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xxxx-2020).doc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xxxx-2020).doc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课题委托单位: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主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课题参加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1.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前言《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在罗清泉省长、周坚卫、李春明两位副省长的直接过问与指导下进行的。

2004 年7 月,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罗清泉省长的批示,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参加的联合课题组。

《规划》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由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规划》的集中调研工作从2005 年4 月中旬开始,至5 月底结束。

2005 年7月1日,省政府主要领导听取了课题组工作汇报,并对《规划》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希望。

2005 年10 月初,课题组对各单位承担的《规划》初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方案。

2005 年11 月~12 月,城市圈办公室将修改后的《规划》总报告第二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3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征求意见。

2006 年1~2 月,课题组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并于3 月初再次将修改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2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进一步征求意见。

在此基础上,于2006 年4 月进行了第三次较大的修改。

2006 年5 月15 日,在湖北省黄冈召开的“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上,罗清泉省长、周坚卫常务副省长、李春明副省长及省政府所属的30 多个厅、委、局负责同志和武汉城市圈所属9 市市长,听取了课题组长所作的《规划》要点汇报。

省领导对《规划》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希望抓紧进一步完善和组织专家论证评审,及时报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

2006 年7 月29 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持,邀请由吴良镛院士、吴传钧院士、邹德慈院士、叶大年院士及陆大道院士等15 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进行了评审,最终结论为:“《规划》基础工作扎实,图文并茂,思路清晰,创新性强,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规划研究成果。

为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评审专家们一致通过评审。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总体要求,突出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发展、市场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并通过整合、协调,以及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水土资源空间保障体系、空间管治和配套区域政策加以实施。

规划期限为2007~2020 年。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注意同《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相衔接;在规划方法上,以“战略-目标-路径”分析为主,采用遥感与GIS 技术和多种数学模型,力求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结合,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是一项专家与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集四个单位20 多位科研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工作深度还不够,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课题组2007 年4 月15 日2.目录第一章发展背景条件与发展战略 (5)第一节战略地位 (5)第二节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 (6)第三节发展定位 (8)第四节建设的基本原则 (8)第五节发展目标 (9)第六节发展思路与建设途径 (10)第二章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主体功能分区 (10)第一节资源环境承载力 (10)第二节主体功能分区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10)第三节主体功能分区 (2)第四节按开发类型的分区管治 (4)第三章工业发展与一体化布局 (6)第一节工业发展目标与思路 (6)第二节延伸10 大优势产业链 (7)第三节重点建设七大特色产业带 (8)第四节工业支柱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8)第五节工业重点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10)第六节工业一体化布局的空间结构 (12)(3)京九线发展辅轴。

北起麻城,沿京九铁路,南至黄梅小池镇。

沿线工业尚处于发展和集聚阶段,以纺织、医药、化工、建材、食品工业为主 (13)第七节工业集聚区建设 (14)第四章现代农业发展与一体化布局 (16)第一节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 (16)第二节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16)第三节建设六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17)第四节重点发展八大优特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18)第五章服务业发展与区域市场建设 (19)第一节服务业发展方向与思路 (19)第二节金融服务业发展与金融市场建设 (19)第三节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市场建设 (20)第四节物流服务业发展与物流基地建设 (21)第五节旅游业的发展与布局 (22)第六章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建设 (23)第一节城镇体系现状与问题 (23)第二节城镇化水平预测 (23)第三节武汉城市圈九市市区人口规模预测 (23)规划期内武汉城市圈9 市市区人口、规模见表4。

