军乐队,学吹号、军笛。

1911 年的辛亥革命,回江阴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1914 年在江阴、常州中学教音乐。

1915 年自学二胡,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便是此时创作。

1916 年在江苏省立五中任音乐教员,组织了丝竹部和军乐部两支乐队,期间专心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胡,向沈肇洲学习崇明派琵琶。

暑期跑到河南向高人学习古琴,寻访民间艺人,采集各处民间音乐。

1921 年,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在江阴组织“国乐研究会”,自1922 年起,刘天华先后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北京女子高师和国立艺专音乐系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同时悉心钻研西洋音乐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