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
【课程标准】
在具体情景中,理解比例的意义,会用比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例意义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合理推理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探究中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
【评价任务设计】
1.学生能否借助具体情境和学过知识经验,自主建构比例的意义,主动探索比与比例的关系。
2.学生能否正确辨析并解释比例意义;能否正确应用比例意义解决有关比例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大麦芽是生产啤酒的主要原料,表格中呈现的是某啤酒厂运输大麦芽的情况。
仔细观察,从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关于比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运输大麦芽”,有利于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
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二:提出问题:
可能有:1、第一天运输量和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
2、第二天运输量和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
三:尝试与探索:
1、让学生说出以上两个比,教师板书:16:2 32:4
2、教师:观察两个比,看它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时,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加讨论,了解学生的发现。
【设计意图】为了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交流与解释
1、教师:“哪个同学想把自己小组的发现告诉同学?”然后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实时地引导。
2、教师小结,并板书:16:2=32:4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运输量和运输次数的比的比值相等,这两个比就可以写等式,就是比例。
所以,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板书)
4、小组讨论:
(1)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
(2)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5、小结: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
我们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是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指点,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比例的意义,为正确运用比例打好基础。
6、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比例的项,内项、外项。
板书: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个项叫做比例的外项,
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结合16:2=32:4这个比例,教师让学生说出比例的内项、外项。
教师随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板书如下:
16 :2 =32 : 4
↑内项↑
↑外项↑
关于写成分数的形式,请同学自学后交流。
【设计意图】教师先引导认识比例的项,然后结合例题说一说,加深认识和理解。
7、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讨论后,展示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比和比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生容易混淆。
通过讨论、比较,学生掌握了他们的联系和区别,理解得更深刻。
五:应用与拓广、
1、自主练习第一题。
练习时,可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
交流的重点是怎样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
2、第五题。
以小组的形式巩固比例的知识。
练习时,教师说出一组比,学生说出与之对应的能组成比例的另一组比,并说明思考的方法。
然后,放手让学生组成小组展开练习。
【设计意图】用这种形式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巩固比例的意义。
3、第六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六、谈收获。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足?
你还想对同学说什么?
学生主动总结,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设计意图】这样重视培养学生自我评价,主动反思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