(23)第四节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 (24)图10 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图 (26)第五节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26)第六节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与产业分工 (27)第七节城市圈内九市发展的空间指引 (28)第八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途径与对策 (29)第七章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30)第一节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思路与目标 (30)第二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31)第三节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32)第四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33)第五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布局 (34)第八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34)第一节生态环境现状 (34)第二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35)第三节工业化与城镇化对环境压力预测 (36)第四节提高环境承载力的途径与对策 (36)第五节生态景观系统格局 (37)第六节生态示范区建设 (37)第九章社会发展及保障体系建设 (38)第一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8)第二节统筹教育的发展 (39)第三节文化的融合发展 (40)第四节卫生与健康保障体系建设 (40)第五节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40)第十章城市圈的土地利用保障 (41)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41)第二节土地利用保障目标 (42)第三节土地需求分析 (42)第四节土地保障程度分析 (43)第五节土地保障措施与对策 (44)第十一章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对策与保障措施 (44)第一节深化改革,突破行政体制障碍 (44)第二节发挥市场主导作用,转变政府职能 (45)第三节提升城市圈经济国际化水平 (45)第四节制定促进城市圈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 (45)第五节制定相应的空间管治体系 (45)第六节加强法制建设,优化市场一体化环境 (46)第七节建立武汉城市圈工作协调推进机制 (46)《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48)武汉城市圈成立于2004 年。

在地域上位于湖北省东部,行政区划包括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和天门市。

土地面积5.78 万平方公里,2005 年底总人口3086.73 万人,GDP 总量3999.8 亿元(见图1)。

图1 武汉城市圈行政区划图第一章发展背景条件与发展战略第一节战略地位(1)处在中国东西与南北两大发展轴线——长江经济带和由京广铁路与京珠高速公路组成的复合轴线构成的“十”字型一级发展轴线交汇处,是“中国弓”的发力点(见图2)。

(2)“中部之中”的区位优势。

地处中国中西部的结合部和长江流域的中游,在中部地区五省中居中心位置。

为今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3)在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处在国家二级城市群前列的战略地位。

武汉城市圈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明显低于沿海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辽中南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但在中西部地区各城市群中则处于前列。

(4)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大半壁江山”的地位。

2005 年,武汉城市圈土地面积、总人口、GDP 总量,分别占湖北省的31.1%、51.2%和61.3%。

图2 武汉城市圈区位分析图第二节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1、优势分析(1)良好的自然条件。

自然环境多样,平原水域面积广阔。

87 平原占土地总面积的50%,丘陵占30%,山地占20%。

其中天然河流及湖泊占土地总面积的9.6%(加上水库、坑塘等则高达16%)。

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无霜期250~300 天)、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年降水1000~1600 毫米),水热匹配较好。

(2)相对较好的资源基础。

水资源保障程度较高;土地资源优于沿海地区,开发利用潜力较大;矿产资源中,非金属矿(盐矿、石膏、建材)资源丰富,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良好;农副产品资源量大质优;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3)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

武汉历史上是“九省通衢”,现为全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高等级公路主枢纽,长江中游最大的航运中心,全国第三大通信业务指挥调度中心、电信光缆环网的交汇中心。

(4)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

长期作为国家粮棉油主产区而形成的较坚实的农业基础;初步建成了门类较齐全,以钢铁、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纺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以物流、现代商贸、信息通信、房地产、旅游和文化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已初具规模。

(5)科技教育与智力资源优势。

武汉市科教综合实力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仅次于北京、上海,居第三位;中部地区人才与智力资源最密集地区,其中武汉东湖地区是我国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第二大智力密集区。

2、制约因素(1)工业化水平不高(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起始阶段),综合经济实力不强(2005 年人均GDP12958 元),对周边城市带动能力较弱。

(2)结构性矛盾突出。

产业结构失衡,表现为:“一产”比重较高(占GDP12.8%);“二产”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且轻重工业比例失调(26.2:73.8);“三产”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制约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3)行政体制分割严重。

导致各自为政,市场分割、相互封锁和贸易壁垒等普遍存在。

(4)观念和体制障碍。

影响发展的传统观念和内陆意识较强,国企改制任务艰巨,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有待解决。

(6)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的“三农问题”的长期性与复杂性。

3、发展机遇(1)经济全球化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

(2)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与促进中部崛起的宏观政策机遇。

(3)湖北省建设武汉城市圈战略决策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机遇。

(4)三峡工程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带来的机遇。

4、面临的挑战(1)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与市场风险加大的挑战。

(2)沿海地区及周边城市群加快发展与竞争赶超带来的挑战。

(3)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引发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挑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