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服饰
(一)、祭服 皇帝:祭天地、宗庙,服用衮冕。社稷等祭祀活动,服
用通天冠,绛纱袍。 官员:青罗衣、白纱中单,俱用黑色缘。赤罗裳用皂缘,
蔽膝,方心曲领。冠带、佩绶同朝服。
明代岐阳王李文忠冕服像
明
神
宗
十
二
章
团
龙
富
寿
如
意
衮
服
鲁王九旒冕
(二)、朝服 戴梁冠,穿赤罗衣裳,着云头履。 以冠、革带、配绶、笏板来区别官 品高下。 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因朱即赤色,自 认为以火德王天下,即以赤色为国 家政权的标志,色仿周汉而尚赤,பைடு நூலகம்是以有赤袍为朝服之制。
以大小来分品级。 吸收了唐代品色服的特点,但以朱色为正色,废止紫色
服。
明 孔府旧藏 素面绿罗八品公服
展脚幞头
明代公服表
品级
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七品 八、九品
袍色
绯色 绯色 绯色 绯色 青色 青色 绿色
袍花径大
大独科花5寸 小独科花3寸 散答花3寸 小杂花1.5寸 小杂花1.5寸 小杂花1寸
妆花、孔雀羽线等精细加工技艺,均已达到高超水平。
二、礼服与品官服饰 明时的祭服、朝服、公服主要以继承为主、略加改动。 明代官服是当时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装,就制度而论
它承袭唐宋官服制度的传统,指导思想趋向于守旧和 落后。但由于生产力有了更高的发展,制作更趋精美, 整体配套也更加和谐统一。其变化主要反映在颜色、 材料和纹样之上;最突出的就是补子的产生和使用。
建服饰制度被漠视。
最突出的特点是纽扣代替了带结。
• 染与织 1.棉花和棉布。中国服装面料结构发生了变化,棉布
已成为民间主要的衣料。 2.蚕桑丝织业迅速发展,出现丝织业大镇,丝绸织绣
集中化、专业化。 3.政府在南京、苏州、杭州设织染局,集中名工巧匠,
从事龙衣彩缎等高级衣料制造。 4.丝织工艺科技:《天工开物》;缂丝、刺绣、织金、
戴六合一统帽的彩釉瓷侍俑.
(二)、衣裳 明代男子上衣仍以袍衫为主,以方巾圆领为代表形式。
棉袄与袷衣都是明代普通男子的一般装束。 • 棉袄是絮棉的短衣,多大襟,窄袖、交领,下长过腰。男女通
用于冬季。 • 袷衣,交领、夹衣,中不絮棉。春秋气候稍冷时服用。
1.褡护 属半臂一类
2.直身
形制与道袍相似,或称直掇。上下通裁,大袖、皂色衣 缘,为明士庶男子的主要便服。
普通百姓可穿履或鞋,南方庶民穿蒲鞋。岭南庶民,不 论男女多着彩画木屐。
四、明代女子服饰 (一)命妇服饰 分礼服和常服两种。礼 服为凤冠、霞帔、大袖 衫及褙子组成。常服以 长袄、长裙组成。
孝1靖.太凤后凤冠冠
2.霞帔
(二)一般女子服饰 1.褙子 合领、对襟、大袖者--贵族妇女礼服 直领、对襟、小袖者--普通妇女便服
黑纱翼善冠
(七)、赐服 赐服是明官服史上又一独具特色之处。 两种: • 官品并未达到品级,而皇帝特许而赏赐穿着之服饰; • 由蟒衣、飞鱼、斗牛服组成。这三种服装的纹饰,与
皇帝的龙衮服相似,不在品官服制内。【明代特色】
明 蓝地妆花纱蟒衣
飞鱼纹补子
斗牛纹补子
三、明代男子服饰
崇祯末年,“帝命其太子、王子易服青布棉袄、紫花布 袷衣、白布裤、蓝布裙、白布袜、青布鞋、戴皂布巾, 作民人装束以避难”。
武二品狮子纹补子 文一品仙鹤补子 武五品熊罴
都御史獬豸
明代补子图案表
品级
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杂职 法官
文官补子图案
仙鹤 锦鸡 孔雀 云雁 白鹇 鹭鸶 鸂鶒 黄鹂 鹌鹑 练雀 獬豸
武官补子图案
狮子 狮子 虎 豹 熊罴 彪 彪 犀牛 海马 无 无
(六)、乌纱帽 明官员法定的常服帽子是乌纱帽,其形制是前低后高, 两旁各插一翅,通体皆圆。帽翅的形状因戴者的官职、 身份不同而各有异,形成了明时官服中的首服特点。
(一)、首服
1.网巾 “人无贵贱皆裹之”
