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清照词作中女性自我形象

李清照词作中女性自我形象

浅析李清照词作中的女性自我形象摘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作情感真挚,别具一格,被誉为“易安体”。

她在词作中向我们展示了不同人生阶段、不同生命境遇的女性形象。

本文按照李清照的生活、情感经历,分三个时期分析了李清照词里所体现的自我形象。

关键词:李清照词女性自我形象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

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多方面成就。

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易安体,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之所以流传千古,具有永久魅力,本文认为除了艺术上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在词作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清晰而完美的女性自我形象。

这个形象从她的青年到晚年,始终保持着清晰的统一性。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大家,婉约派的代表,她词作的主要内容是抒写爱情与离愁别恨。

李清照之前的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她则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

而李清照与男性作家最大的区别在于:她笔下呈现的是极具个性色彩和人格魅力的“这一个”女性。

她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基础,描写自己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表达自己对丈夫的真挚感情,写出了真正属于女性的自我。

在她笔下,不同人生阶段、不同生命境遇的女性形象都毫无疑问地处于作品的中心。

一天真与多情的少女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工于词章,有《洛阳名园记》传世,其母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

由于家庭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这为她将来成为一代词宗奠定了基础。

而得天独厚的家庭环境,以及相对优越的自身条件,使她的心理、情感能够较少受阻碍地健全发展,并且能够在比较宽松的言说环境中保持着较为自由的思想状态。

这在她早期词作中有着充分表现。

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中的主角是一个个性鲜明、充满青春朝气的纯真少女,活泼好动,天真顽皮,好奇多情,又带着天然羞涩情态,这是作者真实的自我写照。

她对生活充满了爱,却又受着封建礼教的束缚。

她不能不躲避陌生男子,但又不甘心,非要看看来的是个什么样的人,“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与李煜词《一斛珠》中的“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样成功地写出了少女的情态,而她超过李煜之处在于她还形象地表现了少女的微妙心理: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

她嗅青梅,当然不是真的嗅,而是用表面上的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真切地表现了传统儒家文化对女子的约束和少女向往与现实社会中的异性接触的微妙而复杂的心理。

可以说,这首词是李清照无忧无虑少女时代的写照。

李清照在词中总是把自己触及到的自然景物同自身的青春和生命体验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依恋和珍惜。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可称此中经典。

这首小令写的是春夜里的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早晨宿酒未消的女主人公关切地询问侍女院中的海棠怎么样了,侍女却答海棠依旧,对此女主人公却不以为然,想来经过一夜的风雨,应该是绿肥红瘦,落红无数吧!此词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反映了她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体现出诗人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流露出女性对青春与美的象征物——“花”特有的珍视: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李清照词中的少女充满了生命活力。

二甜蜜与幽思的少妇年轻时的李清照是个被爱包围的宠儿,那个时代的婚姻不能自主,像她这么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要是能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找到一位如意郎君确非易事,但幸运的是,上天竟然给她安排了一段美满的姻缘。

她的如意郎君就是丞相赵挺之子、太学生赵明诚,这可说是封建包办婚姻制度下难得的幸福。

他们伉俪情深,琴瑟和谐,情趣相投,恩爱非常,共同收集金石古玩,校勘题签,诗词唱和,堪称神仙眷侣。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乐章,词人的美好人生也因此更上一层楼。

此时的李清照可以说是柔情满怀,明艳动人,幸福无比,而她这一时期的词作流露出的多是夫妻间的款款深情。

如《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作于建中靖国(1101)年间,当时李清照与夫君赵明诚正值新婚燕尔,与丈夫朝夕相处的词人时时表现出楚楚可爱、娇媚动人的神情。

这首词就活画出了一个沉醉在幸福欢乐之中,在丈夫面前妩媚娇憨、聪颖多情的新妇形象。

青春妙龄的李清照买花是为了赏花,也是为了装扮自己,精心化妆当然是为了博得丈夫的赏识,买花、戴花的动作中又多了一层对幸福执着的意义,故而新妇非要丈夫比一比她和鲜花谁更美丽。

这种对丈夫撒娇的动作,表现出了小夫妻间的亲昵和温情,从充满自信和自得的语气里,表现出作者对青春美貌的无比热爱和自信,透露出她婚后生活的愉悦和欢欣。

曾经有过“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爱情和婚姻的幸运统一,使得李清照得以沉醉和享受爱情,并且大胆而骄傲地通过词作展示出来。

而在宋代男权文化背景下,作为男性的赵明诚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词人带来极大的忧愁和苦闷,这时期她词作的主旋律就是相思别离。

