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姓名:郭晓昂学号:学院:专业:班级:Ⅰ.选题简况《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文化赏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廉·莎士比亚著名戏剧作品之一,故事讲述二人于舞会一见钟情后方知对方身份,最后二人为了在一起,朱丽叶先服假毒,醒来发现罗密欧自尽,也相继自尽。
Ⅱ.选题依据Ⅱ-1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里,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得最为充分,艺术性也最高。
人文主义精神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中的“灵魂”,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这两个概念。
文艺复兴是指14—16世纪在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文化和思想上的革命运动。
这个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重新得到发掘和重视,因而得名。
最初开始于意大利,后来扩大到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家。
在14、15世纪,由于城市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反映自身的利益和要求,便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旗帜,提出人道主义——即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打倒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
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极大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哥伦布等人在地理方面的新发现,伽利略在数学物理方面的发明创造等,粉碎了陈旧的宗教观念,促进了人们对宇宙、自然的新认识。
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建立了民族的统一语言。
这一时期,欧洲的文学艺术有了长足发展,如但丁的诗歌、薄伽丘的小说、达·芬奇的绘画、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蒙田的散文、莎士比亚的戏剧等等。
人文主义是指贯穿于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价值理想和哲学观念,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
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求以及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
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主流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和禁欲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莎士比亚是如火如荼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一位巨匠,他高昂的人文主义思想贯穿在他的整个戏剧创作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强烈地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人生观和理想观。
这个剧本之所以有那么长久的艺术魅力,就是因为其中灌注着饱满的人文主义精神Ⅱ-2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学术上把莎士比亚一生中创作的39个剧本分成5大类:历史剧,喜剧,悲剧,悲喜剧(即正剧)以及传奇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于1594年,按戏剧种类来分被列为悲喜剧(即正剧)。
虽然莎士比亚以四大悲剧、四大喜剧奠定了其在戏剧上的地位,然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却更为我们热血青年所熟知的,是因为爱情的凄婉吗?是因为爱情的力量终究化解了世代的仇恨吗?这我不得而知。
然而,正是由于这篇作品的复杂性,使人们能从多方面的角度去看待它。
这篇作品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及诗人莎士比亚所创作的。
当时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那时候的思想正处在半解放的时期,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创作真是处在这个时期。
正是由于创作时候受文艺复兴思想多样化的影响,使《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具有多样化的色彩。
还由于国内和西方的思想方面不一样,因此读这篇作品时国内外对这篇作品的考虑角度也就不一样。
真是有这样的原因的存在,有学者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悲剧作品,有的学者人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喜剧作品,有的学者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处于两者之间的悲喜剧。
下面就分析一下国内外对《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作品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跨文化研究已成为促进异质文化间对话和沟通最重要的一种手段。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中西悲剧比较在中国近代学术研究中颇为引人注目。
早在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领域里开始悲剧的研究。
在早期,部分中国学者运用西方悲剧理论对中国戏曲的特定形态进行分析,否认中国有悲剧,但从20世纪后半期至今,更多的学者则是站在跨文化的高度上去理解文学的独特性,他们系统挖掘和整理中国悲剧理论,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倍受中西方人喜爱的一部经典爱情剧。
目前虽然有大量文献对其进行分析,但大都局限在主题,人物和风格的对比方面。
国外研究现状由于西方人热情、奔放、追求世俗生活、信奉爱情至上,有着极强的独立人格意识。
中国人含蓄、深沉、重整体、尚人伦,有着依附人格意识。
所以外国人总是从热情,奔放,追求自由,信奉爱情等方面进行研究。
这也正是表现了西方人有自己独特的主见,有自己的追求。
为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敢于拼搏,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在现在国内外所拍的影视作品上也能很好的表现出来西方人对理想自由的追求。