是一种束发的网罩。又名“一统山河”,或“一统天和” 衬在冠帽之内,作用为收裹头发,男子成年的一个标 志
2.四方平定巾
四方平定巾是职官、儒士所戴。以黑色纱罗制成,形制 方正。又叫“四角方巾”。
3.六合一统帽 六合一统帽就是现在俗称的瓜皮帽,多用于市民百姓 。
无花
腰带
玉带 履带 金荔枝 金荔枝 乌角 乌角 乌角
(四)、常服 初时与公服相同,乌纱帽、团领衫、 束带,洪武二十六年后,在袍服上增 加区别品级的补子。
(五)、补子
职官常服用补子,即将不同的图案纹样绣于袍上.以别 官级品位。公、侯、驸马、伯用麒麟、白泽,其余文 官绣禽,武官绣兽。
体现了中华民族象征文化的丰富内涵。希望文臣品行、文采俱佳, 并运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主人)治理国家尽力。希望武官勇 猛,能令敌人胆寒。这是明时官服的一大特点。
明代朝服表
品级
梁冠
一品 二品
七梁 六梁
三品 四品 五品
五梁 四梁 三梁
六、七品 八、九品
二梁 一梁
革带
玉带 犀带 金带 金带 银带 银带 乌角带
佩绶
云凤四色织成花锦 云凤四色织成花锦
云鹤花锦 云鹤花锦 盘雕花锦 练鹊三色花锦 二色花锦
笏板
象牙 象牙 象牙 象牙 象牙 槐木 槐木
(三)、公服 戴展脚幞头,衣用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袍上的花纹
第七章 明代服饰
一、明代服饰概述 • 社会经济 农业生产提高;为手工业的发展;海上贸易;资本主义
萌芽
• 政治思想 朱元璋在政治上采用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
灭绝异端,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专制,中国两千年的 帝制于此时达到了独裁专制的顶峰。
• 服饰制度 废元服制,上采周汉,下取唐宋,恢复汉族礼仪,并对
明 橘红纱地彩绣花鸟纹褙子
2.袄裙 是明代士庶人家女子普遍服用的服装。
宝
宁
寺
明
代
水
暗绿地织金纱通肩柿蒂形翔凤短衫
陆
画
明 早 期
真
武
灵
应
图
册
葱绿地妆花纱蟒裙
3.比甲
4.水田衣
类似僧人“百衲衣”,其色块交错,形如分割成一块块 的水田,故得名。
5.下裳 妇女的下裳多为裙。明末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
3.罩甲
形似现在的坎肩。下摆长至膝下,臀下开衩。衣襟有两 式,一种对襟,一种不对襟。
4.曳撒
源自蒙古人的质孙服,明初作为内廷侍卫服饰,永乐后 窄袖也逐渐变为汉服琵琶袖。
短袖或无袖者称袴褶,长袖者称曳撒。前身分裁,打马 面褶子,后身通裁,无褶,身侧有摆。
• 程子衣
(三)、足服 明时男子足上所穿形制仍以履、靴、鞋为主。 官员一律穿皂靴,儒生也允许穿靴。
也有大褶纹,腰间细褶数十。这是明时裙子的特点。
明 孔 府 旧 藏 白 罗 绣 花 裙
(三)、鞋履
明代妇女习前代旧俗,大多缠足。其鞋称“弓鞋”,鞋 底有软、硬、里、外之分。
总的来说,明代的服饰面貌是沿袭前制,略有改动,这 是由于明代结束了辽、金、夏、元四个时代的北方民 族统治,从官府到民间的心理和审美趣味,都意在恢 复汉服制,沿汉旧习,并以此为荣,所以明时的服饰 重古延续。不过形制的长短、肥瘦有所改变,制作更 加精巧,从风格上更加细腻和多施修饰,这成为明代 服饰的一大特点。
五、妇女的发式与装饰 (一)、发髻
(二)假髻 1.特髻
2.发鼓 3.鬏髻
金嵌宝石狄髻头面 南京 将军山沐斌夫人梅氏墓
(三)头箍
服饰进行一系列调整,确立明代服饰基本风貌。
洪武元年:制定皇帝礼服。 洪武三 年;初步定冠服之制,主要有皇帝冕服、常服、后妃礼服、
常服,文武官员常服之服和士庶巾服等。 洪武二十六年 ;大规模调整原定的冠服制度,范围更为广泛,明
代的许多主要服饰之制都是此次确定下来的。
• 服饰风格特点 明初:简约素净 ;“按制度着衣”, 明末:鲜艳华丽;僭越现象频发,追求个性、奇异,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