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揭开公司面纱制度适用规则

我国揭开公司面纱制度适用规则

我国“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适用规则摘要2006年的《公司法》首次引入“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巩固和完善我国现有的公司法体系。

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揭开公司面纱”制度难以发挥立法者预期的目的。

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公司法》和司法解释,全面总结“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构成要件和举证责任规则、一人公司在适用“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特殊性以及公司在清算过程中的相关规定与“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联系和区别。

关键词“揭开公司面纱”一人公司清算作者简介:吴梦璐,对外贸易学院法学院法律硕士(法学),研究方向:公司法。

有限责任制度和独立法人制度的存在,就像公司的一层面纱,限制股东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保护股东的权益,从而降低风险,鼓励交易。

但是,一些公司的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以合法的“面纱”掩盖非法的目的,使之成为股东逃避公司债务的手段。

本文将详细分析我国“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在普通公司和一人公司中的适用规则以及公司清算过程中的适用规则。

一、“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概念“揭开公司面纱”是指控制股东为逃避法律义务或责任而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滥用法人资格或股东有限责任待遇致使债权人利益严重受损时,法院或仲裁机构有权责令控制股东直接向公司债权人履行法律义务、承担法律责任。

二、“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具体规则(一)“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构成要件1.主体要件。

首先,原告必须是公司的债权人。

公司部的股东是绝不可能成为“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原告主体。

原因在于:即使公司的控股股东在滥用公司人格的同时对少数股东的利益也造成了侵害,但是因为股东与股东之间根本不存在“公司的面纱”,而是一起躲在“公司面纱”背后的受益者。

即使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存在着某种契约,致使合同之债的出现,这种债的形式也仅是自然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而不是由《公司法》予以调整。

其次,对于被告的资格认定,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公司法司法解释三》中规定,发起人在公司设立阶段以公司的名义对外签订合同后,原则上债务应当由成立后的公司承担。

但是,如果债权人有证据证明发起人只是利用了“公司”面纱而从事对自己有利的活动(合同相对人必须是恶意的),此时该公司并不承担责任,而是揭开公司“面纱”,由发起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公司法》第20条明确规定滥用公司独立人格者只能是股东,而不能是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值得注意的是,当股东身兼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时,法官应根据具体案件,认定被告滥用公司人格时的身份是否为股东,才能决定是否适用“揭开公司面纱”制度。

2.行为要件。

适用“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行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股东行为违反“资本三原则”。

公司法上的“资本三原则”是指资本确定原则、资本维持原则和资本不变原则。

实践中,股东虚假出资,未履行出资义务,抽逃资本或者公司经营财产严重不足等情况,均属于违反“资本三原则”的情形。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13条和第14条的规定也赋予了公司债权人在股东未履行出资义务或者抽逃资本时作为权利请求人的权利。

(2)利用有限责任和公司独立人格规避合同义务或者法律义务。

例如:为逃避法律规定的某些不作为义务而设立新公司,使其可以“合法”地从事相关活动;股东无法履行合同项下之义务而抽逃资金,并转移至新成立的公司;公司设立之初的目的就是对合同的相对人进行欺诈,捞取一笔定金或首付款。

(3)公司人格形骸化。

公司法人格形骸化是指公司与股东完全混同,使公司成为股东的或另一个公司的另一个自我,或成为其代理机构和工具,以至于形成股东即公司、公司即股东的情况。

3.损害事实。

损害事实是指股东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对公司债权人造成了损害,并且这种损害是公司倾尽其所有的财产之后仍无法弥补的损失。

所以,在公司有能力偿还股东滥用公司人格所欠下的债务时,债权人不得向法院申请“揭开公司面纱”。

4.因果关系。

适用”揭开公司面纱”制度时,客观上必须存在一定的行为和损害事实。

不仅如此,损害事实必须与该行为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因此,若某一行为的存在并不必然导致公司的债权人的债权期待落空,那么债权人就不能申请法院“揭开公司面纱”。

(二)“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举证责任规则在一人公司的举证责任分配上,我用了“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则。

但是对于普通公司,《公司法》没有做出任何规定。

所以,债权人对普通公司的股东提起“揭开公司面纱”之诉,仍然采用最基本的“谁主,谁举证”的规则。

然而,债权人作为公司外部人员,若要获取关于公司部经营或者管理的证据是相当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一般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导致债权人在普通公司的“揭开公司面纱”之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笔者认为,针对普通公司也应当采取“举证责任倒置”。

事实上,“举证责任倒置”并不会加重公司的负担,反而可以起到加强和完善公司治理的作用,减少滥用公司人格的现象。

例如,在认定股东是否抽逃出资时,股东就应当拿出相应的文件证明其并未抽逃资金,否则股东就要承担因举证不能而产生的不利后果。

但是,如果完全将举证责任归于公司,可能会造成公司及股东疲于应对债权人提起的诉讼,司法资源也将被大肆浪费。

所以,笔者建议,法律可以规定几种由普通公司承担举证责任的特殊情形,而其他情形仍然由债权人举证,以此保证“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慎用性,同时起到平衡双方诉讼地位的作用。