Ⅲ.选题材料收集蒙特克和卡帕莱特是维洛那城的两大家族,但两个家族是世仇,他们不允许自己家族的成员跟对方家族的成员有任何往来。
某一次,蒙特克家族的罗密欧知道他单恋的对象──罗瑟琳会前往卡帕莱特家族举办的舞会后,便和他的朋友班伏里欧一起乔装潜入,然后意外与卡帕莱特家族的朱丽叶相遇,爱上了她的美丽、她那胜于所有在场女性的特别。
此时的罗密欧,眼中只剩朱丽叶一人。
简短的相识,二人于舞会一见钟情,并在罗伦斯神父的寺院里秘密结婚。
随后朱丽叶的表哥提伯特在一场争执中意外杀了罗密欧的好友墨古修,罗密欧为了给墨古修复仇而杀死了提伯特,并因此被亲王放逐出境。
而朱丽叶的父亲则强迫她嫁给帕里斯伯爵,然而他作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儿与罗密欧已私定终身。
朱丽叶为了与罗密欧在一起,按罗伦斯神父的计划先服毒假死,准备醒来后和罗密欧私奔。
但因为负责告诉罗密欧[朱丽叶假死]这消息的人未能及时传信,导致罗密欧因为不愿独活而在朱丽叶下葬的坟中服毒自杀。
朱丽叶醒来后,发现罗密欧已死,未能忍受悲伤的她终是选择追随罗密欧而去。
两人因彼此之间不被祝福的恋情而死,终是令两大家族彻底觉悟,在尽释前嫌后恢复了往日的和平,根深蒂固的仇恨从此不再。
第一句对话“朱丽叶:明天我应该在什么时候叫人来看你? 罗密欧:就在九点钟吧。
朱丽叶:我一定不失信,挨到那个时候,该有20年那么长久,我记不起为什么要叫你回来了。
罗密欧:让我站在这儿,等你记起了告诉我。
朱丽叶:你这样站在我的面前,我一心想着多么爱跟你在一块儿,一定永远记不起来了。
罗密欧:那么我就永远等在这儿,让你永远记不起来,忘记除了这里以外还有什么家。
“第二句对话“啊,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死虽然已经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却还没有力量摧残你的美貌;你还没有被他征服,你的嘴唇上、面庞上,依然显着红润的美艳,不曾让灰白的死亡进占。
……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仍然这样美丽? 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吗? 为了防止这样的爱情,我要永远陪伴着你,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幽宫。
”第三句对话“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岩上冲击进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Ⅳ.研究写作设想从第一句对话可以知道这奔放的青春和充溢的情怀,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喜剧所惯常表现的。
这纯粹、美好的爱情,是与理性、法度和社会责任等尘世的价值观念相对立的。
男女主人公只是由于死亡才实现了尘世所不容的恋情,他们的死显示了青春和爱情的巨大力量,对现实世界投射出无限的光芒,化解了两个家族的仇恨。
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最后结局仍然是一个大团圆。
所以,这部戏剧确实更接近于莎士比亚创作于同一时期的喜剧。
新版中学教材节选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五幕第三场,即全剧的结局部分。
这一部分中所凝聚的爱情的深沉和坚贞,男女主人公冲决封建礼教的无畏精神,以及他们的死对现实巨大的冲击力,特别是男女主人公对白中所孕含的浓郁的诗情,都深刻体现了全剧作为“乐观主义悲剧”的全部特征。
从第二句对话知道在罗密欧的意念中,朱丽叶虽然失去了“呼吸的芳蜜”,但却永葆着“红润的美艳”,永恒的青春以不可摧残的力量战胜了“灰白的死亡”,面对死神,相依相恋,永不分离的誓愿,既有对爱情的执著,更有对中世纪封建压抑的强烈的反叛。
这里,在对青春和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追求中,涌动着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浪潮和对人文主义理想的坚定不移的信念第三句对话莎士比亚用诗情化的笔触,使悲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产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来生活在两个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
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Ⅴ.本选题创新之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倍受中西方人喜爱的一部经典爱情剧。
目前虽然有大量文献对其进行分析,但大都局限在主题,人物和风格的对比方面。
从悲剧美学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意象分析,以及从中西悲剧的心理对悲剧结构的研究比较少见。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化角度入手,具体分析这部中外名著,力图对上述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丰富已有的研究内容,从而为转型时期的文化提供一点启示。
本论文首先针对悲剧主题、悲剧人物、悲剧冲突、悲剧结构和悲剧风格五个问题进行理论论述,而后进行对比分析。
然后,作者采用比较文学新型的研究方法―—平行研究进行分析,着重从悲剧美学以及悲剧心理的角度,对《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中外名著进行实例分析研究。
首先梳理其表面的趋同,再探究分析其深层的差异之处。
接着,作者针对这两部悲剧在主题、人物、冲突、意象和结构五方面的差异进行系统分析。
通过实例分析,作者认为,在爱情模式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是狂热的、无所顾忌的;在揭示悲剧命运的表现手法上,《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的必然性主要是为了达到西方文学所谓的震撼的悲剧效果。
此外,在人物性格方面,罗密欧和朱丽叶在表达、捍卫爱情方面都显得比较主动;在冲突方面,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的矛盾冲突此起彼伏;最后,就悲剧结构而言,《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直线型”的;上述五大方面,凸现这部爱情悲剧的悲壮与凄美。
西方人热情、奔放、追求世俗生活、信奉爱情至上,有着极强的独立人格意识。
中国人含蓄、深沉、重整体、尚人伦,有着依附人格意识。
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心态的不同,使部爱情悲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在爱情的表达上、对爱情的态度及面对悲剧的抗争意识上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刘真福《罗密欧与茱丽叶》赏析人民教育出版社刘真福2005-06-22[引用时间罗马芭蕾舞团《朱丽叶与罗密欧》中舞网文艺复兴百度百科 [引用时间I0-03;I106 魏咪娜《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比较研究 2006[引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