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分析化学包括成分分析和结构分析,本课程以成分分析为基本内容。
成分分析主要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部分。
在临床医学检验的常规分析中,分析试样来源和主要成分已经明确,因此在该课程中主要讨论定量分析的各种方法。
本课程的总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掌握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医学检验工作奠定必需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在教给学生基本的分析化学原理和方法的同时,通过讲授、讨论、实验、演示、练习及自学辅导,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炼细致的实验技能。
在本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讲清定量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懂得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化学处理方法和思维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创新精神。
(三)课程设计思路1、对岗位能力进行分解,根据分析检验岗位工作任务,循序渐进地安排若干教学训练内容,在能力训练中归纳和总结知识;2、课程的学习以典型案例(实际分析检验项目)为载体,进行单元项目活动的设计,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3、以形成性考核为主体,针对不同的工作任务,教师通过对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总结、动手操作、检测报告等情况的考核,完成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估。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本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掌握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医学检验工作奠定必需的基础。
2、具体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分析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分析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2.熟悉各类分析方法的数据处理及定量计算。
3.熟悉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各类试剂及分析化学仪器,并能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
4.了解各类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定性、定量分析技术。
5.熟悉并调用精密仪器,了解其构造、性能与特征。
6.掌握分析化学实验报告的书写。
(2)技能教学目标1.具有初步运用分析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素质教学目标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具有理论联系实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
3.具有虚心好学的良好品质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内容标准(一)教学活动安排依据五年制检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照“拓宽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应用”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
本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教学时数为126学时,总学分为8学分,必修课程。
教学内容按模块设置,共设置七个模块。
第一模块:绪论;第二模块:误差与分析数据的处理;第三模块:滴定分析法;第四模块:电化学分析法;第五模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六模块:色谱法。
知识点和技能点按不同目标要求,分为三个层次:(1)了解: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识别它。
(2)熟悉:对原理和方法达到理性的认识,能自述、解释和举例说明。
(3)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知识,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模块一:绪论(2学时)熟悉分析化学的任务、作用及分析方法的分类。
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
模块二:误差与分析数据的处理(10学时)一分析天平(2学时)1.掌握分析天平常用的几种称量方法;分析天平零点和灵敏度的测定。
2.熟悉分析天平的称量原理、计量性能、使用规则。
3.了解分析天平的分类方法、构造、主要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二误差与分析数据的处理(8学时)1.掌握误差的表示方法、有效数字的表示方法和运算法则。
2.熟悉误差的分类及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产生的原因;准确度与精密度关系;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3.了解数据处理及差别检验。
模块三:滴定分析法(54学时)一滴定分析法概论(14学时)1.掌握溶液浓度的表示方式及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
2.熟悉滴定分析法的有关术语;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3.了解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二酸碱滴定法(16学时)1.掌握酸碱指示剂及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酸碱滴定液的配制和标定;弱酸、弱碱溶液准确滴定的原则。
2.熟悉各种类型的酸碱滴定的pH变化规律和选用指示剂的依据。
3.了解终点误差的因素。
三沉淀滴定法(8学时)1.熟悉银量法的分类方法;银量法中的铬酸钾指示剂法、铁胺矾指示剂法和吸附指示剂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条件。
2.了解沉淀滴定反应的条件;银量法的应用范围。
四配位滴定法(6学时)1.掌握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和条件;分析结果的计算。
2.熟悉配位平衡及其影响因素;条件稳定常数及其意义;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与酸度在配位滴定中所占的重要地位;EDTA滴定液的配制和标定;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3.了解配位滴定对配位反应的要求。
五氧化还原滴定法(10学时)1.掌握碘量法、高锰酸钾法有关原理、滴定条件;高锰酸钾、硫代硫酸钠滴定液的配制和标定;指示剂的选择。
2.熟悉碘量法、高锰酸钾法的应用及定量计算。
3.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法的特点、分类方法及提高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方法;亚硝酸钠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模块四:电化学分析法(10学时)一直接电位法(6学时)1.掌握直接电位法测定溶液pH的原理及方法;。
2.熟悉电位法的基本原理、电极电势、指示电极、参比电极的概念。
3.了解电化学分析法的概念和分类;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类。
二电位滴定法(2学时)1.熟悉电位滴定法的原理。
2.了解电位滴定法的应用。
三永停滴定法(2学时)1.熟悉永停滴定法的原理。
2.了解永停滴定法的应用。
模块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4学时)1.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Lambert—Beer定律和吸光系数;偏离Lambert—Beer定律的主要因素;定量测定方法及有关计算。
2.熟悉光谱分析的基本概念;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测量误差的来源及分析条件的选择。
3.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特点;定性方法及其应用。
模块六:色谱法(28学时)一液相色谱法(12学时)1.掌握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色谱的原理;。
2.熟悉色谱法的分类;被分离成分的结构、极性与吸附剂、洗脱剂的关系;柱色谱、纸色谱、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实验操作和应用。
3.了解色谱法的产生及发展。
二气相色谱法(8学时)1.掌握气相色谱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气—液色谱法固定液的选择及组分流出顺序;定量分析的依据、定量方法和待测组分含量的计算。
2.熟悉分离度的计算、影响分离度的因素及分离条件的选择。
3.了解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和特点;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组成及一般流程。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8学时)1.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定性定量方法。
2.熟悉高效色谱仪的基本结构;色谱柱、检测器的作用。
3.了解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和分类。
四、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建议1.教材编写应有效地支持、服务于课程目标的设置和内容标准的实施,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2.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注意实用性和实践性,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致力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
3.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
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充分发挥文字、音像、多媒体等各种形式的综合作用,努力使静态教材变为动态教材。
4.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
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5.关注教材内容的衔接,重要的教学概念与教学思想宜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充分考虑教材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建议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注意学用结合。
2.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采用“行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动”起来。
3.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
鼓励采用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
4.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注意本课程与临床学科的联系。
6.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7.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练习课、实验课操作,并重视现场实验教学效果。
8.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课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三)评价建议1.评价内容: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
2.基本方法:形成性评价(课堂提问、个别答疑、阶段考查、实验报告等)与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相结合,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五、其他说明1.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五年制高职医学检验专业。
2.在实施本课程标准时,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要提高理论水平和现场教学能力;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要拓宽自身的知识面;要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和仪器分析最新发展动态。
3.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将仪器分析中最新科研成果、最新发展动态、最新产品等内容注入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教师教学、学生进行实验技能训练、查阅资料和写读书报告等形式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
制定该课程标准小组成员:教研室审核者签名:系审核者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