三、一人公司适用“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特殊规则通过对“揭开公司面纱”制度构成要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控股股东的股权比例与其滥用人格的可能成正相关性。

相比普通公司,一人公司在缺少部股东制约和部监管体制予以制衡的情况下,一人公司的债权人的利益比较容易受到侵害。

一人公司适用“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构成要件与普通公司相类似,但是由于一人公司的特殊性,其在适用“揭开公司面纱”制度时有以下特殊之处:(一)一人公司在“财产混同”情形下的特殊性《公司法》第64条规定了一人公司适用“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法定情形,即财产混同行为。

在一人公司中,只要股东出现自己的财产与公司的财产混同行为,即刻丧失一人公司的法人人格,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此时,公司债权人既可以选择公司,又可以选择股东追偿债务。

而对比普通公司,即使股东滥用公司人格,但只要公司名下的财产能够足额清偿债务,股东则不必承担连带责任,债权人无权向股东追偿债务。

(二)一人公司与股东相互承担连带责任当一人公司适用“揭开公司面纱”制度时,公司和股东的人格完全混同,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不再独立,而呈现出彼此互相牵连的状态,此时他们之间的责任也互相连带。

这时可能发生两种结果:其一是导致一人公司股东的无限责任,即由公司的单独股东承担公司的责任;其二则相反,是由公司为公司的单独股东负担责任。

第二种情况只发生在一人公司的场合,故而属于一人公司适用“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特殊性之所在。

因此,在一人公司中,可以主“揭开一人公司面纱”的权利主体不仅包括一人公司的债权人,还包括一人公司股东的债权人。

而在普通公司中,只能由公司的债权人主“揭开公司面纱”。

(三)自然人股东利用子公司、公司逃避股东责任现实中,当全资子公司或者公司因各种事由被揭开公司面纱时,母公司必须承担连带责任。

但是,母公司背后的自然人股东仍然受到母公司有限责任制度的保护。

事实上,正是母公司背后的自然人股东直接或间接地操纵着子公司或公司的经营管理,滥用其公司人格,但该股东却安然无恙。

《公司法》第59条第2款只禁止了自然人设立的一人公司不得再设立一人公司,但并没有规定法人股东投资设立的一人公司不得再设立新的一人公司,从而使得母公司股东滥用子公司和公司的法律人格的行为更具有隐蔽性。

所以,自然人股东可以设置多层级的全资子公司、公司、曾公司以逃脱法律的追究。

四、公司清算过程中的“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实践中,公司在解散后拒绝清算、不主动履行清算义务并以此逃避债务的现象层出不穷。

由于在清算阶段的公司仍具有独立人格,故债权人的利益遭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直到2008年,《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的出台首次明确了清算义务人的清算责任。

《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第18条至第20条规定了作为清算义务人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的董事和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未履行法定职责导致公司财产流失或恶意处置公司财产致使公司无常清算,或者清算义务人未经清算即办理注销登记时,清算义务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或连带清偿责任。

所以,该司法解释的涵和外延正是“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典型表现。

《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第18条实质上规定了两种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即赔偿责任和连带清偿责任。

第18条第1款规定的是清算义务人对公司债权人主清算的权利进行侵害而产生的侵权责任,其实质并没有超出有限责任的围,清算义务人是在其造成损失的围进行赔偿。

所以,第18条第1款实际上并不是“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运用。

第18条第2款规定的是因清算义务人怠于履行清算义务导致重要文件灭失而无法清算,债权人有权在公司赔偿不能的情况下,“直索”清算义务人的法律责任,使清算义务人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可见,第18条第2款是“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运用和体现。

有人会问,《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的规定是否会损害清算义务人的利益呢?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定是可行的。

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为了遏制股东、实际控制人和董事借清算名义而逃避债务或者不履行清算义务的现象,从法律层面加大清算义务人的成本和代价,可以对规公司治理、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对于清算义务人而言,在清算过程中,他们可以选择依法进行清算从而享受有限责任的保护,或者不依法履行清算义务而承担连带责任。

倘若清算义务人仍然选择不依法清算,表明他们愿意承担以此所带来的后果。

因此,这些规定事实上不会损害“无辜的”清算义务人的利益。

五、结语“揭开公司面纱”制度自产生以来,就引起世界围的学者和立法者的广泛关注与学术研究。

随着西方判例国家对该制度的成功运用以及大陆法系国家对该制度的借鉴和改良,这个制度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和完整。

我国通过设立“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可以更加有效地规公司市场的运作。

一旦股东滥用公司人格,打破公司、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平衡,债权人就可以通过适用“揭开公司面纱”制度,以达到“矫正的正义”。

因此,我们必须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统一“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适用规则,不断探索和发展,以完善我国公司法体系。

参考文献:[1]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1998年版.[2]江平,国光.最新公司法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2006年版.[3]俊海.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在中国的解释与运用.中国法律.2007年.[4]俊海.新公司法中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解释难点探析.同济大学学报.2006(6).[5]马瑄.论公司法中的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经济.2009(1).。

相关主题