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年代散文整理

20年代散文整理

. . 20年代散文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主要是杂文创作)—短小精悍的社会

文明批评。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化传统”。 1918年4月《新青年》设立“随感录”作家群: 他们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对于文化痼疾,社会时弊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对现实作敏锐的反应,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又有鲜

明的个人风格。 如: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1927年《野草》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散文诗的成熟。

李大钊 宣传鼓动性与散文诗的艺术结合。《青春》《新纪元》

陈独秀 充满战斗意气,激烈畅达。《偶像破坏论》《反抗舆论底勇气》 钱玄同 批评儒家思想,痛快淋漓的文字。《随感录四十四、四十五》 刘半农 寓庄于谐,更有艺术性。《奉答王敬轩先生》《作揖主义》 鲁 迅 《新青年》主将,《语丝》派坛主,散文诗鼻祖

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自《新青年》到《莽原》《语丝》,直到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找出一条发展轨迹。 . . 《新青年》《莽原》《语丝》(后分化出“言志派”—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 (二)语丝文体(语丝派) 语丝社是以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的《语丝》周刊而得名的,是五四以后出现的一个重要的作家群体。这一群体不同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它没有严格的组织,只是一个由《语丝》周刊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仁团体,但其影响却能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社团相提并论,而且这个刊物坚持的时间很长。《语丝》周刊从24年11月17日创刊,到1930年3月10日停刊,是极少数长寿刊物之一。它先后由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柔石、李小峰任主编,长期撰稿人主要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川岛、章依萍、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另外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家如郁达夫、朱自清、胡适、徐志摩、沈从文等也经常在《语丝》上发表作品。从成员的构成看,语丝同仁在政治态度、思想倾向和艺术主张方面都不很一致,但在办刊宗旨和创作态度上很相近,即提倡自由思想和独立意识,提倡美的、艺术的生活。语丝作家群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展开积极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对迂腐的封建礼教和落后的思想意识、僵化的传统观念、军阀官僚的残暴统治和虚伪的文风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同时大力提倡美的、艺术的生活,提倡思想和言论自由。 在针砭时弊的杂感和随笔方面,语丝作家群形成了共有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种鲜明的文体风格被称作“语丝文体”。 语丝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周作人是语丝社重要的散文家。 . . 其作品:文明批评,社会批评,杂感。“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任意而谈,

无所顾忌”。 也有抒情小品的佳作。孙伏园《伏园游记》,川岛《月夜》

(三)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于抗争小品文之外,又分出闲适,青涩,充满趣味性,知识性的一脉散文来。俞平伯,钟敬文,废名等,都是这一流派的主要散文作家。 1 周作人 (1)“美文”。1921年6月发表《美文》,将欧洲文学中“美文”概念引入中国。 (2)“言志”(闲谈体,闲话风) 借鉴明人小品和外国随笔,形成自然隽永,冲淡平和,舒徐自如的风格。《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篷船》。 涩味和简单味,选材平凡而别有情趣,也有“中年心态”的落寞颓废。 (3)“文抄公体” 30,40年代

三四十年代周作人的散文仍有不少出产,但闲谈式的作品少了,他试验一种“文抄公体”的散文——笔记体散文之一种,文章主干是精心挑选的或苦涩或华美的古文,连缀其间的周作人的评点,则用简明,朴实的现代白话,两者有机糅合,互相调剂,常兼两种文体之美,古雅遒劲。 《游山日记》《关于傅青主》《无生老母的信息》。 (4)周作人的抒情散文和小品文: ①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在娓娓絮语中针砭时弊,纵谈文史,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理,显示着“爱智者”的博识与理智,却又无“卖智与玄学”之嫌,并自有亲切,通达的风致。 . . ②从容描绘中浸透着作家的闲适趣味:“蕴藉而诙谐”的“淡淡的喜悦”里,掺杂着几分忧郁,惆怅的苦味。 ③文字表达上大巧若拙,举重若轻,构成了冲淡平和的境界,同时又注意适当的含蓄,另有一种“涩味”。并且简素质朴,寓庄于谐,寓谐于庄,庄谐并出,自有一种含蓄耐读的“简单味”。 ④恬淡自然,真率亲切,写法随便,不矫揉造作,笔调自然流畅,舒徐自在。如《乌篷船》,以致友人书的形式,介绍故乡的风物,态度亲切随便,在不知不觉中洋溢着乡情和野趣,在潜隐中透露出深厚真挚的故乡之恋。 (5)周作人的散文大致可分为两类: ①“浮躁凌厉”的——多收入《谈龙集》《谈虎集》。 ②“冲淡平和”的——其散文的主体。代表作《吃茶》《谈酒》《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等。 周作人的“美文”带动了一介“闲话风”气候的形成。 2 其他作家 (1)俞平伯 《杂拌儿》《燕知草》 《陶然亭的雪》《清河坊》《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朦胧空灵的意境,远离现实的玄理和感伤。以旧格调自享。 (2)钟敬文 《荔枝小品》 平远清隽的美学追求。

