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初中物理电阻和变阻器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初中物理电阻和变阻器教学设计

①.电阻表示( ),符号:( ),单位:( ),电路图中电阻的符号是:( )
②电阻的特性是()
2.影响电阻的因素是:、、、
3.变阻器
①.构造是
②原理是
③使用方法是
④作用是
(三)布置课后作业
1.查找电阻的种类和作用。
2.你会设计“变阻器”吗?请试一试,并画出你的设计图。
(一)我总结:
1.通过本次的学习探究发现非常有意义的内容是:
1.以“探究”为“桥”,引领师生共同走向“变薄的教材”。
2.本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知识学习”是一种“探究活动”,知识并不是绝对不变的结论。
3.注意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以探究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参与课堂实验设计、动手实验、猜想、分析、讨论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实验入手进行分析、思考,加深对电阻和变阻器原理的理解。
3.注意新旧知识的积极迁移,使学生前面知识成为以后所学知识的基础,后面所学知识加深前面知识的理解。





、学
习、实









二、学习
探究
与发

(15分钟)
1.“电阻”实验发现:
①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装置见P67图14—5);
②教师补充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钢丝、铜丝及镍铬合金丝的导电情况。
(四)实践课题:设计一种可以改变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器件。
1.培养学生执著的科学探究精神;开阔学生视野,并对以后探究方向给予指导,使课堂教学得以拓展与延伸。
2.设计拓展与延伸教学目的是多维度建构课堂小结,并通过师生交流设置“课堂留味”,以收“课虽停而思未止”之效。
3.师生共同构建多维度课堂,小结知识和课后探究和实践,对以后探究和创新活动有更好的指导作用和确定方向。
三、实践
与创
新(20分钟)
利用P67的图14—5和图14—6实验器材的现象观察,要求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做一个铅笔芯变阻器。同时对学生提出创新之门:如何制作可变电阻器件?
指出实验设计依据;
设计选材:师生互动探讨材料选择。
设计过程:师生合作“制作”变阻器模型。
1.绕线
2.抽头。
3.滑片。
4.装固定架。
组织学生观察实际的“滑动变阻器”,探究有效接法与变阻情况。
实验过程由学生完成。
学生讨论(P66图14—3实物图和结构示意图对照)得出:
1.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的原理:改变导线中的电阻长度来达到目的。
2.接“A、B阻值最大,接C、D阻值几乎为零,且均无法变阻。应接A(B)和C(D);
3.若接A和C(D),则P向A移动,阻值减小。……
4.滑动变阻器的正确接法是“一上一下”。
情感
态度
和价
值观
1.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学习类型
利用探究实验,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方法
结构
层次
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探究实验、猜想与假设、分析与论证、讨论、总结等综合教学方法,学生探究实践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约占课时的2/3;引入和拓展课堂教学提出创新实践活动时间约占课时的1/3。
重点
电阻、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变阻器
②教师巡回帮助指导,参与同学的讨论。
1.学习教材内容,完成“电阻”的知识建构:电阻表示异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电路图中的符号“”,单位:欧姆(Ω);
2.探究发现“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观察灯泡明暗推断电流强弱,并发表见解)。
讨论总结:①粗细、长短都相同的不同金属丝导电能力不一定相同,换言之它们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能有所不同。②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金属丝导电能力跟导体的种类有关;③不同导体电阻可能不同。
探究发现
影响电阻因素
变阻器
电阻
原理
结果分析
结论
应用
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是以学生的生活以验为基础,探究发现为学习主要过程,问题解决为契机,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进行实验设计、动手操作、猜想与假设、分析与论证、交流与讨论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创新实践精神,加深对电阻和变阻器原理的理解,从而掌握知识,获得技能。
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1.一般电线内部是金属丝,外部包有一层塑料。
2.导线粗细不同,颜色不同。
联系旧知识及实物展示,重新唤起学生对导体、绝缘体、电流等概念的理解,并指出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
1.对于学生不同的回答,从积极参与的态度上予以肯定。
2.在“学习导入”中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打开课堂学习与探究之门。
第一环节:打开探究和学习之门。
第二环节:学习、探究与发现。
第三环节:实践与创新。
第四环节:多维度建构课堂教学:拓展与延伸。
结合教学实际对本书内容进行更为合理的重组,使之更有利于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从而学到真正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从探究“程序操作”走向“实质探索”。
③组织讨论本次实验发现的意义。
④组织学生细读“电阻”框,并积极鼓励合作探究和对有效信息进行收集。
⑤对第66页框表中所列的几种导体在一定条件下的阻值数据提出猜想:导体电阻除与材料有关外,是否可能还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
2.“电阻影响因素”和“变阻器”实验发现。
①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装置见P67图14—2、图14—5);
难点
变阻器原理和使用方法




知识
与技

1.在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已有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设计,建构最有效的学习过程,使之最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2.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怕困难,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1.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探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和“变阻器”实践,认识到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电压”。
初中物理“电阻和变阻器”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式
讲授和探究
学习方式
探究、合作、创新
要素
内容
设计意图

习任务源自教材处理及学习内
容设

《电阻和变阻器》是初中物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第十四章“探究电路”中的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主要由“电阻”、“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和“变阻器”三部分组成,
为尽可能体现出“探究的意义在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应用与创新”等新课程理念,结合实际条件和情况,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利用多媒体技术视频、音频和动画与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利用生动逼真的模拟,突破时空和环境限制,把枯燥、烦琐、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动态化、形象化和简单化,易于学生掌握,促使学生透彻理解知识,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
过程
设计
流程

“电阻和变阻器”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实践
问题讨论小结
预备阶段
情境导入
3.探究与发现“变阻器的原理、构造、使用方法及应用”(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讨论本次发现意义:
①某段电路中的电阻可以改变,做法就是改变导体接入电路中的长度。②根据导体这一特性制作“可变电阻器件”。
1.在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大胆猜想、分组讨论、设计、操作并讲解、评估交流、获得知识。
2.教学安排的目是放手让学生通过新的科学探究进行知识建构,突破“电阻”和“电阻影响因素”两个教学重点。
2.变阻器的设计依据:通过改变_________来改变电路中电阻的大小。
3.材料选择、设计思路和实践:利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二)收获:
1.新的发现是( )。
2.本节课中印象最深的过程和方法是( )。
3.还想知道……
(三)课后探究:导体电阻除与材料和长度有关外,可能还与其他哪些因素有关呢?请设计实验进行进一步探究。
2.教学条件允许情况下,把一般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可以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与探究过程,体验学习与探究方法,培养其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
过程
与方法
1.通过做“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和“变阻器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探究法。
2.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转换法和变量控制法。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设置、课前启动导入新课
一、
打开
学习
与探
究之
门(5分钟)
1.前节课组织学生收集、观察家用电线,预习本节内容。
2.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展示一些不同导线,如铁线、铜线等。师语:请同学们观察所带来的各式电线,谈谈你们的“发现”并提出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组织引思;为什么普通电线内部导线多用铜制成?
3.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并且使学生明确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从而初步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点难点。
4.通过观察、讨论达到学习和探究目的。
目的1: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不锈钢丝的导电情况。
目的2:了解电阻。
目的3: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限它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