过去这类词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难免矫情做作,而李清照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觉和女性笔触去感悟人生、去抒发内心情感,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女性的柔美在她的词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她从女性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以女性细腻笔法加以组织,因而别有风致。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写于婚后不久、丈夫离家远行之后,着重写的是别后相思。

秋风萧瑟、荷花败柳,为浓郁的离愁平添了几分凄清。

在这样的季节里,词人独自游览,倍感孤独。

月光下词人急切地盼望远方丈夫寄来的书信,隐约透露出愁闷的心情。

下片侧重写相思之苦的无可排遣,别离已经是事实,令人深感无奈,就如同春花随着流水飘零消逝一般,只能相互思念。

从词中可感受到她同丈夫的平等交流,因为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尽管天长水阔,但两地相思、两心相印,显示了她对这种纯洁高雅的伉俪之情的满足与自信。

词人不堪忍受相思折磨,也曾作过种种努力想要摆脱却都归于失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刻画出了思妇忧郁的神情,表露出词人思念之深。

愁肠百结的思妇形象,就是她与丈夫分离后的真实写照。

从这首词开始,李清照的词作中偶尔有闲愁点缀,这愁大多与相思有关,令人称赞最多的是《醉花阴·重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当时赵明诚奉诏出仕在外,适遇九月九重阳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词就是抒发词人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传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之后,惹得夫君比试之心大起,于是三夜未眠,苦作数词,可始终没有一首胜过此词。

这首词一开篇就点出一个“愁”字,让我们看到独守空闺的妻子思念远方丈夫的深切而炽烈的情感,而“人比黄花瘦”体现出她寂寞苦闷无出可泄的愁苦,表现了词人憔悴无依的情景,读罢此词,一个温文尔雅、多情善感、愁损离肠的少妇形象,就活灵活现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

三凄凉与孤苦的嫠妇时代的磨难带走了李清照的幸福,却带来了她在文学上的又一次高潮。

靖康之难后,她经受了国破、家亡、夫死的一系列变故,精神受到沉重打击。

这使她这个时期词的内容、风格都有了显著的变化:主要是悼念亡夫、回忆故土、抒发家国之恨,可说是词人个人生命和她所处时代的哀歌。

这时的李清照也今非昔比,已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冷暖,茕茕孑立的凄凉的嫠妇。

在词中,她将个人不幸与国家之难联系起来,委婉凄楚、孤独苦闷,最有名的是《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诗朋酒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是词人流寓临安时所写,抒发了元宵佳节作者客居异乡的悲凉心情,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境,写出了深沉的盛衰之感、身世之悲。

天气晴朗的元宵节,热闹非凡,但这热闹是别人的,词人只能独自一人默默思念早逝的亲人。

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形成了鲜明对比,于是她婉言谢绝昔日好友的邀请,自甘孤寂。

国破家亡,身世坎坷,使词人产生物是人非之感,如今两鬓如霜,憔悴不堪,虽值佳节却哪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躲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此时的李清照已经历了亡国、丧夫、再嫁、系狱一系列风波,再无欢乐可言,只有在凄凉中咀嚼余生。

一系列的磨难和打击,使李清照由一个贵妇人变成了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感情生活的缺失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把她推入深深的苦海。

孤苦伶仃的才女,抒写了震动词坛的《声声慢》(又名《胜胜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被称为千古佳作、传世绝唱,一开篇就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凄苦冷清,通篇都是愁。

晚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都是愁的化身。

词人独自一人坐在窗前,如何熬到天黑?再加上细雨滴打梧桐,似要滴穿词人心坎,这景况岂是一个“愁”字能够说尽?这是作者晚年垂老流离、飘零无依、愁苦凄凉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时期的词作由一个愁字贯穿,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如词人53岁时避难浙江金华所写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可以说是李清照后半生愁苦生活的总结。

这首词感慨风物依旧而人事已非,还没张口,泪就先流出来了,悲苦不能自禁。

听说双溪春色尚好,也想泛舟借以排遣愁怀,却恐怕小船承载不了自己如山的愁苦。

词人借暮春之景写出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国破家亡、沦落天涯、孤苦凄凉环境中飘零无依的才女形象。

纵观李清照的词作,她是在以她的生花妙笔,把她的思想、性格、修养、品质以至整个精神面貌,真实地坦露在我们面前。

从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里,我们看到了天真、活泼、率真大胆的少女;对丈夫柔情满怀,眷恋不已的思妇;饱尝人间辛酸冷暖,孤苦无依的嫠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