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提问的原则与技巧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不仅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还应具有启发性、适度性、兴趣性、循序渐进性和全面性。
同时也要讲究一定的技巧。
关键词:课堂提问原则技巧教学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
在教学中怎样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提问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因此研究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原则与技巧是优化课堂过程,优化学生思维流程的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达到预期目的,是评价一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为此,本人结合自己实习阶段的课堂教学浅谈一下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提问的原则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进而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按预先设计好的路子进行,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
课堂提问需要遵循一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提问要有目的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材中心,考虑学生要学到什么,思考什么,会行程何种能力和品质,通过问题的切入,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变为感知的对象。
教师提的问题必须清楚、明确,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进而达到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避免提出一些低级、重复、漫无边际的问题。
授课的时候并不在于过多发问,而是在于如何的善问和巧问,教师切不可为了提问而提问。
提问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课堂提问应抓住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弄清针对哪些问题展开提问,这些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提问过多则是泛滥,学生也是应接不暇,没有一种理性思考的余地,相反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但也不可一味的控制数量,过少的提问则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便造成学生的厌倦、反感,效果也是不太理想。
根据课堂的教学需要,教师应设计目的明确的提问。
比如在讲解等差数列的前几项和公式这节内容之前,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提问:某音乐厅共有30排座位,第一排有28个座位,从第二排开始,每一排都比前一排多2个座位,你能算出这个音乐厅共有多少个座位吗?之后,教师幽默的接着提问:能否到现场去数每排的座位数后相加计算求得?有何简便计算方法?这样的提问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又如,“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中,可以提问:(1)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的意义是什么?(2)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是怎样的?(3)分析这个定理的题设与结论?(4)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应用这个定理?这些问题总是旨在检查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表达能力。
再如,针对“函数()θ+=wx y sin ()0,0>>w A 的图像”中有关图像变换的问题,很多学生抓不住相位变换的实质,对此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将函数⎪⎭⎫ ⎝⎛+=3sin πx y 的图像上所有的点向左平移3π个单位,所得图像的解析式是什么?(2)将函数⎪⎭⎫ ⎝⎛+=32sin πx y 的图像上所有的点向左平移3π个单位,所得图像的解析式是什么?(3)将函数()x f y =的图像上所有的点向左平移3π个单位后得到函数x y 2sin =的图像,那么()x f 的解析式是什么?然后通过作图、比较、分析,搞清楚变换的实质是“平移变换是针对自变量x 的变换(x 自身的变换)”1、 启发性原则课堂提问重要的是提出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且能更加深入地探究所研究现象的本质的各种问题。
即提问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这是关系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旨在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代替。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新学知识只有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联结点,才能将新知识同化,才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识。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充分注意这一点,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被学生接受,又要富有启发性。
如在“抛物线的几何性质”中,先复习椭圆、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并提问:同学们,你们是怎样与椭圆、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比较而得出抛物线的几何性质?该问题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产生联系,提问后,同学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了分析讨论,经过教师的启发,顺利得出了抛物线的几何形制。
又如,在讲完等差数列通项公式()d n a a n 11-+=时,可以设计这样一段教学过程:教师:若1a 跟d 是已知数,则n a 是哪个变量的函数?是n 次函数吗?学生都能答出来。
教师: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什么样?学生一定可以答出:一条直线。
这时让学生看书上的图像确实是一条直线。
那么学生则会表示出无可置疑了。
教师可以继续问:这个数中的自变量可以是任何数吗?学生:必须是在自然数集合内变化。
教师:那么它的函数图像还能是一条直线吗?学生:不能了。
教师:那么这个图像应该怎么画呢?学生:将这条直线改为不连续的间断点。
教师层层深入进行启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出自己的答案,使学生学到了活的 识。
3、梯度性原则现代信息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按一定梯度展开设问,提出的问题要按知识点难易极差从低到高逐层进行,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进行回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教师所提问题要符合本学科的逻辑。
如在“三角函数最大值问题”中,设计以下一系列问题:(1)下列函数最大值分别是多少?ⅰx x y sin 4cos 3+=;ⅱ()()oo 80sin 460cos 3+++=x x y ; ⅲx x x y cos sin 22cos +=;ⅳx x x x y 22cos 3cos sin 2sin ++=,][π,0∈x ; ⅴx x y 44cos sin -=;(2)若函数22sin 2-=x a y 的定义域为][π,0值域为][1,5--,则a ,b 的值分别为多少?几个问题的逐层展开,前面的问题都是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这样由浅入深设置问题,降低了坡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了方法,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最终达到“跳一跳,摘到桃”的理想境界。
再如,学习奇函数的概念后,可设计以下问题:(1)函数2x y =和x y 2=是奇函数吗?(2)函数x y 2=,][1,1-∈x 是奇函数吗?(3)函数()112++=x x x y 是奇函数吗? (4)若函数a x y +=2,][1,22+∈a a x 是偶函数,则a 为多少? 这样设问,由易到难,体现教学的思路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诱导学生循序渐进,将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的必要条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揭示出来。
4、趣味性原则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教学内容,激发兴趣是问题的第一要素。
问题要有趣味性,更要有创造性。
在教学课堂上,教师提的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趣味性,无论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
前者自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
要提创造性的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本人素质的挑战。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多问。
教师既要给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与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的时候,可以先提问:一张白纸厚度只有0.076毫米,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0.076×2×2×2=0.608毫米,还不到1毫米。
假如对折30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高过桌子?会不会高过屋顶?会不会高过教学楼?……学生们则立刻活跃起来,争论激烈,当教师宣布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惊讶不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计算的。
这种形式的提问,就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
再如,讲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可以先讲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家高斯读小学时,老师除了一道算术题是1+2+3+4+……+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说出了答案是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
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了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
然后再点明课题: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一一倒序相加法”。
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也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课堂上与学生做游戏也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游戏中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数学方法的实质。
比如,竞猜纸上的价格。
老师要做的知识告诉学生报的价格是高了还是低了,知道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
同学们对这个游戏并不陌生并且有较大的兴趣。
一般学生都不会老老实实从1,2,3,4……这样竞猜,而是先猜500,如果高了那么价格应该在[]500,0这个范围,低了那么应该在[]1000,500之间;老师告诉学生低了,这样一直下去把价格所在的范围缩小,知道猜到这个价格,那么这个游戏的思想可以与高中数学中的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思想方法进行类比,同学们会从这个例子中得到启示,进而理解二分法的实质。
《新课标》中明确支出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大力加强。
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增强用数学的意识,能初步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要求不仅符合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让数学和生活接轨,会使数学问题变得有趣,让学生在现实、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数学知识,能使一堂原本乏味的数学课在一开始就充满吸引力,“引诱”原本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一步步对数学充满兴趣充满信心,联系实际时最好是与学生生活贴近,与他们关心的问题相联系。
5、适度性原则课堂提问效益是衡量一堂课成败的重要指标。
一节课时间有限,因此在筹划课堂提问时还要做到适时有度。
浅显随意的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超前的深奥提问又会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