《荔枝》《茶》《黄叶小谈》 咏物小品。 《钱塘江的夜潮》《太湖游记》 情思清朗。 (3)冯文炳 . . 专写农村乡镇的宁静生活和对小人物的同情。 初以冲淡为衣,小说和散文融合,注重意境。后追求朦胧,陷入“废名气”。 补充:

言志派散文的代表作家:周作人,朱自清,冰心,俞平伯,钟敬文,废名,丰子恺,林语堂,梁实秋,梁遇春,钱钟书等。 “美文”的提出者——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冰心等作家的散文均可以“美文”相称(即“美文”概念的积极实践者。) (四)冰心,朱自清和文研会作家散文 文研会作家散文:朱自清,冰心,许地山,叶圣陶,夏丏尊,瞿秋白(另外:钱理群版本将丰子恺,梁遇春,郑振铎,茅盾也列入其中)。 钱理群:文研会的散文作家还有擅写散文诗的王统照,以感伤书信体散文赢得读者的庐隐,以及属于乡土文学派的鲁彦,蹇先艾等。 1 冰心 “小诗”味散文,青年的共鸣和模仿。

①空灵清丽的风致 行云流水的文字,倾诉真情的温柔和忧愁,“爱的哲学”。 《往事(一)·七》 雨中荷花和母爱主题。

《山中杂记之七——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 山与海的对比。

②文体的自觉追求 “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 《往事》其二(八) 文言的典雅凝练加适当“欧化”,婉转流动。

2 朱自清 . . 在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的大家,其抒情散文是公认的现代散文与现代汉语的楷模。散文集《背影》,诗文合集《踪迹》等。 (1) 朱自清散文: ① 以事传情类《背影》《给亡妇》 ② 借景抒情类《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绿》 (2)朱自清散文创作特色: ① 感情真挚醇朴。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多表现父子之情,夫妇之情,儿女之情等。如《背影》中父亲的深情,《给亡妇》中悼妻与自忏之情,《荷塘月色》以景物之“静”反衬心情之不静。 ② 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清华园的一个平常的荷塘,一到作者笔下,简直无美不备: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组成了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 ③ 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 ④ 善于集赋比兴各种手法,起承转合,手挥目送,既曲尽其意又余音袅袅。 ⑤ 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⑥ 缜密精巧的构思。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长,构思更见匠心。如《背影》里的四次背影四次眼泪,《荷塘月色》意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处处见"静"。 ⑦ 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如《背影》的质朴,《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文字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感官上的绘画美,《荷塘月色》里的26个叠词,颇有听觉的美感。 . . 朱自清对优雅和谐、含蓄节制的美的追求,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对中国现实社会景象的逃逸和否定。 (3)朱自清对现代散文的贡献 1,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美文"数量不多,而精品不少.尤其是像以至情为特色的《背影》,以诗情画意为特色的《荷塘月色》等,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名篇,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散文大师的地位. 2, 朱自清以自己的散文创作实践,证明白话文也能写出漂亮的"美文",巩固了文学革命的胜利成果. 3其他作家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 赤子之心,佛理的渗入,平易淡远和悲悯之色。 梁遇春 《春醪集》《泪与笑》 英国随笔的影响。懒散的绅士风度,标新立异。 许地山 《空山灵雨》《落花生》 宗教气氛的渗入,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叶圣陶、郑振铎、茅盾 写实的“人生派”,“五卅”时的愤怒呼喊 瞿秋白 《饿乡纪程》《赤》 中国报告文学的先声。

叶圣陶 《五月卅一日急雨中》 炽热的反帝激愤,急雨般节奏。

《藕与莼菜》 对故乡的情思,平淡从容。

郑振铎 《街血洗去后》《六月一日》 沉痛的感情和质朴的语言。

《山中杂记》 真率、俊逸。

茅盾 《五月三十日的下午》《暴风雨》 《宿莽》集 旅日散文,低沉格调。 《叩门》《雾》《卖豆腐的哨子》

时代的苦闷和期望,回荡起伏的怅惘。 (五)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1 郁达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