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程师能力评价准则》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创新工程师能力评价准则》起草组
二〇一二年八月
1
《创新工程师能力评价准则》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本国家标准的制定任务被列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二О一一年国家标准
制修订项目》,项目编号“20111688-T-469”。本项任务由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1)提出并归口,定于2012年完成。
二.起草单位和工作组组成
本标准的起草单位: (略)
工作组组成: (略)
三、标准制定的意义
本标准的制定是“技术创新培训过程、机构资质和人员能力的评价方法及标
准研制”课题重要研究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
作的若干意见》重要精神,“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方法培训工作”和“推进创新方法
宣传与普及”的有效途径。
通过开展针对创新工程师评价以及技术创新方法培训过程、培训机构资质和
培训人员能力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和规范研究,保证培训过程的质量和效果,加强
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方法培训工作。同时,技术创新方法的标
准化为对政产学研用各方一致的标准资料,为创新方法宣传与普及提供了有效载
体。
四、标准编制原则
本标准的修订依据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择密切结合企业创新实践特点,结构合理,行文
准确、各项评分分值设置适度,体现科学性原则。
2.先进性原则。借鉴国外技术创新认证标准,结合国内技术创新现状,从
创新方法知识掌握程度、实际应用能力及考核认证等方面,研究技术创新人员能
力要求与评价指标体系。
3.中国化原则。充分考虑国情,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并在语言方面通
俗易懂,便于理解。
2
4.规范性原则。严格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进行编写,保证标准的编写质量。
五、主要工作过程
《创新工程师能力评价准则》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于2011年5月启动。
期间先后进行了标准框架和标准基本理念、准则要求部分的编写工作。在这一过
程中,起草组先后召开了两次会议,对标准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对准则进行
了修改。2012年6月形成了报批稿。
2011年5月召开了标准制定启动会。确定了标准编制原则、标准框架、标准
制定工作进度安排。
2011年10月,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进行了本项目的中期年检。确定了标准
要求的部分内容。
2012年5月4日,召开起草组第二次研讨会。对修改后的标准进行讨论,并
形成进一步修改意见。
2012年6月底,形成了《创新工程师能力评价准则》征求意见稿。
在标准起草过程中,起草组成员还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进行日常的沟通交
流,标准的制定工作严格按照进度计划进行。
六、《创新工程师能力评价准则》的主要内容
《创新工程师能力评价准则》由范围、术语和定义、等级划分标准三部分
构成。
1. 标准的范围
本准则适用于创新工程师能力的评价,随着创新工程师的能力的增高,等
级依次升高。
2. 术语和定义
本部分内容对创新工程师技术创新过程中应用的基本概念、工具和方法进行
了定义。
3. 等级划分标准基本框架和内容
本部分按照掌握创新思维、TRIZ和工业工程等创新方法相关内容的程度,以
及学习应用创新方法年限、产生成果等维度对创新工程师创新能力评价等级进行
划分。
规定了创新工程师能力的六个等级,即:创新工程师一级——创新方法应用
者、创新工程师二级——创新方法高级应用者、创新工程师三级——创新方法指
导者、创新工程师四级——创新方法高级指导者、创新工程师五级——创新方法
开拓者、创新工程师六级——创新方法高级开拓者,等级依次升高。
每个等级的划分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掌握创新内容与要求
学习应用创新方法的年限
参与应用创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
拥有的专利数量
3
创新方法及应用方面的论文/出版物
五、标准属性的建议
本国家标准属于基础性的管理标准,建议本标准草案通过审查后作为推荐性
国家标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