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3)贯彻预防为主原则的措施
①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环境保护制度、并切实加以 执行,严格控制新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②全面做好环境保护计划、规划和布局工作。 (4)防治结合原则 对已发生的环境问题要认真治理。 (5)综合治理原则 是指从环境整体效益出发,把防和治进行有机结合,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保护环境,正确处理好防 与治、单项治理与区域治理等方面的关系。
三、如何协调发展?
(一)建立循环经济社会;建构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建立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
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
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
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
此案最终的判决结果帕尔玛败诉,并因此得出了一个重要的法律 原则:“任何人不得因其过错而获益”。
二、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二者区别: 1、在适用范围上(宽、窄) 2、在稳定性上(慢、快) 3、在是否适用的明确性上(明确、模糊) 4、在发生冲突时的处理方式上 (选择兼容、
竞争排除)
(一)以原则产生的基础为标准 政策性原则 “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
第四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 法的基本原则
何为法律原则?
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真理和原理, 是为其他法律要素提供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原 理或出发点。或者说:法律原则是构成法律规 则之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的原则和准 则。
(二)法律原则的功能: 1、为法律规则和概念提供基础或出发点 无罪
推定 2、直接作为审判的依据 正当程序原则 3、可作为疑难案件的断案依据 如黑格斯诉帕尔默案
与预防原则相比,谨慎原则要求在科学的不确定条件下, 认真对待可能的环境损害和风险,即使在科学不确定的 条件下也必须达成一定的措施、尤其是不作为的措施。 而预防原则则是适用于所有环境利用活动的普遍性原则。
某电力公司拟铺设一条输电线路以将周边地区的电能 输送到城市内。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第一,通过架 设铁塔的方式将输电线架空,这种方案成本较低,且 易于操作,但输电线产生的电磁辐射可能导致沿线居 住的数万居民的身体健康发生损害。第二,采用铺设 管道的方法,将该输电线路通过地下埋设的管道予以 隐蔽,此方案可以避免第一方案可能发生的危险,但 建设成本要高出将近一倍。
徐祥民教授认为: 一、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原
则;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 三、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原则 四、公众参与原则
从上面所列举的这些有代表性的学者的
观点中,我们可以得出,其中协调发展原则、 预防为主原则、环境责任原则和环境民主原则 等四项原则属于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它们也被绝大部分学者所认同,并且能够承载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根本价值,能够揭示环境 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理,对我国环境与资源 保护法的各项具体法律制度和各项法律规范具 有真正的指导作用。
周珂教授认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 基本原则应包括“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持 续发展相协调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综合治理的原则,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 开发者养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依靠群众 保护环境的原则”;
曹明德教授认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 本原则包括“物种平等原则,代际公平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预防为主原则,合理开发利用 原则,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补偿原则,公众参 与原则”;汪劲教授结合中国的环境保护实际, 提出如下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协调发展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开发者养护、污染 者治理原则,协同合作原则,公民参与环境决 策原则。
例如,蔡守秋教授认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 基本原则包括“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环境责任 原则,环境民主原则”;
吕忠梅教授认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包括“协调发展原则,预防为主的原则,环境责任 原则,公众参与原则”;
陈泉生教授认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主要有“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原 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全面 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原则,环境责任原则,国 家干预原则,环境民主原则”;
其错误在于:
第一,把矛盾对立起来,只看到对立面,没有 看到其统一面;
第二,违背了发展的宗旨,误导了发展的目标;
第三,从实践看,环境一旦遭到污染和破坏, 所造成的经济及生态损失往往是十分巨大的。
3、协调发展的正确观点——客观认识 矛盾,强调协调
协调发展原则就是要求:既不能离开发展,片 面强调环境保护,也不能不顾环境资源的承受 能力而盲目地追求经济发展。
(2)两种错误观点
①零增长论 该理论是在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交的一份研
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提出的,认为世界人口 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 境保护这五项因素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 因此全球的增长将会因为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 于下世纪某个时间内达到极限。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第一、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国民财富总量。
(三)完善环境影响评价
(四)将环境保护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五)制定环境保护规划
(六)明确政府的环保责任
(七)将环境保护纳入有关部门的经济管理与企业管理中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原则
(1)定义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要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环境污染 和破坏上,对已发生的环境问题要作好治理,治理时 要综合采取各种手段。
定义
又称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 协调原则,是指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 发展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如何理解“协调”?
