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形象及内涵
摘 要:李清照的诗词创作前后期有不同的特点。前期诗词塑造
天真烂漫的少女和离愁别绪的思妇形象。后期诗词由清丽明快变为
凄凉悲痛塑造了孤苦凄凉的孀妇和忧国忧民的女中豪杰形象。她笔
下的女性形象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突破了封建思想对女性设置的
重重藩篱,唤起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李清照;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
14-0011-01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济南章丘人,婉
约派代表词人。有《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传世,现存词六十多首,
诗十几首,包括存疑和残句。这些诗词充分反映了李清照作为两宋
之际最杰出女性的特殊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李清照的特殊情
感历程,勾勒出作为女性作者的自我形象。
一、女性形象分类
(一)天真烂漫的少女
李清照出生在官宦世家,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受到良好
的文学熏陶,养成了较高的文学素养,从而养成了聪慧高洁、活泼
开朗的品格。她的早期词作中的青年女性形象,就带有这一鲜明的
品格特征。例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
瘦,薄汁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钩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
把青梅嗅。”几个细节、数件物事、一串动作,就塑造了一个轻盈
活泼、妩媚羞涩、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再如《如梦令》:“常记溪
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这里展示的是包括作家本人在内的一群少女形象,
表现了那种热情活泼,无拘无束,顽皮好胜,憨态可掬的少女的天
然情态,在作家恬淡悠闲的回忆里,又蕴涵了多少留恋向往的感情。
(二)离愁别绪的思妇
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太学士赵明诚,赵明诚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
年,自幼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夫妇两人情投意合,但她毕竟是
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在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之
内,只有丈夫赵明诚是她的知心人。但丈夫要外出游学、为官,从
而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了极大的悲愁和苦闷。她新婚不久后写的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
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
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送别丈夫后,内心
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
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
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眉头
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婚后不久的
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相思之情、思念
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
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
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从词中可见李清
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特点,也有作为文化女性多愁
善感的一面。
(三)孤苦凄凉的孀妇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病逝,终年四十九岁,丈
夫的去世,对李清照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也是她人生道路上的一
大转折。从此,她一身承受着国破家亡的双重痛苦,流落江南,开
始了孤苦凄凉的晚年生活。例如在丈夫去世后写下的《声声慢》:“寻
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
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遭到浩劫之后,在孤苦伶仃的日子里受煎熬的情
景。开篇十四个字,用叠字法表达了自己劫后余生的精神状态:先
写动作,精神不定,百无聊赖,寻找寄托;次写感觉,孤苦伶仃,
形影相吊,倍感冷清;最后写心境,凄凉、惨痛、悲戚一齐涌上心
头,万千言语,难以表达!这十四个叠字极具表现力,艺术性极高,
历来受评论家的激赏。
二、结语
李清照的诗词,以其独特的女性特点和人生经历闪现着人格魅力,
诗词语言之工跃于纸上,诗词个性溢出墨香。她以其过人的才情,
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国事,成功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
象。她笔下的一个个有情感、有才华、有理想而又饱经忧患的女性
形象,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女性形象的艺术画廊。她的胸襟写就了
一个时代的突破,她的这一突破,已不再是其个人,而是在沉寂许
久的传统社会的土壤上迸发出的新生力量,它刺破了粘稠的旧时代
的弊病,唤起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她就如一缕幽香,漫溢在中国的
文化史上,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参考文献:
[1]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