①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在许多情况下并无冲突, 而是相辅相成的,如节约能源和降低原材料消 耗,既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也有利于 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⑤从经济损益情况看,环境遭受污染和破坏后 再去进行治理往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与污染 和破坏环境时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相比是得不偿 失的。
⑥环境问题具有难以遇见性和不确定性。人类 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重金属在动物体内和人体内都有富集效应——即吸收 进入体内后很难自然排出。比如体内如果有过量的铅, 在不继续接受铅污染的条件下,骨骼内的铅要经过20 年才能排除一半。而人体内镉的生物半衰期也有20~ 40年。因此,即使人们吃的食物里重金属含量没有高 到让人急性中毒的浓度,如果长久接触或者食用某一 种重金属,体内浓度还是会越来越高。当积累到一定 浓度时,就表现出慢性中毒症状。因此,重金属中毒 损害机体器官往往是不可逆的。
是指贯穿于整个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之中,所有环境 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都必须遵循和贯彻的,调整并 决定一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主体所有行为的 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的特征
第一,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定、确认或体现; 直接规定,谁污染谁治理,间接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制
度
第二,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特点的体现,是环 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特有的原则 ;
(2)预防为主的原因 ①环境受到污染后,其后果往往比较严重。
②环境受到污染后,要消除因污染受到的危害,往往 需要较长的时间,有的甚至难以消除。
③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导致生态失衡以后, 要使生态环境恢复正常十分困难,有的甚至难以恢复。
④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会导致一 系列疾病的发生,而且这些疾病不易被发现, 也不易治疗。
法律原则分类图
二、法律原则的适用
1、只能适用法律原则,禁止适用道德原则、 政治原则等非法律原则
2、法律规则优先,禁止向一般条款逃逸
3、严格说明理由。即在没有可适用的规则而 适用法律原则时,特别是在排斥规则而适用法 律原则是时,法律适用者有充分说明理由的义 务。
一、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美国)黑格斯诉帕尔默案:16岁的男孩帕尔默毒死了他的祖父, 他能否继承被害人的遗产?
其中一种意见是:如果按照纽约州《遗嘱法》的一般规定,似乎 即使继承人杀害了遗嘱人,除了承担相关刑事责任之外,并不应 当剥夺其继承权。然而,在法律规则的背后存在着更为重要的法 律原则:“法院说,在‘必须遵守合同约定’的条文的背后,可 以发现‘诚实信用’的原则,在‘不得伤害他人’的条文的背后, 可以发现‘保护个人权利’的原则。同样,继承遗产的条文也依 赖‘不得有过错’的原则。试想,《遗嘱法》怎能容忍继承人谋 杀被继承人而获得遗产。因此,法律包括了原则,违反了原则当 然是违反了法律。”
具体法律原则
是基本法律原则的具体化,构成某一法 律领域的法律规则的基础或出发点。如一事 不再罚原则。
(三)以法律原则的内容为标准
实体性原则
规定实体法律问题的原则,调整实体上 的权利义务关系。如罪刑法定原则、诚实信 用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程序性法律原则
规定程序性法问题的原则,调整程序上 的权利义务关系。如回避原则、司法独立原 则、谁主张谁举证原则、排除非法证据原则 。
但是有些原则却并不能确立为我国环境 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如有学者主张的“全面 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原则”或“合理开 发利用原则”。它们只能构成环境保护法的 一般法律原则,即只能适用于自然资源保护 领域,却并不能适用于污染防治领域。因此, 不应将此原则上升为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一项 基本原则。
二、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确立的意义
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公理性原则 选举法的普遍、直接、秘密、平等原则 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 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原则 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行政法中的合法性原则 国际法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体现法的根本价值的法律原则,它是整 个法律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构成法律 体系的神经中枢。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基本人权不可侵犯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